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中国最火辣大学,21个专业全国第一,「六边形战士」985非它莫属

2024-02-06教育

「少不入川」的老话,在当下已成为过去式,「少当入川」的潮流正在青年群体里异军突起。

特别是省会成都,连续十四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据【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城市,成都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成都也是不少高考生的第一选择城市, 坐拥两所985高校、三所211高校 (除985之外的) ,让某个东南沿海发达省份都汗颜。

而大运会火炬传递的首站—— 四川大学 (简称:川大) ,无疑是一众四川高校的「领头羊」。

川大开启了西南地区的近代高等教育,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校训精神又与川蜀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交相辉映。

01

三校汇流,挺秀西南

一所四川大学,半部川蜀教育史。

在这所百年老校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它吸纳融合了四川的众多学校。

光是其前身之一的公立四川大学 (1927) ,就将当时的四川政法、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等专门学校网罗其中。

细数川大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合并拆分, 三次「三校合一」事件 是其建校史的关键节点。

第一次是1902年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创立,它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和锦江学院合并组成。

四川中西学堂是川蜀地区响应「洋务运动」的结晶,1896年由时任总督鹿传霖创办, 「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是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

而1704年成立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成立的尊经书院,则更偏向于中国传统书院制的教育方式。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将三者合而为一,终结传统古代的书院制度,进一步发展近代高等教育体制,中西结合,文理兼备,崭露出综合性大学的头角。

这个时期的川大,走出过 共和国元帅朱德、中国第一位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张颐、中国大学双文凭第一人干如松。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

本科生毕业证书式样(1906年)

图源:川大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几近三十年后,川大校史上再次「三校合一」。

有着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基因的国立成都大学、从「全国六大高师」之一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拆分出来的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以及合并了五大专门学校的公立成都大学,三校合体,诞生「老川大」—— 国立四川大学。

在1950年更名为四川大学之前,「老川大」历尽千帆,军阀混战、日军轰炸、抗日战争,战火不停,弦歌不辍。

1939年6月,遭受了数次「成都大轰炸」后,除了农学院未动,川大的文、理、法学院等陆续迁往峨眉山,安营扎寨,潜心办学。

偏安一隅,却成为「西南培养人才的总枢纽」。

美学家朱光潜、心理学家刘绍禹、教育学家邓只淳、天文学家李珩、「儒宗」向楚 等名家教授汇聚一堂,穿过峨眉山的泥泞羊肠山路,在临时教室里悉心教学。

就地取材,学术长青。川大生物系师生深入峨眉山、峨边等地采集生物标本达2000余种,在生物系主任方文培的主持下,重修了【峨眉山志(生物志)】。

等到1943年「老川大」迁回成都时,发现皇城地区的旧校址在炮火纷飞下几成废墟,学校由此迁址到九眼桥边的望江楼附近,大兴土木,重振旗鼓。

图源:川大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第三次的「三校合并」经过「两步走」——

1994年,「老川大」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 (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 ;2000年四川大学又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为今日的四川大学。

成都科技大学 本就与川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前身是以四川大学工学院为主体成立的成都工学院,在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

华西医科大学 源于1910年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学科实力,抗战期间,华西协合大学已用X光机进行诊断,用镭治疗癌症。

这次的「三校合并」可谓是强强联手,三水汇流, 「西南名都,竹溪佳处,胜在望江楼;自然名胜,人文荟萃,融入新川大。」

02

星辉井络,地雄川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校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亦如此。在这一点上,川大的校园文化与四川的城市文化尤为贴近。

比如说,四川是国宝大熊猫的家乡之一,而 川大的重要组成之一华西协合大学,在抗战时期已经饲养熊猫,是中国最早的大熊猫饲养基地。

古蜀神话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尤其灿烂,【山海经】已有记载这片都广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川蜀一地弥漫着「子语怪力乱神」的浪漫氛围。

120岁的川大校歌也萦绕着一股上古神话的梦幻气息,它唱天府之国的开端,诵大禹治水的壮举,还 「和神人,歌且舞,领袖群英吾与汝。」

更为重要的是,川蜀发达的上古文化是川大特色学科发展的优质土壤,如 四川三星堆遗址与川大考古学。

自从193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引起大众关注,三星堆遗址四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都有川大考古系师生的深度参与。

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教授率队首次发掘;五六十年代,川大考古系教授冯汉骥、童恩正对广汉出土玉石器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研究。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与川大考古系携手合作, 从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挖掘出青铜人面像、黄金权杖、青铜神树等文物

2019年川大考古人从5号坑中 成功提取了重达280余克的半幅黄金面具 ,再次令世界惊艳、学界惊叹。

如今, 川大考古学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2位,与北京大学共同形成我国考古学科建设的第一梯队,承接「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等数项重大重点项目。

除了考古学这般的老牌学科之外,在学科体系上川大宛如六边形战士,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2个门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实力皆不同凡响。

川大现有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共 6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共 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入选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 17个 ,其中,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学科领域 进入全球前1‰。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 川大有24个A+专业,共106个专业上榜,上榜数量居全省首位。

在学科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实施「学科跨越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将新学与旧学、热门与冷门的学科专业齐头推进,主打一个「容」与「融」:

「容」 ,山包海容,将甲骨文、文学人类学、藏彝文化等冷门绝学容纳其中。

「融」 ,交融汇通,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

在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促进生物医学—纳米技术—材料科学—信息技术、资源—环境—工程、化学—化工—药学等领域交叉融合。

在哲学社科学科领域,促进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国际关系—民族学—社会学—区域经济等领域交叉融合。

在跨学科人才成为「香饽饽」的当下,川大「学科跨越发展工程」的愿景与时代的脉搏同频跳动。

这所百年老校在127岁的高龄下,依然干劲十足得像一锅热气腾腾的四川火锅,一边沸腾不止,奔腾不息,一边与时俱进,包罗万物。

0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川大学和四川火锅,的确很像。

就说这个又红又圆的校徽,像不像一锅麻辣鲜香的火锅?

川大亲自认证:像,像得很!

川大可以出个火锅周边了

不仅形似,川大还深得四川火锅的神韵:多元且包容,一如川大的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科研建设上,川大就如一个四宫格大火锅,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在里面「咕噜咕噜」着争先恐后地「冒泡」。

理学、工程和医学方面,川大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自2003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15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国家发明二等奖3项) 。

光是2020年,川大就有10余项理、工、医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分别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

坐拥 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 1个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川大,不仅为我国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更将研究成果投入国计民生大事中,默默为民服务。

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护中,川大华西医院师生奔走在最前线。

在人文社科方面,川大则是「多宫格」设计,让不同「食材」分门别类,又同在一个「锅」内和乐融融,求同存异。

光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研究, 川大就有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儒学研究中心、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儒释道三教在一校之内得以汇合。

更别说神话学研究、俗文化研究、藏学文化研究、古文字研究、敦煌学研究等边缘学科科研项目,都能在川大找到茁壮生长的沃土。

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以及一系列学术著作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川大更是主打一个应有尽有。

学校建有四个图书馆 (文理馆、工学馆、医学馆、江安新馆) ,并建设「六馆一廊」(校史展览馆、人文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医学展览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长廊) 文化资源平台。

川大图书馆始建于1704年,缘起于锦江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文献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现在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拥有珍贵的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

而川大的「六个馆」,来头不小,馆藏丰富,让川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学」。

比如, 川大人文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藏品数量为54,731套,83,961件,因其藏品较完整地保留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历史民俗风物而称誉国内文博界。

川大自然博物馆包括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共收藏动植物标本84余万件 (份) ,馆藏量居国内高校同类博物馆前列,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908年。

可惜的是,「六馆一廊」的数字化工程仍在进行中,远在千里的川大「编外学子」只能跟空白网页干瞪眼。

不过,或许这也是川大热辣辣的「招生策略」: 只有来到校园现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多元多样、包容开放、自由闲适。

而隔着网线与屏幕去认识它,终归是像看别人酣畅淋漓地吃四川火锅,不够真切、也不够真实,个中的麻与辣都只能想象。

而在这个「大火锅」里浸润四年的川大学子,毕业多年后依然长久地怀念着川大。

它可能不是卧虎藏龙的高校圈里顶顶拔尖的大学,但是川大的存在独一无二,它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能给予学生充足空间去慢下来思索人生。

参考资料:

1. 四川大学官网、官微和官博

2. 知乎问题「在四川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3. 软科【重磅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