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復活」親人受爭議,失去親人的傷痛該如何撫慰?

2024-04-02科技
假如能夠使用AI技術,讓你與已故的親人再見一面、敘敘家常,你會選擇欣然接受嗎?在電商平台上,AI「復活」親人已經成為一門生意,成為一些人獲取情感慰藉,緬懷已故親人的新方式。
然而需要註意的是,這背後也存在心理健康的風險。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筆者獨家專訪東莞市第七人民醫院(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助理、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楊燕,了解失去親人的傷痛應該如何撫慰?
虛幻的親人,能否帶來真正的慰藉?
近日,一位遼寧撫順的網友釋出的視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視訊中,他用AI換臉技術「復活」了已經病逝的父親,以父親的口吻,向91歲的奶奶報平安。前不久,著名音樂人包小柏也用AI技術「復活」了女兒,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種對思念的表達方式。」
一時間,使用AI技術「復活」已逝親人的舉動被推上風口浪尖,網路平台眾說紛紜。有網友表示理解,認為AI重現逝者確實是一種慰藉。也有不少網友認為,AI是虛幻的,失去才是真實的。
「從心理層面上看,AI‘復活’逝者讓科技有了溫度,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楊燕表示,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情感喪失。哀傷是一種復雜且難以被理解的情感。一般來說,哀傷會經歷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協商、絕望、接受,這個過程是喪親者穩定的情感依戀關系斷裂後逐漸修復,是與失去的人構建另一種生活秩序。
楊燕認為,對於想使用AI「復活」技術的人們,如果還是在「否認」階段,使用可能會延長了哀傷的時間,暫時緩解了離去的悲痛,並不利於走出悲傷,面對生活。如果到接受階段,透過親人的再現,成全未完成的心願,說出沒來得及說的話,那還是有積極作用的。特別是親人突然去世,沒有思想準備,也沒能完成告別,透過AI「復活」技術,和親人再進行一次完整的對話,對在世的人來說是一次有意義的告別。
「除此之外,我們在創傷處理時更註重的是保證病人與現實社會的銜接,包括日常作息和社交等,如果過度沈浸在虛擬世界,像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楊燕表示,AI技術的運用,最好是將它看作一種視覺化的「墓碑」,可以寄托哀思,但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它只是一個載體。
正視自己的痛苦,學會處理哀傷情緒
清明節臨近,又到思親最濃時。楊燕表示,清明節、逝者的祭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是哀傷反應容易反復出現的時期,要註意調節情緒,避免因過度哀思引起身心問題。
醫學臨床發現,嚴重的哀傷反應不僅會讓喪親者無法繼續正常生活,甚至還會帶來軀體性和精神性癥狀。楊燕日前接診了一位患者李女士,她的丈夫在一年前突然離世,由於內心不能接受親人去世這件事情,雖然在平日裏能勉強工作、生活,但是內心始終無法釋懷,充滿了孤獨和失落,尤其在今年的清明節前,受到哀思氛圍的影響,李女士為了不讓家人擔憂,強忍著一腔悲痛難以抒發,進而引發頭暈、胸悶、入睡困難、多夢、食欲下降等不適癥狀。
經過楊燕的專業疏導及相應的藥物治療後,李女士逐漸能夠接受親人的離世,振作起來開始新的生活。
「正視自己的痛苦其實非常困難。」楊燕建議,面對喪失,我們首先要允許自己出現負面情緒,讓自己能夠逐步表達自己的哀傷,完成對自己的重新認同與整合。
其次可以與逝者進行告別,比如寫信或寫日記,表達自己想和逝者說的話;或在紀念日買一束花,回憶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嘗試與逝者保持情感聯結。「告別是一種儀式,也是治愈哀傷情緒的一個重要步驟。我們失去的是人,但那些情感、回憶還珍藏在心中。」楊燕說。
隨著自我調整的進展,迎來的就是接納與重建期,個體將逐步接納和適應親人離自己而去的事實,可以透過規律的飲食、運動,嘗試尋找新的興趣愛好,並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感受新的生命意義。
楊燕提醒,幫助喪親者度過哀傷,需要學會傾聽,允許喪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痛苦。還要註意節奏,如果喪親者不願意講述,就不要去深挖他的痛苦,而當他想要表達的時候,就要充分地陪伴和聆聽。
如果情緒一直處於低落狀態,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及人際交往,或伴有持續的睡眠障礙及精力減退,請及時求助精神心理專家。如不願當面傾訴,可以致電心理咨詢熱線,如東莞市知音莞家心理關愛熱線「0769-88881111」尋求幫助。
文 | 姚梓婷圖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