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中國將建成首艘海上發射船,與馬斯克浮空島正面較量

2024-07-26科技

導語

對中國航天來說,2022年是一個特殊的一年,因為中國將建成世界最大的海上發射船。

不得不說,中國航天的發展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從陸地發射到海上發射,這一切都很順應潮流。

太空人都能上天了,還有什麽是做不到的呢?

在中國航天踏上海上發射這條新的征程,無疑又為中國航天開啟了新的一扇大門。

但中國航天也選擇了與SpaceX浮空島這一新技術正面較量,在這一方面中國究竟是與SpaceX保持一致,還是有所不同呢?

海上發射有什麽優點。

說的都是海上發射技術,但為什麽這麽多年來卻沒有看到一艘完全海上發射的火箭,相對於SpaceX、藍色起源等一眾在商業航天上獨樹一幟的強大企業?

其實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中國就曾有一家叫做「遠洋」公司的專業從事海上發射工作的企業。

然而由於當時海上發射技術不算成熟,再加之那時人們對空間探測的興趣也不大,這家海上發射公司不得不在破產後進行重組,最終也並沒有將這種技術真正發揚光大。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先輩們當時能夠研制成功火箭,探測衛星這樣的高端技術,那時候真的是不容易!

而當時就算是安置著很多人們美好的期望,對航天事業也寄予了厚望,但在當時來說,也只是一些工農紅衛兵們的精力充沛,才能使得當時中國的航天事業有了蓬勃的發展。

可是當時社會的環境是比較混亂的,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所以最初企業還是由國家資金來支持的。

但是隨著全國的重心轉移到四清運動上,國家的資金重心也逐漸轉移到農業生產上,企業也漸漸就開始陷入資金困境,從此再也沒有能繼續支持下去。

那麽中國與SpaceX選擇海上發射有什麽優點呢?

怎麽會不選擇更先進的飛船登陸器?

首先,海上發射的優點就有不少。

一是經濟性,就像SpaceX的星艦飛船登陸器一樣,飛船經過海上發射後,其核心部件並不需要保留,可以直接將其報廢,而且還省去了為了回收核心部件而導致的成本。

二是安全系數更高,由於火箭在發射後需要透過軌域航行進入太空,在這個過程中,其剩余燃料是大量的,一旦飛船有什麽意外的話,比如火箭墜毀,人們很快就會有新聞報道出來。

但如果推進器的尾部在發射後被扔入太空,那麽就相當於飛船腦袋掉了,但尾巴還沒掉,正好就可以當做射箭進行瞄準,而且火箭的尾部接下來飛到哪裏也不會有人關註,也就不會有人因此而對其產生興趣。

三是衛星壽命長,相對於以前發射衛星會選擇透過火箭逐一進行發射,然而由於當時技術尚未成熟,所以會導致衛星在這個過程中極易受損,因此存活的機會就大大降低。

但是海上發射就不一樣了,不僅可以將衛星一起發射,而且選用的衛星托盤等都是可以保護衛星的,因此發射而出的衛星也會相對更完好一些,能夠繼續服役的時間也會變長。

四是航天效率高,海上發射也意味著「海陸結合」的發射方式,由船上的發射器將飛船發射進入太空,這個過程中也無疑將中國的航天發射事業往前推了一把,在海上發射方面迎來質的增長。

中國航天與SpaceX的不同。

但中國航天與SpaceX強強對話的地方也不僅僅是這裏,正是這些方面的不同,也是中國航天在競爭中的一大優勢。

比如SpaceX的龍飛船,大家都知道SpaceX的龍飛船多功能性強,不僅可以搭載太空人進行載人飛行,而且可以將物資及時送達國際太空站,而且在「神龍二號」飛船結束為國際太空站提供貨物運輸服務後,其龍飛船還能夠承擔運送太空人的任務。

但其實這個時候國家也沒有放棄對載人飛船的研發,中國的載人飛船由「神舟」飛船擔當,剛好與SpaceX的龍飛船相呼應,同樣可以搭載太空人進行載人飛行。

此外,SpaceX的星艦飛船在重返地球的過程中,一般會以滑翔的方式進行著陸,而中國的天舟飛船則會透過充填空氣被動著陸在設定好的海域。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艙體會以分離的方式跟隨著飛行,直至最後最後透過減速降落,這就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天舟飛船以艙體分離這樣較為穩妥的方式降落,也避免了星艦飛船的滑翔著陸的方式所帶來的一定的風險,這對於太空人的安全保證來說還是有相當的優勢的。

中國發射技術史的回顧。

飛船的著陸方式不同,其實不僅僅是兩者在技術上不同,更是無形中影響到了兩者在安全性上的差異。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發射技術史相當悠久,第一枚由中國攻克的飛彈正是原蘇聯研發的「R-2」飛彈,這也是中國研究火箭飛行技術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中國研究出來的第一枚國產飛彈,原型照搬著美國「小神眼」飛彈,學的是其外觀、外殼的材質以及電子元件,但這樣的學習研究方法不僅沒有減慢國家的研究步伐,反而加速了中國研究進步的步伐。

這樣積極探索的條件下,中國的飛彈研制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並且中國也采用了許多先進的研制技術,如此一來,中國的火箭技術研究就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再加上當時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空軍本就是國家軍隊中的一部份,因此有著國家的資金支持。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海南的文昌航天基地正好位於赤道附近,適合發射軌域升空,因此也就有了現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大本營,也有了現在中國航天研究的重地。

在當時,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很多火箭都是充滿了未知數的,就如同「東風一號」運載火箭,其直徑為十二點五米,這是當時為了提高火箭的推力所采取的辦法,但能否成功還無從得知。

從「東風一號」運載火箭開始,中國的發射技術研究就逐漸進入了深水區,國家為了多樣化的發射需求,一些火箭也有著不同的名字,如「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等,早已用柔軟的力量挑戰著宇宙中的太陽系星球。

在1999年,探月工程開始實施於2004年,國家正式宣布將探月工程中的總目標定為「繞月探測」。

2010年二月,隨著「嫦娥一號」探測衛星進入軌域,將研究衛星釋放出來直至月球探測期滿後再回收,這將是中國首次完成探月工程,也迎來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高峰。

但在2018年12月11日,中國就草擬了「中國探月工程困中期報告」,而在2020年,國家宣布中國的探月工程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從采礦開始,直至開發。

在2021年4月,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升空後,其控制系統直接進入了巡視軌域,後來飛行工程總體進入準備狀態。

而在2023年,又迎來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高峰,中國將首次登月探測,這樣的技術也是中國在衛星探測中第一次正式使用。

結語

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增加了許多值得人們期待的東西,中國航天事業的品質和規模都得到了更上一層樓的發展,中國航天事業也進入了更加高等的階段。

而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航天事業也有望在未來的時間裏愈發穩健,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