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别再上当!一篇告诉你到底什么是「珐琅」?

2023-12-07收藏

提到珐琅,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但是大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见过它,只是在生活中你见到它都会叫他「搪瓷」。没错,其实珐琅,又叫搪瓷,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材料,所以珐琅也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玻璃和金属的结合物。

珐琅,最早在中国隋唐时期已经由古西域地区传入我国。它是一种硅酸盐类物质,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等,与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能够附着在金属表面,拥有宝石一样的色泽和质感。珐琅工艺在传入我国后,珐琅器很快成为各个朝代皇帝的御用品。元朝时,统治者在征战中把阿拉伯地区掐丝珐琅工艺带回来。珐琅在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工艺成熟,并于景泰年间达到高峰,当时烧制的珐琅多以孔雀蓝为主,人们就把这种工艺称为「景泰蓝」。

明代传世珐琅以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为主流。清代,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中国,广作珐琅俗称「广珐琅」。 西洋珐琅受到清朝皇帝的喜爱与重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在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使用。此外,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的珐琅彩瓷器也颇具时代特色,这个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巅峰技艺,也是世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家家户户的经济都不是很富裕,都希望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搪瓷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也非常美观,无机玻璃在高温的融化下,可塑性非常强,能够塑造很多造型和纹理,有金属结结合后更加好看。因为搪瓷本身是金属材料,质地非常坚硬,耐摔,耐磨耐用。因此,搪瓷凭借这三点独特的优势,在当时风靡一时,得到广泛应用,并成功走进了千家万户中。

而近期由于国潮文化的崛起,并在黄金市场热潮的推波助澜下,珐琅迎来了再次火爆。并且市场上出现了多个珐琅的相关名词,比如滴胶,烧蓝,珐琅、宝石珐琅、空窗珐琅等等,并且还有低温珐琅、高温珐琅,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区别又在哪里?

202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表了【珐琅鉴定与分类】,在里面明确的规定了,珐琅的定义、分类、鉴定方法和命名规则。珐琅是通过特定工艺技法填嵌或绘制在金属胎体上的釉料粉末,经500℃以上的高温加热熔融后,冷却硬化附着在金属胎体上具装饰性的无机非晶态玻璃质材料。由树脂和添加剂混合组成的有机物,可加入无机物粉末填料,经过常温或加热固化成型的、附着于金属饰品表面具有丰富色彩的材料叫做 鎏彩,市场上也叫滴胶或低温珐琅。 而烧蓝,只是 珐琅的制作工序之一,其实就是珐琅釉料烧制的过程。

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分为内填珐琅、画珐琅、空窗珐琅和仿宝石珐琅,根据胎体的制作工艺分为掐丝珐琅、锤胎珐琅、錾胎珐琅和铸胎珐琅。市场上宣传的宝石珐琅,就是仿宝石珐琅,是将珐琅釉料填充在金属胎体上进行多次烧制、磨光,用于模仿某种天然宝石的颜色、特殊光学效应等外观特征的珐琅制品,属于仿宝石的一种,可通过镶嵌等方式固定在饰品上。市场上认为经过700-900℃的高温焙烧,珐琅釉料融化成稠状液体,冷却后会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硬度高,不老化不变质,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彩的珐琅制品称为 高温珐琅(又称宝石珐琅)

鉴别「高温珐琅」和「低温珐琅」的区别,首先可以用肉眼观察,因为两者成分不同,烧制出来的呈现效果不同,「高温珐琅」表面呈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低温珐琅」性质偏软,表面有油脂感和塑胶感,也容易刮花;其次就可以用手摸,「高温珐琅」烧制后,是需要砂纸进行反复打磨的,所以手摸起来非常润滑,而「低温珐琅」大多数都是用点漆技术涂上去的,手摸起来可能有点发涩;再次就是可以用放大镜看,「高温珐琅」烧制后在透射光下可见大量细小圆形气泡,而「低温珐琅」则无此效果;最后,「高温珐琅」烧制后的摩氏硬度在5-7,用指甲掐或者划都不会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