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不變的雷軍,變化的小米:高管接力賽背後的小米方法論|鈦媒體深度

2024-07-18科技

2024年,更多大公司的CEO選擇在輿論場中消失,但雷軍是個例外。

為了賣掉更多的小米汽車,雷軍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直播,親自講解、試駕和招人。有人在他的帳號下評論「下次再開釋出會少用‘極致’這個詞」,雷軍回復「收到」。還有人將雷軍蹩腳的英文做成搞笑歌曲後,他甚至買下了這首歌的版權。在科技圈,雷軍被稱為「勞模」。在汽車圈,他事無巨細的演講風格被評價為,是對傳統車廠釋出會的降維打擊。

7月16日,小米宣布兩天後將舉辦雷軍的第5次年度演講,主題為「勇氣」,內容是關於小米造車三年的來龍去脈。「三年多前,我站在造車的十字路口,十分猶豫與糾結。」雷軍稱,最終決策時,他想了整整一周。又一次,雷軍選擇站在台前,為小米汽車增加更多的曝光量或者是銷量,盡管這款產品已經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對於這樣一個掌管市值4000億元公司的CEO,你很難要求更多。對於雷軍來說,這是繼小米手機之後的最後一次創業,他需要全力以赴。但與小米手機時期不同的是,踏入造車後的雷軍傾向於獨挑大梁。

小米創業早期的八個合夥人中,除雷軍外目前只剩下林斌、王川和劉德。其中,林斌於2019年辭去小米總裁轉任集團副董事長後,逐漸結束了一線管理工作;劉德現任小米集團執行董事、總幹部部部長,對內協助雷軍進行集團的中高層幹部管理,基本也處於退居幕後的狀態。王川則早在2022年底就開始卸任了小米集團業務的一線職務。

擔任過雷軍的技術助理,現在是bilibili董事長、CEO的陳睿曾在采訪中表示,雷軍對其創業影響最大的兩句話是——公司最重要的是模式,長期依賴人的公司不長久;做公司一定勝在謀略。

在小米上市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家公司的組織管理只有三級——合夥人、總監、工程師,各個合夥人分別負責硬體、軟體系統、生態鏈等不同板塊業務。上市之後,小米開始進行多輪組織架構的調整,多位合夥人在此期間離開公司,新的高管團隊成員也在不斷變化。

唯一不變的是,雷軍始終站在一線。

合夥人時代的「小米大躍進」

小米創業初期松散且以人為核心的合夥人管理制度,是這家公司能夠在智慧型手機行業早期迅速擴張的關鍵。

小米的創始合夥人一共有8人,分別來自微軟 、谷歌、摩托羅拉和金山等。用雷軍的話說,這是一支軟體、硬體、互聯網都精通的團隊,讓小米能夠在與華為、聯想、中興這樣的硬體巨頭競爭時活下來。

獵豹移動 董事長兼CEO傅盛曾這樣評價雷軍,「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高估自己,而低估別人,雷軍最大的魅力在於肯定別人的價值。所以雷軍身邊極容易團結一股勢力,它會產生一種莫可名狀的忠誠。」

小米公司創立時期合照

在組織結構上,小米沒有采用傳統公司多層級、自下而上的金字塔結構,而是將雷軍的權力下放到七位合夥人,每個合夥人由各自能力決定負責的業務型別,且合夥人之間互不幹預,擁有較大的自主決策權。

七位合夥人中,曾任谷歌工程院副院長的林斌負責戰略合作;工業設計出身的劉德負責小米手機的工業設計和小米生態鏈;曾任金山詞霸總經理的黎萬強負責市場行銷和銷售;摩托羅拉硬體出身的周光平負責手機硬體和供應鏈;原Google高級軟體工程師洪峰負責MIUI;微軟出身的黃江吉(KK)負責Wi-Fi模組、雲、路由器;最後加入的多看閱讀創始人王川則負責小米電視。

與此同時,每個合夥人負責的業務部門在組織管理上只有三級——合夥人、總監、工程師,這讓小米整個組織的靈活性和溝通效率比傳統公司高很多。此外,小米橫向型的合夥人架構,讓所有業務部門可以直面使用者,以此加快產品叠代速度。比如,小米手機的作業系統MIUI可以做到每周更新一次。

靠著靈活和高效的組織,再疊加高出行業的價效比,小米早期在手機市場幾乎無往而不利。

從2012年到2014年,小米手機銷量增長率分別為2296%、160%、226%。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在2014年第三季度公布的數據,小米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為14.8%,超過三星的11%和聯想的12.8%,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商。

華為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曾表示,「看不懂小米,我們就貼著它打。」華為希望在榮耀身上復制小米,包括組織架構。但很快,小米「分地而治」的合夥人模式出現了問題。

合夥人模式管理公司的好處在於可以人盡其用,組織效率提高到極致。但如果隨著公司發展,合夥人能力出現了不匹配,就會極大制約某一個業務板塊的發展,甚至影響到公司整體。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小米供應鏈節奏出現了明顯紊亂。小米手機5的高通 訂單沒有進入排產系統,原因是兩個公司的訂單系統沒有打通,結果相當於小米比實際晚了一個月才下這些訂單。在這種情況下,小米一旦慢下來,就會迅速被其他產品取代,因為2015年的手機市場已經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了飽和競爭。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一次與三星高管的會議上,小米副總裁與對方產生了激烈沖突。此次沖突導致的後果是,三星決定不再給小米供應螢幕。

多重危機之下,雷軍決定向合夥人動刀,負責手機硬體和供應鏈的周光平卸任,轉為首席科學家。之後,雷軍親自負責手機部門,超過50人向他直接匯報。

「當你的中間層不夠強大時,直接溝通是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保證中間的資訊不會傳遞有誤。」在小米授權的官方傳記【一往無前】中雷軍稱,有大概一整年的時間,他的日程表上會安排至少15個會議。也是在此期間,小米年輕一代的工程師被提拔上來,成為之後小米各個事業部的負責人。

事後,雷軍雖然經過多方溝通修復了小米與三星的關系,並讓小米手機業務重新恢復增長。但遺憾的是自2014年登頂中國市場銷量第一之後,小米手機再未回到過這一位置。

小米上市,權力向雷軍集中

如果周光平卸任手機負責人,是小米創業期的一次應急調整;那麽小米的上市,則是這家公司組織架構大調整的開始。

2018年7月小米在港股上市時,這家公司的員工人數已經近2萬人。若仍然沿用合夥人——總監——工程師這樣的三級管理,雷軍和其他合夥人將陷入到「組織的深淵」,被無數的會議捆綁住手腳。

於是,上市2個月後的小米開始了組織架構調整和新的人事任命。

首先,小米新設立了集團參謀部和組織部,合夥人時代的王川和劉德分別就任總參謀長和 組織部部長,協助雷軍進行戰略規劃和組織管理,直接向雷軍匯報。小米也成為了繼華為和阿裏之後,第三家專門設立組織部的巨頭公司。

其次,合夥人洪鋒原來負責MIUI業務,後轉任為小米金融董事長兼CEO。小米原有的電視部、生態鏈部、MIUI部和互娛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一大批80後年輕高管走到台前。比如,李肖爽任電視部總經理,屈恒任生態鏈部,範典任有品電商部,高自光任互聯網一部總經理……新升任的十個業務部門負責人基本都是小米剛成立時就加入的員工,全部向雷軍匯報。

在此之前,合夥人時期的兩位合夥人周光平胡黃江吉於小米上市前宣布了離職,林斌擔任小米總裁之外,兼任手機部總經理;黎萬強為品牌戰略官,專註公司品牌建設;小米財務長(CFO)周受資成為了小米高級副總裁。

可以看到,小米在上市之後幾乎是不可避免地,摒棄了以人為核心的松散且扁平的管理模式,開始用流程和制度來管理人。原本橫向的合夥人組織架構轉變為縱向的金字塔結構,權力也進一步向雷軍集中,向他直接匯報的物件至少達到了17人。

「沒有老兵,沒有傳承。沒有新軍,沒有未來。」雷軍在內部信件中稱。也是自此之後,一批新的外部高管開始進入到小米的管理層。

2019年初,金立手機原總裁盧偉冰加入小米,負責Redmi(紅米)手機品牌。2020年6月,中興原分管終端事業部的執行副總裁曾學忠加入小米,接替林斌負責小米手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此外,聯想原副總裁手機業務負責人常程、小辣椒手機創始人王曉雁、魅族原首席行銷官楊柘也陸續加入進來。

現任小米集團合夥人、集團總裁 盧偉冰

在這些從外部加入小米的高管中,盧偉冰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因為,他是雷軍「買」來的。

從金立出來之後,盧偉冰曾創立過一家名為誠壹科技的公司,專註於海外硬體市場,但進展並不順利。為了邀請盧加入,雷軍開門見山地表示,「你不應該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繼續浪費時間,還是加入小米吧。你的公司,我來收購。」

之後,小米負責了誠壹科技所有的解散事宜。盧偉冰加盟小米,他也是小米歷史上晉升最快的一位合夥人。

在【一往無前】一書中,盧偉冰稱:「所有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幹將能夠指哪打哪」。而自己是一個「被經驗教訓餵出來的操盤手」,在技術、產品、供應鏈、銷售、市場這個五個環節都親自下場幹過的人,並且摔過很多跟頭,真正了解這個市場的復雜。

加入不到一年,盧偉冰便從雷軍手中接管中國區業務。2020年8月,小米推出新的合夥人制度,以此激勵自己的高管團隊,盧偉冰也在此期間成為小米新的合夥人,創造了從入職到成為合夥人的最短時間紀錄。周受資離職後,盧偉冰開始同時負責此前其掌管的國際部;小米原總裁王翔離職後,盧偉冰升任為小米新的總裁;在雷軍將精力投向造車之後,盧偉冰還兼任了小米品牌總經理。

也是在這一階段,小米的創始人合夥人黎萬強、張峰離開小米,王川、林斌、劉德紛紛卸任一線。小米基本完成了創始人合夥人和新管理層的更叠,雷軍成為中心。 而在權力更叠的過程中,外界幾乎沒有看見沖突和內鬥的常見劇情。最後離開的小米合夥人張峰在回應離職原因時稱,「沒有內鬥,短期內會休息一段時間,或退休或創業」。

「雷軍內方外圓,做事規定性極強,也很好交往,但他內心的原則是一定堅持的。原則之一,不傷害別人。」傅盛曾表示。

合夥人制度終結,小米方法論復制

2023年1月30日,雷軍釋出內部信宣布,小米將設立兩個關鍵的集團治理委員會——集團經營管理委員會、人力資源委員會。

其中,經營治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經委會」)負責的是集團的業務戰略、規劃、預算、執行,以及日常的業務管理。這一委員會的成員總共有12人,包括:雷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大家電部總裁張峰、生態鏈部總經理陳波、互聯網部總經理馬驥、新業務部總裁朱丹、中國區總裁王曉雁、國際部副總裁向征、國際部副總裁謝子陽、 CFO 林世偉、參謀長潘九堂。

從上述成員名單來看,小米的創始合夥人除張峰外,均沒有出現在經委會中。而後隨著張峰於2023年年底離職,也意味著小米創立之初實行的合夥人管理制度,正式宣告終結。

如前所述,合夥人制度曾是小米的基石,讓這家公司在早期實作了快速擴張。現在,隨著小米規模大幅膨脹後,它的管理模式也像大多數巨頭公司一樣演變。比如,華為每個大的業務部門,都對應著一個管理委員會或者投資決策委員會。華為高層管理同樣采取委員會制,它將華為的高層管理者聚集在一起集體領導華為。

不同之處在於,華為高層委員會的成員,在華為都工作了至少20年。成立時間相對更短的小米,管理委員會的成員變動則更頻繁。

小米最新管理團隊(最左:張劍慧,最右:許斐)

2024年5月8日,小米高管團隊再次變動。雷軍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許斐升任集團副總裁兼集團CMO,同時兼任集團戰略市場部總經理、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張劍慧升任集團副總裁兼集團采購委員會主席。這是小米首次同時任命兩位女性高管。同樣,這兩位高管也是小米的創始員工。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任命還宣布,汽車市場部總經理李肖爽(曾任小米電視總經理)需向汽車部總裁雷軍和集團CMO許斐雙線匯報。

對比小米此前披露的造車團隊成員會發現,小米汽車的高管團隊,幾乎都是小米原有體系之內,這與其他造車新勢力的團隊構成存在很大差別。比如蔚來 除李斌外,其高管團隊來自於通用、沃爾沃、奇瑞等主機廠;理想的執行董事此前是三一重工 車身有限公司任研究院院長;小鵬的總裁則是來自長城汽車 的王鳳英。

而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與雷軍所堅持的小米方法論有關。也因此,能夠將這一方法論徹底執行的,只能是小米體系內成長起來的人。

在【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認為汽車制造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3萬個零元件高度模組化。過去10年,汽車動力電池制造成本下降了80%,未來至少還有50%的下降空間。電動汽車的本質已經是「消費電子」產品,因此,智慧電動汽車的終局必然會遵從消費電子行業的規律,當15-20年後行業進入成熟期,全球前5的品牌將手握80%以上的份額。

如何拿到5張船票中的1張?小米汽車采用的模式,幾乎是復制了小米手機的方法論。

消費電子行業的定價邏輯一般是BOM (物料及制造成本)成本乘以2,小米手機的終極理想是成本1000元的BOM只賣1000元,意味著所有費用為0。這個目標在小米創業早期實作了。因為爆品,消費者排隊買、媒體主動報道、營運商主動合作、提貨先付錢,小米手機渠道和市場費用無限接近於0。

按照BOM定價的邏輯,雷軍認為,只要量大,小米手機的邊際成本就可以分攤到極致,同時還能收獲不錯的利潤。

現在,這一方法論復制到了小米SU7上。

在小米汽車釋出會後的交流環節,雷軍向鈦媒體APP透露了小米SU7的定價過程。雷軍稱,公司內部最初標準版的售價定為22.9萬元,頂配版的售價則為35萬元。但是,雷軍最後決定要讓小米的鐵桿使用者感受到足夠的誠意,選擇繼續降價。

最後的結果是,復制小米方法論的SU7,也復制了小米手機1釋出後的成功——用高出行業的價效比,拿到足夠多的訂單,繼而分攤邊際成本,最後賺錢。根據雷軍在今年4月的小米投資者大會的介紹,小米SU7鎖單量在7萬台時,小米汽車的毛利率達到了5%-10%。

接下來如果不出意外,小米造車依然還會沿用這套方法論,因為雷軍是這個業務的操盤人。同樣地,小米的高管團隊還會持續變化,因為雷軍還在一線。 (本文先發於鈦媒體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