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紀實:江西這個90後創業,比亞迪們紛紛押註

2024-09-05科技

江西這個90後創業,比亞迪們紛紛押註

當大多數人類還在為生存問題焦頭爛額時,人形機器人已經開始準備「接管」地球事務,並且永遠地改變勞動力市場。

在剛結束的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共有2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亮相,大會官方表示,這是人形機器人參展企業最多的一屆。

在一眾初創企業當中,一家名為「智元機器人」的企業是最讓人難以忽視的。

智元機器人的聯合創始人是有著「天才少年」標簽的彭誌輝,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稚暉君——一位在B站有著超250萬粉絲的科技區「大博主」,曾一個人制造出自動駕駛自由車、制造出可以給葡萄穿針的機械臂,以全能工程師的形象在網上出圈。

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前不久,智元機器人一口氣釋出了5款商用人形機器人,分別為遠征A2、A2-W、A2-Max系列,與個頭更小的靈犀X1、X1-W系列。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兼行銷服副總裁姜青松對媒體表示,今年智元機器人整體出貨量預計達300台。

智元機器人8月18日釋出的 5 款產品


而此時距離智元機器人成立,只有一年半時間。

在高速的進展之外,令人驚訝的還有智元機器人的融資狀況。

天眼查顯示,智元機器人目前共經歷了7輪融資,於今年8月完成了第A+++++輪。這個成績放在在資本寒冬裏,可謂熱得不同尋常。

在這家明星機器人公司身上,人們可以看到資本對人形機器人的熱情、業內正在面臨的挑戰以及人類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想象。

‍‍‍‍‍‍‍‍‍‍‍‍‍‍‍‍‍‍‍‍‍‍‍‍

最好的時機,最高的效率

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不僅劇烈加速了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還一並帶來人形機器人的新浪潮。伴隨著投資人、創業者的湧入,新浪潮的氣氛變得熱烈又緊張。

2023年下半年,曾經專攻四足機器狗的宇樹科技正式入局人形機器人,其創始人王興興說,早半年入局就好了,再晚就難辦,因為市場認可度會降低,別人總覺得你慢半拍。


彭誌輝帶領的智元機器人就建立在王興興所說的「半年前」,他是最早感知到水溫變化,然後付諸行動的那一批人。2023年2月,智元機器人成立,4個月後,智元機器人研發出「遠征A1」的第一台樣機,實作從0到1的突破。

研究生期間,彭誌輝曾嘗試過人形機器人的創業,並且拿到了投資,但當時的AI技術尚未成熟。大學畢業後,彭誌輝選擇了工作,先後入職OPPO研究院AI實驗室與華為上海研究院。他仿佛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2022年10月,特斯拉釋出Optimus原型機,當月,彭誌輝向主管部門提出辭職。


彭誌輝


人類很早就有了關於人形機器人的想象。一百年前,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劇作【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首創了「機器人」(robot)這個名詞。在捷克語中,「robota」意為「苦力」「奴役」,反映出人類對於「機器人」最早的理解:與人形相仿、為人服務的機器奴隸。


制造出無限接近人類的機器,幾乎成為科技界近百年來的終極執念。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後,語言大模型浮出水面,讓人們看到通用人工智慧的可能。


眼下,可能是研發人形機器人最好的時候。AI概念爆發,人與錢都湧了進來,波士頓動力公司等先驅也為機器人制造奠定了技術基礎。得益於前人的軟硬體技術成果,如大量四足機器人的開源,人形機器人的打造變得更加簡單。


新入場的創業者也正以他們最快的速度行動著。


半年時間,當許多初創公司還沒有完成團隊的招募時,智元機器人就已經舉行了首次釋出會,「遠征A1」步行走上台前;


2024年8月,智元機器人召開第二次釋出會,由「遠征A2」主持,在現場演示中,機器人在聽到人的指示後可以制作飲料、搬挪重物。


2024年8月,智元機器人召開第二次釋出會,由「遠征A2」主持


智元機器人曾在今年年初表示,2024年是其商業化元年。


有媒體報道,智元機器人將於今年10月開啟小批次生產。


人形機器人市場本身也在快速擴張。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2023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8億美元,預計2028年達到138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0.2%。


在中國,2024年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釋出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7.6億元,到2029年將達到750億元,占世界總量的32.7%。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正持續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發展。2023年,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2024年6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釋出【關於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其中提出要拓展智慧機器人在清潔、娛樂休閑、養老助殘護理、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功能,並探索開發基於人工智慧大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北京、上海、深圳多地都已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業中心。


國內另一家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星塵智慧的創始人來傑曾說到,下一個十年,最值得做的就是人形機器人。


機遇有視窗,時間不等人,「彭誌輝」們對此頗有感觸:要是再晚一點,也許就沒必要做這事了。

「天選少年」遇上熱情資本

1993年,彭誌輝出生在江西農村,童年在廣東度過。在彭誌輝的個人講述中,他在童年接觸了許多國外引進的動漫與遊戲,從小喜歡玩game boy,對電子裝置的原理充滿好奇。

2017年,在電子科技大學讀書的彭誌輝開始在B站上傳他平時制作一些電子產品的視訊,這些「小玩意兒」包括比1元硬幣略大的迷你小電視、迷你鋼鐵俠機械臂、帶墨水屏的NFC卡片。


彭誌輝在B站上傳的關於「迷你鋼鐵俠機械臂」的視訊/圖源:B站@稚暉君


令「稚暉君」驚艷眾人的,是他的全能與技術擴充套件能力。後浪研究所曾采訪過另一位B站科技博主,他評價彭誌輝,「在對技術有一定了解的人眼裏,他過往做的內容沒有解決什麽難題,很多都是一些現有技術的整合,難的地方是他是一個人完成的」 。


因為「技能滿點」,全棧工程師已經無法再形容彭誌輝,網友稱他為「棧溢位工程師」。有人盤點過彭誌輝所掌握的技能,其中有電路原理圖設計、電子元器件焊接等電子基礎,C語言、ARM架構組譯等程式語言,還有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


彭誌輝後來的創業,發揮了他作為網路紅人的號召力——他曾經直接在個人主頁公開招聘。


媒體披露,智元機器人的初創團隊均有深厚的技術背景與產業資源,彭誌輝之外,智元機器人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閆維新。


這個迅速集結起來的新團隊表現出極高的執行力,技術員工們很快開始加班,自動「卷」起來。彭誌輝曾表示,他們是在用互聯網軟體開發的方式做硬體,「效率非常可怕」。


一年過去,智元機器人也從最早30多人的核心團隊不斷擴大。天眼查顯示,智元機器人在2023年的參保人數為102人。 在最新的采訪中,彭誌輝表示智元機器人的人形研發團隊已超過300人。


許多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的創始人與彭誌輝有著相似的人生軌跡。


1990年出生的王興興是一個理科偏材,考研時因為英語分數不夠被調劑到上海大學,他曾在大疆短暫工作,辭職後成立宇樹科技;星塵智慧的來傑本科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曾經是騰訊RoboticsX機器人實驗室的1號員工,於2022年底辭職創業。


這些年輕極客所建立的科技公司,成為了眼下投資人最喜歡的投資標的。


資本對人形機器人展現出了相當的熱情。科技媒體智東西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行業融資69起,已披露融資總額約75億,超過了去年全年約50億的總融資額。


智元機器人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高瓴創投和奇績創壇的天使輪融資。接下來的18個月,智元機器人以頻繁的節奏完成了6輪融資,投資人背景多樣,陣容豪華,有高瓴、紅衫這樣的頂級VC,也有比亞迪、三花控股、北汽產投等產業資本,還有臨港集團這樣的國資平台。


隨著融資輪次不斷增加,智元機器人的股東名單也越來越長,目前天眼查顯示的股東序列達到了40位。


目前天眼查顯示,智元機器人的股東序列達到了40位/圖源:天眼查


這些股東們將以不同方式參與到新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之中,並為機器人公司提供支持。如遠征A1預計會進入比亞迪工廠「打工」;智元機器人的研發中心、制造工廠已落地上海臨港集團園區,臨港片區還為機器人的交付服務套用場景提供試驗場地。


在第6輪融資之前,智元機器人估值已達70億。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姜青松曾透露,智元將在明年開啟B輪融資。一般認為,B輪融資的公司已初步實作盈利、具有穩定的商業模式並獲得了一定市場認可,融資金額較A輪更高,公司估值也更高。

通用人形機器人仍在模糊的彼岸

創業不是件簡單的事,B站科技博主「稚暉君」,正在向商人彭誌輝的身份傾斜。


一開始,智元機器人就宣布機器人價格將落地在20萬元內,比一輛小米SU7更便宜。彭誌輝對此曾表示:「不是我們希望做到20萬元,而是如果做不到20萬元的價格,就根本沒法實作商業落地。」


從代替人力的角度出發,20萬元可以幫助企業在1到2年內實作回本。


商業化,也成為智元機器人越來越頻繁提及的一個詞。目前來看,智元機器人的重點落地場景是交付服務,如展廳、4S店與展覽館的行銷場景,這也是智元機器人今年發貨量最大的市場板塊。

在工業場景方面,智元機器人將在未來一兩年進一步突破。至於更加復雜的家庭場景,智元機器人方面回應媒體稱,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技術門檻很高,預計還要5—8年時間。


盡管人形機器人產業如火如荼,但必須承認,現在的人形機器人,距離人們想象中行動敏捷、真正像人類那樣決策與行動的通用人形機器人,仍有相當的距離。

在今年8月的釋出會上,彭誌輝提出了人形機器人從G1到G5五個技術演進路線,分別是基礎自動化、通用原子技能、端到端操作技能、端到端操作大模型與AGI(通用人工智慧)。目前,智元機器人在G2路線取得階段性突破,並為G3路線準備了一套數據系統。


想要讓人形機器人實作端到端操作,即輸入直接對映到輸出,不再人為地在其中分解步驟,通常的做法是效仿ChatGPT,相信 「大力出奇跡」,或者說,scaling law——經過數以百億的數據訓練,從而獲得「智慧」,自主地感知任務、做出決策並且執行。


訓練人形機器人需要物理數據,不像語言大模型所需的文本數據那樣易得。有媒體報道,智元機器人真機采集數據的成本約為0.4元/條,約6000條真機數據可以泛化一個動作。


智元機器人的數據采集工廠 /圖源:B站@智元機器人


但scaling law是否是機器人大模型的唯一答案?懷疑的人們認為,scaling law本身代表著一個悲觀的未來,即人類要用指數級別的數據,換取幾個點的報酬。


眼下,比起一些不計報酬、以AGI為終極目標的科技公司,國內大多數機器人公司所做的,是在細分場景中找到商業化的機會,盡早占領市場。如,銀河通用將與股東美團合作,打造藥店服務機器人,讓人形機器人在藥店夜間值守,並對藥品取貨、補貨。

智元的人形機器人遠征 A2 在汽車門店當導購


即便通用人形機器人依舊身處模糊的彼岸,2023年以來,大量機器人公司仍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智東西統計,今年上半年獲得融資的通用人形機器人企業就有18個。這個賽道上,有智元機器人這樣的明星初創公司,有在機器人領域耕耘多年的傅立葉智慧、宇樹科技,還有大廠出身的小米機器人。

人類社會距離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可能隔著數年時間的集體努力,也可能隔著一個愛因史坦般的天才。但不可否認,人類已前所未有地邁入了人工智慧的歷史新紀元,每一個想法與行動,都在塑造著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