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从清朝嫁妆到现代艺术——青花喜字纹嫁妆瓶的华丽转身

2023-12-14收藏

嫁妆瓶顾名思义,是女子出嫁时作为陪嫁的一件瓷器,一般是成对出现的。陪送嫁妆瓶习俗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清晚期至民国盛行。它既是一种陈列品,也是一件实用瓷器,还能存放茶叶、针线、杂物都可以。由于大多数的人家便会将鸡毛掸dǎn子插入瓶中,为此,嫁妆瓶又叫做掸瓶。

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中国汉族传统婚姻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按大小分可分为300件(60cm左右)、200件(50cm左右)、150件(42cm左右)及100件(高33cm左右)等几种形式。按色彩分可分为青花、豆青青花、哥釉青花、青花加彩、粉彩、哥釉粉彩等几种形式。与之相关的成一堂的嫁妆瓷为(从中间往两边排列):台镜或座钟一只、一对嫁妆瓶、一对将军罐、一对花觚、一对帽筒、一对冬瓜罐、一对状罐。可因需要有所加减,或7件套,5件套等等。

嫁妆瓶在摆放时也大有讲究,在一对嫁妆瓶中间放一面镜子,寓意是祝愿新人会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新疆春秋艺术馆内有一只清代的青花喜字纹嫁妆瓶,高42.5cm,宽20cm,上口18cm,底足17cm。早期清代民窑青花喜字罐都是丰肩、口沿壁比较高,多为涩胎,到了清代晚期民国时期瓷器罐变成溜肩的,从青花罐到腹部坡度比较大,看着曲线变化非常明显。清代民窑青花喜字罐早期青花胎质致密细腻,胎质发白。到清代晚期民国时期瓷器罐胎质杂质多,釉面白中泛青。早期清代民窑青花喜字罐器形相对比较高比较细长,到清代晚期民国时期青花喜字罐器形变矮胖圆润。

在清代的青花喜字纹嫁妆瓶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传承与繁荣。那细腻的花纹,那醇厚的色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历史的呼唤。在这个被岁月洗礼过的瓷器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清代社会的风貌与文化的沉淀。

然而,当我们细细观察这些嫁妆瓶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并非只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们诉说着生活的智慧,家族的传统,以及对美的执着追寻。它们是清代文化的缩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或许,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已经远离了青花喜字纹嫁妆瓶的光芒。然而,当我们仔细品味这些瓷器传承的历史与文化,我们不禁会思考:现代社会是否也需要一种承载着传统与美好价值观的象征物?是否也需要一种能够引起我们思考与共鸣的符号?

正如青花喜字纹嫁妆瓶在清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视历史的产物与文化的传承。我们也应该用心守护着我们的传统与价值观,让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流传下去。

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