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相關部門公布了一組數據,也是當下電商行業的一大顧慮。截至去年,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 10.92 億人,但同時,網購使用者也已達到 9.15 億人,占網民總數的 84% 。也就是說,隨著流量紅利的幹涸,電商平台拉新愈發困難。
當拉新成本越來越高,各大平台也在改變打法,如今大家的思維已經從 「流量」轉化為「留量」。就拿天貓來說,為吸引更多老使用者留下來,去年平台上的新入駐商家同比大增 70% ,商品種類更豐富了。
同時天貓還在持續改進和最佳化服務,提升購物體驗。比如以前阿裏整合三通一達,把快遞送到驛站去,如今發現使用者需求變化,也意識到送貨上門的重要性。在去年,菜鳥就專門成立了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提供送貨上門等服務。
同樣,京東的優勢本身就是物流體驗,現在還在繼續最佳化。比如京東搞快遞包郵,在已有 90% 第三方商家包郵的基礎上,繼續最佳化包郵的規則,規劃是近期就要普及 59 元包郵。
此外,京東還在力推上門退換貨服務,目前京東物流在全國各地布局了 1600 多個倉庫,總面積超過 3200 萬平方米。依托物流優勢,平台上只要帶有退換貨標識的商品,不管大小、輕重和數量,需要退換貨,直接是京東小哥上門服務。
相較於天貓和京東,另一家一線電商平台唯品會,雖然體量和規模更小,但是搞好服務的決心一點都不少。恰恰因為體量和規模不同,唯品會做服務反而形成了 「小而美」的優勢。
比如京東力推的退換貨上門,唯品會拉著順豐已經搞好幾年了。假如在唯品會買新衣服尺碼不合適,直接選換貨,順豐小哥帶著新衣服上門。去年唯品會衣服鞋子等穿戴類商品 GMV 增長了 24% ,不僅是因為價效比高,也在於服務好。
唯品會作為品牌特賣平台,做的也是大牌生意,為進一步打消使用者顧慮,它還專門自建有正品鑒定中心,同時與中國中檢合作,引入外部權威質檢體系,像平台上售賣的大牌鞋履和高價值珠寶,都要經過多次交叉鑒定才上架。
總之,互聯網下半場,天貓京東和唯品會們都是尋找新機會,渴望在存量使用者中尋求 「增量」。同時各大平台差異化競爭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天貓上日用百貨商品種類最豐富,京東物流更有確定性,而唯品會則是擅長服飾特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