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犀角的颜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种类、年份以及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以非洲白犀和黑犀为例,它们的犀角颜色通常为「云头雨脚」,即四周为米白偏黄,中间则是黑灰色,整体色调并不统一。这种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得非洲犀角在视觉上具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然而,天然的犀角颜色并不总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褐黑色是犀角中较为常见的颜色,同时也有一些白色的犀角存在。
这些天然色泽并不均匀,且色调相对朴素,因此,在雕制成艺术品后,多数都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以增强其美感。明代的犀角制品由于雕饰简单、图案简洁,更容易暴露出天然犀角颜色不匀的缺陷,因此多染以蜜色以增色。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随着雕琢工艺的繁复化,工匠们能够剔去不匀的色调,使得染色不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时期的犀角制品反而能够更多地保持其本色。
犀角的颜色还会随着年份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作用,犀角的颜色会从淡黄色逐渐变为明黄色,甚至暗黄色。这种颜色变化的过程,使得犀角制品在历经沧桑后更加显得古朴而典雅。在博物馆中收藏的明清时期犀角制品,大多已经氧化成了明黄或暗黄色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犀的颜色变化与非洲犀有所不同。亚洲犀的新鲜颜色黄澄澄的,像板栗饼一样诱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颜色会逐渐变为暗红色,这种变化过程十分神奇且令人惊叹。用灯光照射亚洲犀角,可以看到一颗颗清晰的鱼子纹理,这是亚洲犀角最为独特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亚洲犀已经在明朝左右灭绝,如今能够遇到真正的亚洲犀角制品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自清代中晚期以来,由于犀角资源的枯竭,许多工匠开始以水牛角、骨粉、角粉掺合树脂等材料仿制犀角制品。这些仿制品虽然在外形上可能与真犀角相似,但在断面纹理、颜色以及光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以牦牛角仿制的犀角制品,由于其纹路比真犀角细得多,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然而,通过观察犀角上的霉斑、擦拭后的莹润程度以及是否经过上漆、上蜡等工艺处理,仍然可以辨别出真伪。
综上所述,犀角的颜色与特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老犀角制品已经变得十分稀有且珍贵,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下面欣赏作者漠草收藏的一些老角雕作品。
本文和角雕藏品图片由 漠草 原创提供,关于老角雕 更多秘密 ,欢迎到 评论区与作者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