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昂貴的玩具」人形機器人:萬億級賽道風口,商業化落地仍處理想化期待

2024-04-02科技

(圖片來源:優必選官網截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飛月 盧曉 北京報道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科幻小說【羅山姆的萬能機器人】中首次提出「機器人」的概念;上世紀90年代,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電影,讓世人對人形機器人的具體形態和功能有了理想化的期待。

然而時至今日,真正進入人們生活中的機器人,仍然停留在功能性的機械臂、酒店送餐機器人以及掃地機器人等形態,像愛德華一樣極具「人性」的人形機器人,離普通人的生活還比較遙遠。

近兩年,AI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出台的利好政策以及各行各業的大咖們紛紛下場的陣仗,讓大家對人形機器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近日,優必選還宣布人形機器人Walker S接入百度文心大模型,技術水平再次提升。

但真正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工廠、走進千家萬戶,就意味著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以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水平、法規和社會接受度來看,暫時還達不到這個目標。業內人士指出,只有在技術創新、套用場景、生態系建設、政策和標準等各方面達到一定水準,人形機器人才有望大規模商用。

大模型提高機器人「智商」

近幾天,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頗為熱鬧。

4月2日,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生態大會在上海舉行,探討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前沿熱點,剖析行業發展趨勢,獻策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瓶頸;此前一天,優必選宣布其人形機器人Walker S透過百度智慧雲千帆AppBuilder平台接入百度文心大模型進行任務排程套用開發。

不過在二級市場,人形機器人板塊指數並未因這些訊息發生特別大的波動,4月1日漲1.17%,4月2日跌3.05%。

事實上,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技術層面,近兩年人形機器人都備受關註,也確實迎來了產業發展的利好期。

政策層面,2023年10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已經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技術層面,除了小扭矩、大扭矩這種制作和機械上的技術,更能真正體現機器人「類人」化的技術還在於以電腦技術為基礎的指揮和認知技術。去年大模型在全球掀起技術潮,於是出現了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結合的趨勢。

科大訊飛去年已經有所嘗試。去年10月,該公司帶來了大模型+具身智慧的人形機器人。據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這款人形機器人把認知智慧、運動智慧和具身智慧的多模態感知能力相結合,讓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復雜地形行走、開放場景尋物、復雜任務拆解等一系列高階能力。

「不可否認,大模型賦能人形機器人是一種有意義的探索,可以改進機器人的‘智商’,使機器人更自然地與人類交流,理解復雜的指令和意圖,大模型還可以增強機器人的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使其能夠在更加復雜的環境中自主操作和解決問題。」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至於大模型如何增強人形機器人的能力,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模型首先讓人形機器人更智慧,解決更多現實問題,互動體驗更加自然;其次可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效率;大模型還會讓人形機器人的運動規劃變得更加便捷,更進一步,大模型甚至能夠直接處理傳感器數據。

但是,上述負責人也坦言,目前大模型在實際套用場景中仍處於研發階段,由於數據缺失和驗證不足,尚未達到量產要求。「預計在未來兩三年內,大模型將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智慧化水平,使其能夠與物理世界進行更復雜的互動。優必選也正在進行相關技術的開發和驗證,以期在未來量產版本的人形機器人上得到套用。」

張孝榮也補充道,目前國內大模型的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某些特定領域和套用場景中發揮作用,例如,在客戶服務、教育輔導、家庭陪伴等領域,大模型可以幫助機器人初步理解使用者需求,提供更加個人化的服務。

多因素阻礙商業化行程

據高盛預測,在技術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況下,人形機器人2025年至2035年銷量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94%,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特斯拉創始人兼執行長馬斯克也預言,人形機器人這類產品的需求,未來將遠超特斯拉汽車。

這也意味著,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智慧型手機、電動汽車之後,另外一個萬億乃至數十萬億級別的賽道。

如此充滿想象空間的藍海市場,自然吸引了無數企業和資本的加入。在國內,除了優必選、傅利葉智慧、智元機器人等專門做機器人的公司外,小米、科大訊飛、小鵬汽車等不同行業的翹楚也紛紛入局。

而在國外,人形機器人同樣是各行各業的大拿們看重的賽道,如特斯拉已經展示了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第二叠代版Gen2,輝達不久前釋出了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

然而,發展到今天,人形機器人如今仍然是一個「懸浮」的產品,而落地的關鍵點就在於商業化。

2022年,小米釋出了其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但直到現在,小米方面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其人形機器人產品還沒有商業化。優必選目前的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產業化落地階段,但即便是這家研發人形機器人十多年的公司,真正賣出去的人形機器人也屈指可數。【華夏時報】記者就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情況采訪了科大訊飛方面,對方未予置評。

高成本是現階段阻礙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從當前這些人形機器人的業績和境遇中可以窺見,優必選近期公布的2023年財報顯示虧損12.65億元,而人形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因連續虧損三度易主。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就此指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的難點表面看在於成本較高,但高成本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一來,在於產業供應鏈還不成熟,專用零部件需要客製,產量較低;二來,在於市場的訂單規模還比較小,大規模量產的一次性開支比較高,很難攤薄成本,目前即使是商業化走在前面的公司,也大都選擇小規模量產。

張孝榮也表示,除了成本問題,技術成熟度、市場需求、法規和社會接受度等也是現階段阻礙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因素。「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復雜度高,包括機械設計、傳感器整合、控制系統、人工智慧等方面都需要高度精進,目前這些技術尚未達到完全成熟;雖然概念很吸引人,但市場上對於這種高成本、功能尚不完善的產品沒有實際需求;人形機器人可能會引發倫理、私密和就業等方面的擔憂,這些問題需要透過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社會教育來解決。」

產業爆發或在十年後

解決上述這些問題,需要時間。

在優必選看來,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預見的。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隨著近年來國內供應鏈產品水平逐漸提高和大批新晉公司的加入,使得零部件出貨量有所提升,成本一定會有下降空間,另外,中國各級政府近兩年也在密集釋出關於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相關政策,並牽頭建立人形機器人產業聯盟,進一步提高供應鏈效率,相關成本還會繼續下降。

產業鏈國產化水平是一個關鍵。「在套用爆發之前,要降低成本就需要主動叠代技術,透過技術進步降低對客製化硬體的需求,提高國產替代的比率,依托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加速降本的行程。」上述負責人說。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龐大,目前國內部份關鍵零部件還受制於人,與此同時一些零部件也的確實作了高度國產化。

以優必選為例,據介紹,因為該公司最早靠伺服驅動器起家,因此把套用在人形機器人上的伺服驅動器實作了國產化,如套用在Walker身上的大功率伺服驅動器,涉及的零部件數量大概有50-100種,主要的部件有電機、減速器、編碼器、MCU、力矩傳感器等,國產化率大概是90%;小功率伺服驅動器的零件數量比大功率驅動器的零件數量要少一些,大概有40-80種,國產化率95%以上。

張孝榮預測,按照現有的技術條件,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可能要在十年以後,因為這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政策支持和社會接受度等。「當然,如果技術和成本有突發性躍進,有可能加速落地行程,在未來幾年內,人形機器人在某些特定領域可能會實作初步的商業套用。」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