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為什麽今天的我們,越來越孤獨了?

2024-02-22科技

我想,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一種感覺。

最近幾年,自己好像變得越來越孤獨了。

手機一刷就是一天,這裏看看,那裏點點,什麽都沒幹。但即使頭昏眼花,也不想停下來。

看什麽都想買,可是只有付款的那一瞬間是快樂的,買回去之後又不用,放在那吃灰。

忙來忙去,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麽,為了什麽。聚會聚餐統統不想參加,只想自己呆著。

怎麽會這樣?是不是不開心?仔細想想,也沒有不開心。當然,更算不上什麽開心。明明也沒遇見什麽事,也沒得什麽病,可我就是不幸福。

是我的問題嗎?明明前幾年,還蠻好的。

不是的。 你,很可能是被迫的。

著名的社會學家,日本社會消費研究學者三浦展在【孤獨社會】中認為:

在日本即將到來的消費時代中, 孤獨,會成為很多人長期面對的慢性問題,而「孤獨經濟」,可能會是消費者在人口結構變化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他也認為,二十多年之後,中國社會可能和現在的日本相似。日本的經歷,很可能對中國具備參考價值。

學習了他的演講和著作之後,我有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 你的孤獨,正在成為一門生意。

在人人孤獨的時代,誰能幫助消費者更好地應對孤獨,誰就能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為什麽這麽說?具體又該怎麽做呢?

讓我們先從「夢想」這個詞,開始說起吧。

失去夢想,期待落空,人越來越孤獨

請問,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嗎?你覺得有沒有夢想,重要嗎?

三浦展說,他很討厭別人告訴自己要有夢想。夢想這種事,不是你說有、寫下來,它就會出現。

該有夢想的人,不用誰說,自己就會有。沒有夢想的人,怎麽說也沒用。

是否有夢想,應該由自己決定。

最近,日本出現了「夢想騷擾」這個說法:

要求別人有夢想,在很多被要求的年輕人看來,就是一種騷擾。

之前,人們總對年輕人說,別總是做夢,老實點。但因為現在整個日本社會都沒有夢想,所以人們反而開始命令別人,要有夢想。

被要求有夢想,所以就真的有了夢想, 但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夢想破滅,最後還要為沒有實作夢想承擔責任。

這滋味,很不好受。

有一天,三浦展去了東京荻窪的一家烤肉店,店裏的服務員,服務態度特別好,手腳也很勤快。

三浦展頓時覺得好奇:這樣的服務態度和人員素質,超出了普通烤肉店應該有的水平,你怎麽會到這工作呢?

於是,他就和這位店員小姑娘聊了起來。

一聊才知道,原來這位小姑娘是旅遊專業的大三學生,正在店裏打零工。談到未來的工作,她感到很煩惱,因為疫情和各國沖突對經濟影響很大,工作不好找,能找到的薪資都低的可憐。

突然,她問道: 您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麽?

三浦展是1958年生人,成長於日本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時代。

他說,我們那時候可沒什麽夢想,也沒人告訴我們應該有夢想。 因為那是一個即使你沒夢想,公司也會繼續發展,畢業找到工作,就能比父母過得更好的時代。

而現在,日本的年輕人面對的情況是:

為了掙學費努力打工,為了找到心儀工作努力讀書,但找到工作後,又為薪資太低、根本過不上自己憧憬的生活而迷茫。

許多日本的初高中生,也借著網路明白了現狀。所以談到理想工作,要麽是穩定的公務員,要麽是相對不受經濟環境影響的自媒體創作者。

夢想,似乎已經很難從這些稚氣未褪的孩子身上看到了。

受到這樣困擾的,又何止是年輕人?

看看四周,可供選擇的小事太多,想得頭昏腦脹。但真正的人生大事,好像從來都是匆忙決定。人不可能百分百了解選擇的後果,選了之後又似乎註定後悔。

明明已經犧牲很多,但夢想總是難以實作;期待好不容易產生,卻總是落空。

所以,人們開始感到失落,進而對什麽東西都失去了興趣,特別孤獨。

但這個孤獨,還是自己的選擇。是因為期待落空,或者不被理解,所以想要獨處,想要遠離人群。

但在不遠的將來,孤獨可能會成為很多人不得不接受的現狀。

為什麽?

因為人口結構的變化。

孤獨,可能會成為被迫選擇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經歷快速老齡化的國家之一,因為它沒有像歐洲或者美國那樣的嬰兒潮,並且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養老機制健全,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增加,老年人越來越長壽,人們的生育意願也越來越低。

這就導致,人口總人數下降,老年人占比越來越多,年輕人占比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 需要正在勞動年齡的成年人,「撫養」的兒童和老人越來越多。

可是,老人的撫養,不是靠養老金嗎?

理論上雖然如此,但實際上,你年輕時候交的養老金,主要用來養活當時的老年人,而你年老之後所領取的養老金,又主要靠正在努力工作的下一代人繳納。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推算,到2035年,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人口約有1070萬人,但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3780萬人,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一個年輕人就要支持3-4個老年人的公共養老支出。

壓力山大。

不光是繳納更多養老金。夫妻雙方的父母,也要花時間精力提供照料。

三浦展說,自己曾和一對三十多歲的夫妻朋友聊天。

對方提到,最近經常和雙方父母一起去旅行。

三浦展就感到很奇怪:你們的父母才五十多歲,完全可以自己去旅行啊。

對方回答:沒錯。可是爺爺奶奶,也就是父母的父母,年歲已高,馬上就需要父母們去照料了,到時候就沒辦法一起出去旅行了,所以要趁現在帶他們一起去旅行。

在日本,老人活到90歲很正常。所以,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在一開始就接受了父母將來,需要長期照顧祖父母的現狀。

而對於一對夫妻來說,一旦他們決定結婚,就意味著以後,他們要肩負起照顧雙方父母和雙方祖父母的責任。

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這就是十二位老人。 這樣一算,真是讓人有點恐慌。

三浦展說:

現代社會,不只是有未婚、離婚、喪偶的問題,也會有疾病、事業、經濟等問題,孤獨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來到身邊。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戀愛和婚姻,也不能完全排解孤獨感。

於是,這就成了很多日本人面臨的狀態:

每天都要全力以赴,才能活著。

想要戀愛,卻有太多身份、關系、性格、價值觀不和,百分之百的理解幾乎不可能。

想要結婚,卻要面對各種風險:出軌的風險、生育孩子的風險、離婚支付賠償金的風險、變成單親媽媽的風險、分出大量精力時間照顧孩子老人的風險……

太焦慮了。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出於各種顧慮,選擇獨自生存。

所以,你可能會看到: 家庭單位變小了。 之前可能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或者更多,現在呢?更多是一對夫妻、情侶,或者幹脆是自己獨身一人。

而這,又進一步降低了新生的孩子數量。少子老齡化進一步加劇。

這樣發展下去,選擇「獨自生存」的時代,不久就會變成「被迫孤獨」的時代。

孤獨,逐漸不再是你個人的選擇,而是不得不面對的一種狀態,甚至正在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所以,人們的心理、行為和消費物件,也在發生變化。

怎麽變化?

再人格化、再生活化

在孤獨的處境中, 人們越來越關註自己,關註生活本身。

為什麽會這樣?

當消費需求大於供給的時候,產品是幾乎沒有個人化的,也沒功夫個人化。

所有衣服都是一個樣式,所有汽車都是一個樣子,所有襯衫,所有泡面……都是一樣的。

消費這些同質化產品的人,就成了「沒有臉」的均質大眾。

但隨著消費越來越發達,人們開始透過消費,來尋找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衣服,要和別人不一樣,鞋子,要不一樣,戴的手表、首飾、發型,都要不一樣,不然怎麽顯出我的特別?

但是,問題也很快出現了:不一樣的人,太多了。被看見的臉,太多了。

過度消費,追求「個性」,讓人們感到疲憊。

疲憊之後,就是改變。

隨便什麽,夠用就好。吃的,隨便來份速食就行;穿的,用的,可以是優衣庫、無印良品,沒什麽特殊的花色,不需要那麽多花哨的手藝、別出心裁的行銷,功能齊全就行。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想繼續回到「沒有臉」的均質狀態,而是人們發現:

五花八門的消費品,並不能幫助我表達我自己, 相反,我應該更關註我自己的狀態,而不是在消費品上花錢花時間。

同樣讓人懶得繼續花時間的,可能還有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如此發達,每個人喜歡什麽,去哪,見了誰,都可以窺視一二。

所以,你會不知不覺過度地關註他人的生活,陷入比較心理;為了得到他人認可,刻意扮演心中理想的自己。

今天我去了哪,要不要打卡?今天我見了誰,要不要發一條動態?對這件事情有想法,我該怎麽說,才能更符合我一貫的風格?

本來就夠累的了。為了維持自己虛擬社交的眾多連結,更累了。

於是,人們開始恐懼連結,進而主動切斷連結。

不知不覺,半年沒發動態了,有了再高興的事兒,也不想發了。太麻煩了。還要想著說辭,想著要不要遮蔽誰。實在是不想琢磨了。

孤獨中,人們開始「再人格化、再生活化」。

什麽意思?

人們從物質的綁架中清醒過來,開始不再重復之前「賺錢、買名牌、去消費」的怪圈,把自己的註意力從物質轉向了人,更註重人和人的聯系。回歸傳統的生活方式,做手工、自己腌鹹菜、釀制梅子酒……

三浦展說:

第四消費時代,是對物質優先時代的批判,目標是實作「再人格化」。比起物質上的富足,更加重視人和人的連結所帶來的價值。並且,重新接受和認可傳統的生活方式,這種趨勢,就可以被看作是「再生活化」。

換句話說,人們正在從一個物質的奴隸,掙紮著重新變成一個有人格的人。

明白了。那麽,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有什麽機會嗎?

「照料市場」和「風險應對市場」

機會,有很多。

比如,「照料市場」。

照料什麽?照料人的生活。我舉個例子,你就有感覺了。

日本有家搬家公司,他們搬家前會上門「踩點」,詳細了解需求,根據物品的種類和數量制定方案。打包搬家之前,先鋪設防護墊,防止樓梯、門口、台階被碰壞。打包前還要把家具擦拭幹凈。到了地方,他們還會把所有家具原樣1:1復原……

太貼心了。

那你需要做什麽呢?什麽都不做。整個搬家過程,你只需要坐在邊上玩手機,袖手旁觀。

我再舉個例子:兒童食堂。

2016年,全日本的兒童食堂只有319家,但到了2020年,已經增加到5086家。

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家庭,由於父母沒有精力時間照顧孩子,讓孩子一個人吃飯的情況越來越多。所以,本來面向單親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食堂,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顧客。

不光是面向孩子,面向住宅的服務,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像心理咨詢服務、療愈服務、醫療法律服務……等等。從吃到住,從住到行,從行到休息,怎樣讓使用者更省事,更方便,精神上更愉悅,都能歸納到「照料市場」的範圍。

除了照料市場的機會,類似的機會或許還有: 風險應對市場。

別誤會。這裏的風險,並不是指國家、企業風險和自然災害預防這種大型事件。

今天,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可能都需要風險管理。

什麽意思?

現代社會,我們要在生活中面對各種風險。

對於婚姻和家庭,有出軌的風險、生育孩子的風險、離婚支付賠償金的風險、變成單親媽媽的風險、分出大量精力時間照顧孩子老人的風險;

對於個人,有睡眠品質不佳的風險、肥胖的風險、得病的風險,還有失業的風險、賺不到錢的風險、有了點錢又擔心貶值的風險……

這麽多風險撲面而來,什麽感覺? 天哪。我感覺都快窒息了。

而這份窒息感,又被資訊化的過度連結加劇了。

三浦展說:

現代社會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哪怕離自己很遠的事情,也可能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威脅。科技的進步讓全日本、全世界成為了一個聯系更緊密的社會,地球另一端的事情,明天可能就會來到身邊。

對於未來,對於正發生在遠方的事情,人們充滿不安,戰爭、疾病、大型企業宣布裁員……黑天鵝事件接踵而至,特別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成為了人們消費的重要動力之一。

如何幫助人應對風險,增強安全感,提供撫慰的情緒價值,也就成了機會。

這,就是風險應對市場。

照料市場,風險應對市場,明白了。

那麽,具體該怎麽做?

5條「孤獨社會」的消費原則

三浦展告訴了我們5個關鍵詞,也就是5S原則。

慢的(slow)、小規模的(small)、軟性的(soft)、社交的(sociable)、永續的(sustainable)。

什麽意思?

1、更慢一點。 社會節奏太快,工作節奏太快,連時尚都是快時尚,簡直喘不過氣來。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喚:慢下來。自己動手做飯吧,自己動手去做工藝品吧。

哪怕是靜靜地發呆,也能讓人喘口氣,恢復血量。

2、再小一點。 那麽多富麗堂皇的商場,購物中心,似乎人人都應該開懷大笑,似乎沒有容納平靜和悲傷的地方。

所以,未來人們可能會更喜歡各式各樣的、有強烈個人特色的小店,小到可以讓一個人呆著,面對自己的平靜和悲傷。

3、更多服務,再軟一點。 之前,都是大拆大建,冰冷的鋼筋混凝土讓人變得麻木。

現在,人們希望有更多的服務,希望可以透過消費獲得更多體驗,更多人與人的連結。

4、更多的社交氛圍。 現在的科技太發達,很多人整整一周也沒有開口和人講話。

所以,社交成了強需求。同時,商業化的引流方法已經太過泛濫了,也很難吸引人了。很多人一看是廣告就會轉頭離開。

要吸引使用者,最可靠的辦法是社交。

5、永續。 在全球註重永續的趨勢下,自產自銷的地區經濟可能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同時,為永續提供服務,也可能會成為一個不錯的方向。

這,就是5S原則。

我再舉個例子,你可能就有感覺了。

在東京的郊外,有個街區再開發計畫,主題叫做WELL BEING(幸福)。

小型社群中,很多計畫都在室外,社群的生物群落特別豐富,有綠植、有小池塘、池塘裏有魚……所以,你可以感受一年四季的變化,下雨、起風,池塘的味道、花草的香氣。

社群中,有很多座位。你隨時可以坐下和人聊天,也可以自己靜靜地看書、拿著自己的膝上型電腦上網。在新建酒店最高處,可以看到富士山。興致來了,你還可以擺攤。

這就是順應5S原則,小巧,悠閑,重視社交、重視服務、永續發展的計畫規劃。

坐在這裏,大家感覺特別放松,疲憊和不安似乎都消失掉了,身心都得到了撫慰和照料,獲得了特別舒適,寧靜的體驗。

在之前,企業可能會關註消費者要「用」什麽。 但在孤獨經濟下,企業可能需要更關註消費者想「體驗」什麽。

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可能會從售賣實體產品,變成售賣「體驗」。


根據2024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9697萬人,占21.1%。

而根據國家衛健委測算,預計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

到那時,中國或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能也會迎來「孤獨時代」。

在人人孤獨的時代,我們需要什麽?

三浦展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是Wellbeing,幸福、安康。

這是一種什麽感覺?

和一時半刻的開心不同,這是一個長期的而且穩定的狀態。

所處的社會安心、和平,身體健康,被適當的連結和情感包圍,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足夠花銷的金錢,不必為生活開支而憂愁。喜悅而平靜。

真好。令人向往。這確實是很多人,特別需要的狀態。

需求的另一面,是機會。

在下一個消費時代,誰能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讓使用者感到喜悅、感到平靜,誰就更可能獲得使用者的青睞。

孤獨,正在成為一門生意。

以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要學著面對孤獨了。

祝你,不孤獨。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