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學術轉譯為何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川大哲學教授熊林:涉及生命交付和創造性

2024-10-14科技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2024年,作為中國現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學術轉譯工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迎來了完成1000種出版的裏程碑時刻,備受業界關註。從1981年開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開始出版,在40多年的歲月裏不曾停歇。「漢譯名著」滋養了幾代學人和無數讀者。
正在舉辦的2024天府書展上,商務印書館舉辦了一場「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000種對談會。會議邀請到四川大學教授熊林與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小文展開對談。對談中兩人提到,當下人工智慧已被套用於轉譯工作中。在可以把原文一鍵轉譯成中文的情況下,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漢譯名著?
分享會現場
陳小文
熊林
「漢譯名著」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對我們自身文化的建構
四川大學哲學教授熊林是深受「漢譯名著」精神哺育過的學人之一。從學生時代開始結識「漢譯名著」起,熊林在求學、研究和教學過程中都深受「漢譯名著」的助益。他認為,學術轉譯涉及對自己文化本身的某種塑造。與人工智慧機器轉譯不同,轉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而是攜帶自己的世界,與作者的世界進行相遇,是情感的投入和一定意義上的生命交付,體現著譯者的創造性,這是機器做不到的。從這個角度講,「漢譯名著」實際上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對我們自身文化的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講,1000種「漢譯名著」的轉譯出版,聚焦的不僅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經典,也是對每一個時代前沿的追蹤。
熊林教授從「漢譯名著」的讀者,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學術譯者。近些年來,他以權威精校古希臘文本(牛津古典本)為底本,正以一己之力重新轉譯【柏拉圖全集】。從2018年至今,6年時間已完成轉譯並出版第一批16種。在本次分享會上,熊林教授建議學界、出版界要加強對中世紀經典著作的整理和轉譯。
黑格爾【小邏輯】(漢譯名著之一)
維特根史坦【邏輯哲學論】(漢譯名著之一)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40余年轉譯出版1000種
規模大、時間長、難度高,是商務印書館對於這套40多年來累計出版22輯1000種「叢書」的執著。
據陳小文介紹,「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對奠基中國學術、開啟新學科領域、促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中國讀書界開啟了一扇通向世界思想的大門。2009年出版至400種,2017年出版至700種,2024年「漢譯名著」出版至1000種。學科門類涵蓋哲學、政治、法律、社會、歷史、地理、經濟、管理、語言、藝術等,許多書的作者都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階級、一種思潮的先鋒、代表者。
據悉,「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在中國學界是個充滿榮光的名字,「凡讀書人沒有不知道的」,它以學科門類劃分的橘、綠、藍、黃、赭等書脊顏色,成為讀書人書架上、心靈裏崇敬而溫暖的情結。
(商務印書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