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日本出土的一块金印,印底却刻着五个汉字,日本人翻译后很难接受

2023-12-07收藏

文 | 中史华纳

编辑 | 中史华纳

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化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饱经沧桑,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其中中国的印章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一块金印从日本田间出土,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

01

金印的来源

1784年,日本江户一农民在田里挖到一古代金印,高价转卖给一日本家族。该家族后裔将此金印捐赠博物馆,经鉴定,金印上刻「汉倭奴国王印」,这证明古代日本曾为汉朝附庸。

此事在日本轰动一时,多名学者质疑金印真伪。

根据中国历史文献,「倭」长期为汉朝对日本的称呼,「奴」字代表附庸国地位。 1956年,云南出土滇王金印,同为汉武帝赐予,印证日本国势不如滇国。日本学者无法反驳这些证据,只能默认古代中日关系的真相。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中国各地频繁发现古代金印,这些金印因为保存完好,提供了辨识真伪的物质依据。

金印上的图案符号和文字,展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从金印的工艺到纹样,都展现出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金印作为一种礼器,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商周时期,金印就已经在中国出现。

由于金属稀有,加工工艺复杂,能够制作金印的工匠极为稀少。不同朝代的金印,在款式、品质上都各具特色。

在形制上,古代金印多采用方形设计,这与当时主流的「天圆地方」理念相呼应,如商代的方形犀封,周代的方格印,都体现了当时崇尚的风水观念。

在材质选择上,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印也各有千秋: 商代多用黑曜石,周代则以黄金和白银为主,秦汉习用黄金与青铜,唐代玉制金印盛行。

在纹饰上,古代金印多有龙凤等传统纹样,也有部分金印采用动物面像,如禹钧所用的「螭虎面」。这些特定纹饰,常代表某个家族或君主的象征。

金印底部所刻文字,也随朝代更迭有所变化,从大篆到小篆,体现了中国文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02

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历史悠久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有着频繁的来往和交流,日本人多次前来中原学习中国的文化与技术,中国也曾多次将使节派往日本。

根据记载,秦朝末期,为了追寻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领几千人东渡,后来徐福没能完成任务,害怕回去后小命不保,便就此销声匿迹。

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表明徐福成功抵达日本,但日本确实保留了徐福雕像,这表明徐福至少曾到达日本。

在西汉时期,日本国王派出使节前来朝贡,汉武帝给日本取名「倭」,将其视为附属国。

唐朝时期,日本大量学习中国的文字、语言、医学、习俗等文化,尽管后来日语和假名脱离汉字独立发展,但汉字在日本依然保留着重要地位。

20世纪70年代,一名日本农民在田里发现一方形小金印,翻译后得知,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文字,这枚金印被认为是汉朝皇帝赐给当时日本国王的证据。

这对现在的日本人来说,并不算是一段光彩的历史,所以他们不承认「委」指「倭」,而说它指「侬」,但中国学者认为按照文字通假、历史记载等方面分析,「委」应该指「倭」。

中国学者首先调阅了大量古籍文献,如【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对日本向中国朝贡的历史进行梳理。

文献显示,公元57年,倭奴国开始向中国汉朝朝贡,公元239年,日本女王卑弥呼再次向魏朝朝贡,此后日本屡次遣使向中国南北朝进贡和学习中国的文化技术。这表明古代日本视中国为文明中心,维持着朝贡体系。

不过这些文献也仅作为记录,并不能能直接证明两国曾经的藩属关系。但是后来中国学者在云南和江苏两地考古,分别出土了两枚金印,上面刻有「滇王之印」和「广陵王玺」字样。

根据细致入微的考察,这些金印是中国古代皇室发放给地方诸侯的信物。专家对三枚金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枚中国金印与日本金印制作时间仅差一年。

它们不仅字体极为相似,而且就连制作工艺都相差无几,可能出自同一工匠之手,这更证明了古代日本君主获得中国皇室册封。

另外学者还翻译整理了日本古籍,如【日本书纪】【续日本纪】等书。其中记载了中国冊封日本国王的情况。如飞鸟时代的圣德太子就是接受过中国册封。

综合文献、考古和日本古籍证据,中国学者得出结论,古代日本确实接受过中国册封。日本学者在看到这些证据后,不得不承认日本在某些时期是中国的藩属国。

这一发现帮助厘清了两国古代关系的真相。今天看来,藩属关系并不妨碍两国友好合作,正确看待历史,对于处理好两国关系大有裨益。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保持着频繁的交往,中国曾多次向日本派出使节,日本也多次来华学习。两国之间的历史交流为当今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两国应该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共创美好未来。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愈发牢固。古代中日使节来往频繁,展现出两国人民求知欲望的强烈。

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技术,中国使节带去丝绸、茶叶等物产促进经济交流。两国学者聚集京城学院,就医药、天文、历法等领域畅所欲言,思想交锋频繁。

中国医家赴日本传播针灸术,日本僧人翻译佛典弘扬佛法,可以说两国交流的「利益共享,文明互鉴」。

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争端,中国多次在对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日本则屡屡派遣使节表示臣服。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步确立自己的国族认同,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加以化解。

03

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不容抹杀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日本和韩国尤为明显。

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日本曾经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754年,日本派遣了第一次遣唐使,此后遣唐使持续200多年,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日语中的汉字就是中国文化对日本语言的显著影响。

日本汉字的字形、读音与中国汉字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证明了两国文化的渊源。在医学上,日本的汉方医学同样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其药物知识和治疗方法都源自中国。

韩国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王朝使用的是汉字,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后,韩国才逐步发展朝鲜白话文和谚文混合文。

在韩国进行文字改革的过程中,清楚地体现出摆脱中国文化影响的艰辛。因为汉字与朝鲜语存在差异,新文字的创建并不顺利。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韩国才基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系统。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其语言、医学、典章制度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

当今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趋势下,各国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保持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