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传说了很久的古谚云:「柴窑片瓦值千金」,道出了柴窑是陶胎的性质。主要是这片瓦二字也就是人们说的饼干胎,是还没有烧透并且还没有瓷化的陶胎,胎土颜色露胎处或破损处都显红黄色。这是经过近千年以及自然界或地下氧化而成,这种胎色和汝窑几乎是一脉相承,难怪【南窑笔记】说柴窑出汝州值千金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更进一步和【格古要论】所讲「多足粗黄土」相印证。清代乾隆时大学士高士奇的【归田集】中所说「粉翠胎金结」来描述柴窑器的胎透过透明的玻璃釉来看是粉红色或黄金之色是一样的。还有很多如清代杨望秦也说柴窑胎「其色黄」,更有乾隆皇帝本人在两首描诉柴窑的诗中所讲「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又在另一首讲「足土口铜藏尚皆内府数枚分中乙」。这几首诗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政治家、皇帝,更是一个大收藏家所讲述其最具权威性。其实这以上所讲的胎足都是经过后世几百年的氧化而呈现给当时见证者的一种认识,如果我们将现有的柴窑瓷片或汝窑瓷片再打破看,新的断面绝对和老片露胎是明显不一样的颜色,明显要浅一些,这也就造成了后世的人们在感观上所反映出来的不一样的颜色来描述,这也还是历史时代的拘限性所影响的,那个时代的人也跳不出这一规律,毕竟我们的认知还是有限的。
作者:瑞秀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