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制造的故事好聽不好講,創新奇智的未來道阻且艱

2024-02-21科技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AI大模型的熱潮,似乎並沒有讓一些AI企業的資本故事變得更加性感。甚至在幾輪市場賽局後,AI賽道已是一地雞毛。而且,無論是側重AI硬體還是軟體的AI企業,都不例外。

以AI龍頭企業商湯集團為例,其港股股價在2023年大幅下跌超過60%,而其市值相比最高點,蒸發了近千億元人民幣。而國內AI芯片龍頭企業寒武紀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其2023年凈利潤預計虧損7.56億元-9.24億元。雖然在過去的一年時間中,寒武紀的股價雖然上漲近40%,但是自2023年底至今,已進入下跌周期。

無獨有偶,2022年1月成功登陸港股資本市場的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新奇智),雖然被冠以「AI+制造第一股」的頭銜,但是在兩年的AI大模型熱潮中,似乎有些靜悄悄。而對其成功登陸港股,外界也是唱衰聲音一片。

值得註意的是,有AI教父之稱的李開復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作為業界公認最懂「AI」的創業者之一,李開復此前創辦創新奇智也被資本寄予厚望。然而,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在AI商業化方面,如今的創新奇智,似乎也有一種「泯然眾人矣」的無奈感。

黃金賽道難以跑通模式,創新奇智的商業化之困

眾所周知,外界對AI賽道的發展前景態度不一,最重要的原因,AI是技術、是工具,需要發揮其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就需要將其落地套用,並轉化成商業化的產品與服務。

尤其是2022年以來,因為ChatGPT的問世,全球刮起一陣AI風,各種專業名詞也一度成為熱門。只是,隨著算力、大模型、生成式AI等詞匯成為熱點,人們對於這些新技術如何釋放套用價值,也變得困惑不已。而AI賽道的業內人士,對於AI大模型的發展趨勢,也是說法不一。

例如,有人認為AI基礎模型是人工智慧的未來,所以紛紛押註該類平台的研發。也有人認為,基於行業的垂直AI大模型才是讓技術為人類所用的根本。

還有人認為,基於AI基礎模型的原生套用,才是行業未來的大趨勢。無論AI技術的未來是什麽,目前較為迫切的卻是如何將AI技術進行商業化套用。

據觀察,目前全球AI套用,能轉化成商業價值的領域主要是三方面。其一是影像辨識,其二是語音辨識,其三是AI自主學習。前二者在國內不乏AI頭部企業涉足。而第三個方向卻有些人跡罕至。

例如,以商湯科技為代表的AI四小龍便是以影像辨識為定位,而國內炙手可熱的AI科技企業科大訊飛則以語音辨識為主。而在大模型熱潮來臨後,透過生成式AI,來為使用者快速創作一些圖文、視訊內容,便成了前二者演變出來的新模式,但是據此延伸,想象空間依然十分有限。

為此,以百度為首的智慧科技企業,便試圖透過搭建AI自主學習平台,來放大行業格局,提升業務規模的想象力。實際上,創新奇智也想與其他玩家差異化,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那就是將影像辨識、語音分析等AI技術整合成公司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開放給企業客戶套用,實作商業化。

很顯然,這種平台化的商業模式投入更大、報酬周期也自然更長。因此,前期也必然需要經歷一個「燒錢」的過程。

因為企業客戶需要該類技術得到套用、在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成功案例。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也是百度原本是互聯網科技企業,卻需要「躬身入局」,布局自動駕駛汽車的原因之一。

創新奇智也是如此,其押註的AI+產業互聯網,同樣需要有一些實際套用案例,展示其實際價值。

據了解,創新奇智瞄準「AI+制造」業務主線,在鋼鐵冶金、面板半導體、3C高科技、工程及建築、汽車裝備、能源電力、食品飲料及新材料、智造實訓,以及金融服務等垂直細分領域均有布局。

透過其業務布局不難看出,創新奇智押註的都是傳統工業領域,試圖在這些領域找到AI技術的套用場景,從而解決AI技術的套用問題,並落地套用產生商業價值。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條坡長雪厚的道路,道阻且艱。而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從AI技術輸入到價值輸出,形成商業閉環。

增收不增利,恐難以走出虧損泥潭

據創新奇智公布的,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的六個月的中期業績,創新奇智2023年上半年營收9.24,較上年同期的6.46億元增43.1%。而上半年經調整虧損3938萬元,較上年同期收窄33.4%;經調整凈虧損率為4.3% ,同比縮窄53.3%。

實際上,與其他AI科技企業普遍處於虧損狀態一樣,創新奇智出現虧損也並非一朝一夕。根本原因在於,AI賽道是一個投入非常巨大的賽道,盡管創新奇智相比商湯科技、雲從科技等頭部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重相對更低,但是依然讓創新奇智入不敷出。

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創新奇智的研發投入為2.23億元,遠低於商湯科技,卻高於雲從科技,但是其研發投入僅占其營收的24.1%,同樣遠低於商湯的124.4%,甚至遠低於營收規模不及雲從科技的121%。而相比第四正規化的研發投入占比45%,創新奇智的研發投入占比也相對更低。

雖然創新奇智上半年虧損同比收窄,也是頭部企業中最接近盈利的一家企業。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行業競爭正在日趨加大,倘若創新奇智不能在盈利能力方面占據先機,那麽也將意味著其「以銷定研」的商業化模式,無法得出規模化盈利的市場驗證結論,也將無法說服資本。

值得註意的是,2023上半年「AI+制造」業務板塊收入達6.1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37億元增長81.3%,制造業營收占比提升至66.1%。

由此可見,其營收增長依然強勁,且「AI+制造」業務正在脫穎而出。不過,透過其營收大規模增長但凈利潤卻一直無法「轉正」不難看出,創新奇智試圖透過為傳統行業賦能、以銷定研、小步快跑的方式跑通商業模式,恐怕也並非易事。

AI大模型的「風口」下,創新奇智慧否再下一城?

原本由狂熱狀態逐漸回落理性的AI賽道,又因為2022年底的大模型熱潮而重新回歸狂熱。無論是資本、投資者蜂擁而至,還是各種媒體的爭相報道,都預示著這個概念十足的賽道,前景十分廣闊。

但是,千帆競技的同時,也讓一些玩家在優秀選手的對比之下,高下立見。橫向對比可以發現,目前創新奇智與商湯科技、雲從科技AI巨頭之間的營收規模,還有著較大差距。

公開數據顯示,與商湯科技對比可以看出,2021-2023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營收分別為47.0億元、38.1億元、14.3元,而創新奇智的營收則分別為8.6億元、15.6元、9.2元。

而第四正規化的營收規模,也在逐年增長,與商湯科技幾乎處於同一水平。盡管雲從科技近年的營收規模呈現下滑趨勢,但是早在2021年,其營收規模也高於創新奇智。作為AI四小龍之一,其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而在AI大模型熱潮下,創新奇智也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在此前於2023年9月釋出的擁有超150億參數量的工業大模型AInno-15B基礎上,繼續加碼AI大模型。

對此,創新奇智CTO張發恩坦言:「通用大模型往往是通才,而不是專才。通用大模型通常不具備需要長期積累的專業類知識,比如工業類知識。」

據觀察,創新奇智推出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業大模型走向落地,研發節奏也正在加快。而按照創新奇智的規劃,公司將沿著平台既定「三階段」戰略,全力向前邁進。

只是,目前的大模型賽道,可謂群雄逐鹿、「群模亂舞」,當大多數玩家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之時,原本就在商業方面遇到困境的AI賽道,是否會迎來峰回路轉。答案恐怕並不簡單。

一方面,AI大模型是技術驅動型計畫,升級叠代幾乎是必然。以近期十分火熱的Sora為例,據了解,Sora是繼ChatGPT後,OpenAI釋出的人工智慧文生視訊大模型。由此可見,即使有如今的AI大模型概念加持,持續投入巨大的研發費用進行AI技術升級與叠代,已是必然。

而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該類投入甚至進一步加大,而原本離盈利狀態更近的創新奇智,也因此面臨更多的變數。而創新奇智慧否在新的AI大時代,再下一城,還尚未可知。

結語

作為AI賽道的實力玩家之一,創新奇智因為李開復等AI「元老」團隊的存在,而讓業界有著更高的期待。不過,市場是塊試金石,不會因為李開復被封為「AI教父」而給予任何優待。

而透過創新奇智目前的發展來看,創新奇智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尤其是其重倉的產業互聯網,更是一個看起來就很「重」的「大工程」。雖然其創業故事很性感、講起來也很動聽。但是,其宏偉願景想要落地,恐怕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