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华农助力大冶湖生态恢复: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III类,鱼类从27种增长到66种

2024-10-18三农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李玉 刘丽虹) 人放天养,平均亩产仅30只左右。10月17日,黄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经过生态治理,大冶湖水质已从劣V类提升到III类。今年,大冶湖「八月膏」长腿蟹首次上市,预计年产量30万斤左右。

发布会现场。通讯员江晨 摄

大冶湖是黄石人民的「母亲湖」,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106平方公里,宜渔面积10万余亩,曾因废水排放、围网投饵造成水质恶化。为了保护大冶湖,黄石市政府开展了截污、清淤、拆除围网围栏等系列工作。2016年,东楚投资集团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湖公司)获得大冶湖特许经营,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先后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和院士工作站。在专家团队指导下,确定了大冶湖「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人放天养」的发展思路,通过退养、截污、增绿、放流等一系列措施,如今的大冶湖水质持续改善,2023年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及生态养殖示范区」称号。

10月17日上午,渔民们在大冶湖捕捞「八月膏」长腿蟹。记者高喜明 摄

在加强大冶湖保护、深化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依托大冶湖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势,东楚投资集团也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大冶湖水产全产业链发展新路径。今年,首次在大冶湖引进放养优质蟹苗300万只,与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同种同源,同属中华绒螯蟹种,取名为大冶湖「八月膏」长腿蟹,预计年产量30万斤左右。

据介绍,大冶湖「八月膏」长腿蟹完全采用「人放天养」模式,全程无任何投喂。采用「大水面、低密度」生态养殖,相较传统河塘亩产600余只的规模化养殖模式,大冶湖近10万亩水面投放300万只蟹苗,平均亩产仅30只左右,同时大冶湖水浅底硬,螃蟹觅食空间大、运动时间长,大冶湖螃蟹具有「青背白肚、体大膏黄、腿长肚圆」的显著外形特征。

渔民们正在捕捞「八月膏」长腿蟹。记者高喜明 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马徐发介绍,在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68位师生及省内渔业相关科研机构的协助下,大冶湖公司聚焦恢复水生植被、增殖螺蚌类软体动物、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等技术措施,加强渔业执法与渔政管理,充分发挥大冶湖生态渔业在水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探索出了生态渔业管理协调机制,大冶湖生态渔业典型模式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经过8年生态增养殖渔业实践,成功将大冶湖水质从2016年的全湖劣V类提升到以III类为主、局部II类,国控和省控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鱼类从27种提升到66种,大型底栖动物从20多种增加到40多种,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36种,大冶湖连续多年取得大丰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大冶湖最真实的写照。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马徐发向记者展示「八月膏」长腿蟹。记者高喜明 摄

「河蟹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复杂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小时候可以像鲢鳙鱼一样吃浮游生物,长大了偏爱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螺、蚌、水蚯蚓、水生昆虫、鱼、虾等,同时也吃水草及其残体,所以河蟹可以被看作水体的清洁工,不仅可以减少水体有机物含量,还可以控制孑孓和摇蚊幼虫等,从而减少湖区蚊子的数量。另一方面,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水草丰茂的水域,在湖泊沿岸带水草区的适度扰动可以加快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增加生物多样性。」马徐发说。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高喜明 值班编辑 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