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回答我的不是一個人!」開學季AI迎新,還有 66 項課程與教改等著萌新

2024-09-02科技
「學校有哪些食堂?」「新生什麽時候選課?」「寢室的條件如何?」……只要關註「學在華理」公眾號,從「迎新專欄」選擇「智慧迎新助手」,透過身份認證後即可提出疑問,旋即得到想要的答案。
「真神奇,正在回答我疑問的不是一個人!」9月2日,繼4200余名本科新生之後,5000余名研究生新生來校報到,不少萌新都為這套人工智慧問答系統留言。原來,星形虛擬形象的背後,其「智庫」覆蓋交通資訊、後勤保障、教學選課、學生事務、團學組織、學費繳納等七大模組43類從報到入學到日常事務的150個迎新相關問題。
迎新報到,手機開道,大學新生活遠不止於此。怎樣讓「Z世代」與數智時代共舞?等待他們的,還有全校布局的66項與數智人才培養相關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計畫 。
華東理工大學數智人才培養「AI-雙星」計劃
乘「數」而上,向「新」而行。基於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和數智時代人才需求畫像,華東理工大學著力打造本研一體化的「一核雙星」育人模式——「AI—STAR」計劃(簡稱「AI-雙星」),將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與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養過程,著力培養復合型數智人才。這些未來之星STAR的首字母分別是——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識)、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責)。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華理「AI for 66」計畫包括本科教育教學重大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計畫 34 項;AI 賦能課程建設計畫 20 項;研究生一流特色「人工智慧+」課程建設計畫 12 項。
基於智慧演算法的電化學界面結構與效能計算平台
如何利用AI技術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化學學院練成老師在主講的「電化學」課程中,將其所在科研團隊開發的軟體平台引入課堂——基於智慧演算法的電化學界面結構與效能計算平台,把電化學雙電層影像化,使教學變得直觀、生動。基於前期探索,在今年學校的AI賦能課程建設計畫中,練成領銜立項了「‘人工智慧與電化學’課程建設與思考」計畫,繼續開展創新實踐。
「剛開始感覺很神奇,這個學習平台讓我體會到,當前的電化學領域不再只是傳統的理論框架,而是一個非常現代化、智慧化的交叉學科。借助平台還可以將課上所學理論與電化學實驗相關聯,讓我們的學習過程更加體系化。」化學學院大三學生許錚說道。他與同為大三的同窗胡遠龍合作使用這一學習平台計算出界面上各組分的分布和微觀結構,解決電化學儲能界面問題,並分別以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學工程主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
聚焦AI賦能上海紅色文化,舉辦生成式聯合設計工作坊。
人文社科也更智慧。當設計遇到科技,如何給學生提供更多附加值?藝術學院傳媒系系主任蔣正清聚焦「數智素養類課程體系建設」,牽頭立項了「數位媒體藝術專業數智素養類課程體系建設」計畫。他表示:「在‘智慧’的加持下,設計師需要構建資訊化的設計觀念,合理利用智慧工具延展創意,全面打通跨領域合作,以開放積極的心態應對設計生態的變化和挑戰。」
「雖然我是從教近20年的老師,但在它面前,我還是學生……」這個讓資訊學院羅勇軍老師贊不絕口的「老師」,就是學校建設的智慧問答平台。從編寫教案,到解答相關知識點的概念、來源,再到設計編程練習題,羅勇軍表示,這個AI「老師」很全能,讓教學變得快速又高效。
智慧問答、智播課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台……華東理工大學正持續開展本科教育教學數位化轉型,建設國內第一個高校自主設計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層次資訊化學習平台——學生實作全要素通學,教師也實作全過程通教。同時,學校還健全品質監控管理平台,在「教、學、管、考、評」主要環節實作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評。
人工智慧師資培訓舉行。
產教一體化,華理也攜手人工智慧行業的領軍企業,比如與騰訊強強聯合,致力構建一個基於雲端開發工具與本地專有集群的泛機房環境。這項合作涵蓋了電腦課程教學、人工智慧教學等多個特色場景,加速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新範式。「數智化是手段,人才培養才是真正目的。我們要積極適應新時代新變化,升級人才培養模式,‘軟體’‘硬體’一起變。」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王慧鋒說。
本文作者:徐瑞哲
圖片來源:受訪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