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媒體融合|生成式人工智慧如何推進主串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2024-08-02科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串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決定】同時指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和管理機制。這為主串流媒體下一步融合和轉型指明了方向。
主串流媒體轉型需系統性變革
由於新一代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原有資訊傳播格局被打破,媒體生態環境被全面顛覆,主串流媒體應從觀念、目標、思路、體制、具體路徑出發,透過徹底的互聯網轉型進行系統性變革。
隨著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區塊鏈和5G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逐漸從根本上顛覆了主串流媒體的生態環境。
從經營模式上看,傳統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基本坍塌。在傳統的「二次銷售」商業模式中,第一次銷售是將內容透過媒體發行銷售給受眾,第二次銷售是將受眾的註意力銷售給廣告主,傳統主串流媒體透過發行和廣告兩大業務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閉環和穩定的盈利模式。但隨著資訊傳播格局的變化,受眾不再將主串流媒體作為獲取資訊的第一入口,發行業務和廣告業務都因受眾被分流受到了巨大沖擊。
從生產方式與產品形態上看,傳統內容生產流程與機制將會在互聯網帶來的資訊量與資訊時效爭奪中被淘汰,相較單一形態產品也難以滿足AR、VR等資訊呈現技術發展下使用者的多元化產品形態需求。從傳播形式和傳播效果上看,由於互聯網商業平台占據了資訊第一入口地位,越來越多的主串流媒體嵌入商業平台,成為社交平台的內容生產者和提供商,借助平台的力量來實作輿論引導並產生商業效益。但這種方式需迎合商業平台的內容呈現形式,限制了多樣化的媒介傳播方式與輿論引導力的發揮,其積攢的使用者、流量與口碑也可能成為他人的「嫁衣」。
在這樣的媒體生態環境下,局部調整於事無補,主串流媒體亟待透過系統性變革適應被互聯網顛覆的外部環境。「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互聯網改變了輿論環境和媒體格局,催生了新聞傳播新技術、新業態、新機制,推動主串流媒體朝著互聯網轉型方向變革。這就是主串流媒體的「大勢」。
首先,在觀念和目標上,需摒棄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的落後觀念,在秉持互聯網使用者思維的基礎上堅持技術先行,堅信只有實作徹底的互聯網轉型這一融合目標才能獲得永續發展。同時,透過高層領導的觀念革新加速中層幹部和業務層員工的融合觀念向好發展,透過全員觀念轉變為系統性變革註入活力。
其次,在思路和體制上,將打破僵化的體制機制作為變革之首,在機制突破的基礎上提高經營創收能力,進而賦能生產傳播全流程提質增效,並跟進後續融合激勵措施。
最後,在具體路徑上,以「大融合」思路為指引,搭建起區域化或行業化的自主可控平台,以技術賦能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重塑,基於互聯網尤其是行動網際網路調整評價體系,以內容提質增效、傳播精準有效、使用者重建和商業模式重構向互聯網轉型方向發展。
重構流程,重塑新質生產關系
生成式人工智慧透過提高內容生產傳播效率加速媒體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主串流媒體應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實作新聞生產傳播各環節的跳躍式互聯,重構全媒體生產傳播流程,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質生產關系。
首先,技術變革下生成式人工智慧賦能生產傳播。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數位化、智慧化技術為首要驅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成為推動媒體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動力引擎。相較決策式人工智慧,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文本建立、轉譯、搜尋、更正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透過與人類主體協同工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流程效率,推動「人機關系」觀念逐漸從敵對轉向協同。生成式人工智慧在重構新聞生產傳播模式與產業鏈結構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媒體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智慧化勞動工具,有效拉動生產力的躍遷。
主串流媒體應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推動媒體技術向核心化、更新化升級,實作媒體勞動資料向智慧互動、更廣範圍躍升,賦能全媒體生產傳播品質與效率的提升。在內容生產上,媒體可利用智慧剪輯、智慧審校、虛擬主播等功能提高內容生產效率,借助自動寫作、自動繪畫等提供生產創意,豐富內容產品形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依托「央視聽媒體大模型」推出以中國自主AIGC技術支撐制作的動畫片【千秋詩頌】,從美術設計、動效生成再到後期成片,均由AIGC輔助制作。在傳播方式上,媒體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將一條新聞即時生成文字、音訊、遊戲體驗等多類模態,拓展內容傳播渠道與傳播形式。
其次,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重塑生產傳播流程。
以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為全媒體生產傳播流程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賦能生產傳播效率和品質的提升的同時,也要求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質生產關系,即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重塑媒體生產傳播全流程。
在傳統流程中,新聞生產經歷由記者或編輯參與「策、采、寫、編、發」環節呈現給受眾的單向過程。這種單向過程耗時久、耗費人力大,難以滿足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對媒體提出的時效性強、資訊量大的高要求。主串流媒體應把生成式人工智慧內嵌到內容生產傳播機制中,按照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規律和要求徹底重構生產傳播流程,所有人員可以隨時、隨地便捷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充分發揮「生成式AI×」的潛力,顯著提升生產傳播效率、能力和創新潛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深刻總結之前「中央廚房」「融媒體中心」等新技術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的教訓,真正建立起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全新生產傳播機制和流程,以新質生產關系促進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有效落地。
完善主串流媒體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基於互聯網尤其是行動網際網路的評價體系能夠加快主串流媒體的數智化融合和轉型,新型評價體系應從全媒體傳播出發,向互聯網尤其是行動網際網路方面的指標聚焦和傾斜。
第一,基於互聯網和使用者。隨著主串流媒體紛紛「借船出海」,內容傳播渠道向互聯網平台延伸。主串流媒體應重視互聯網的傳播主陣地的地位,將評價指標從紙端向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端傾斜,從讀者、訂閱量向線上使用者數、互動量傾斜,將在各平台有影響力的傳播帳號數量、作品傳播情況等納入工作評價中。
第二,基於日活躍使用者數量。主串流媒體透過打造自主可控平台實作「造船出海」,但相較其他互聯網商業平台,使用者體量較小,使用者黏性不足,極易淪為「僵屍」客戶端。在自主可控平台,應以擴大使用者覆蓋面、增強使用者黏性為目標,重點關註平台日活躍使用者數量。
第三,基於實際效果與商業價值。主串流媒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於傳播價值,且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的商業價值體現和實際體現。因此,對於主串流媒體融合和轉型的評價,不僅要考慮全媒體傳播的效果,更要考慮其是否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否則就難以說明其社會效益是真正落地的,更難以實作自我造血機制,也更難以永續轉型和發展。
來源 傳媒瞭望微信公眾號
編輯 景詩瑤
二審 馮路玉
三審 陳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