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被美國無情拋棄後,他毅然投靠中國,還順手帶來了千億計畫

2024-01-22科技

2018年,美國華爾街日報頭版頭條報道:美國資助研發的高科技,在中國企業先用上了。

這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陣輿論熱潮。

中美之間在科技研發的賽道上,一直處於競爭狀態,美國資助的高科技,是怎麽讓中國占得先機,先行釋出的呢?

2019年,中國各大線下小米專賣店中,想來搶先體驗的人擠得水泄不通。

小米新機被如此哄搶的原因,因為這部手機上搭載了一顆一億像素的網路攝影機。

「聽說小米新機拍照比蘋果還清楚!我就想買來試試!」

在2019年,手機網路攝影機像素最高能達到6400萬,小米的像素突破可以說和其他手機有了斷崖式的差距。

小米像素的新突破和華爾街日報頭條中的高科技,是否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背後研發的科學家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把美方資助的科技套用在了中國市場?

1、研發成果被美國冷落

沒錯,小米新研發的網路攝影機,就是對華爾街日報中的「高科技」的套用,這背後還有一段曲折的發展歷程。

研發這項科技的專家名叫戴維·布雷迪,他原本是在美國研發出了這項成果,卻被有關部門當做無用功停止投資,最後跑到了中國才研發成功。

而當再回憶起當初在美國受到的冷遇和嘲笑時,戴維·布雷迪仍舊是忿忿不平。

當年,戴維·布雷迪收到了杜克大學的邀請,擔任了杜克大學的教授。

雖然自己是一位電腦方面的教授,但戴維·布雷迪卻對光學鏡頭領域極為好奇,成立過專門的計畫組對光學鏡頭進行研究。

在杜克大學教學期間,他也一直沒停下對光學鏡頭領域的探索,還將一些有想法、有創意的中國留學生帶進了計畫組。

在戴維·布雷迪的想法中,如果可以想辦法改變相機的構造,提高像素,再與電腦技術相結合,就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從而達到對整個社會監督的作用。

是不是覺得挺耳熟?這就是我們國內現在正在用的大數據雲監控技術。

戴維·布雷迪在當時提出的這個構想是非常有創新性的。美國社會在相機像素結合電腦技術結合上雖然已經有所發展,但空間廣闊,還留有很大空間。

美國的一些政客和軍方看到了這個計畫以後的發展前景,於是時刻關註戴維·布雷迪的研究進展。

政界和軍方給了他充足的資金幫助,要求他研究出超10億級像素的鏡頭。

可是實幹不比空想,戴維·布雷迪經過計算後發現,想要研究成功10億級別的像素鏡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最主要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以研發測試。

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結果的科學技術。

於是他將研究所需要的大致時間和資金、以及大致進度寫成綜合報告,遞交給了美國官方。

作為一個技術型的專家,他對美國政界和軍方沒什麽實際了解,也沒想的太多,只一門心思繼續關註他的計畫。

他沒有想到,這份報告在遞交給官方之後,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

政客和軍方不是技術研究員,他們更註重的是眼前實際的利益得失。

當他們看到報告中表示科研成果遙遙無期、並且還需要龐大的資金之後,認為這項技術目前的發展得不到即時性利益,於是對戴維·布雷迪的態度發生了180°的變化。

報告遞交上去之後,這個計畫沒幾個月就受到了冷落。

當戴維·布雷迪的計畫組在研究中花光了之前的研究經費,再去向相關的部門討要時,卻只得到了他們的推諉。

不僅如此,他們還以各種理由撤走了幫助研發的科研人員。

面對如此現實又醜惡的嘴臉,戴維·布雷迪發現自己一直在這些高層的操控之下,只要自己沒有了價值,他們就會隨意的丟棄。

當時的美國衛星監測系統已經快要完成,對於官方來說,與其花大代價期待一個連最後結果都不確定的工程,不如全力支持即將結束的計畫。

於是,美國官方取消了戴維·布雷迪的計畫名額,將他從實驗人員的名單裏踢了出去。

被取消了名額的戴維·布雷迪不甘心就此放棄。

但是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研發成功這個計畫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就在他陷入窘境的時候,一架飛往中國的飛機就此改變了戴維·布雷迪之後科研之路。

2、帶著計畫投奔中國

當戴維·布雷迪因為科研時間長、資金需求多而在美國四處碰壁的時候,他的一個中國學生知道了老師的困境。學生了解他的計畫之後,誠懇的給了他一個建議:不如去中國尋求幫助。

戴維·布雷迪早就對這個東方古國有興趣,正巧杜克大學想要在中國的江蘇建立分校,於是戴維·布雷迪在處理完在美國的事務後,就坐上了去往中國的飛機。

2012年,昆山杜克大學正式籌建。而戴維·布雷迪也在這一年釋出了第一篇關於十億級別像素相機的論文。

論文一經發表,在學術界引發很大關註,被【大眾科學】等權威刊物提名為「2012百家科學論文」。

戴維·布雷迪本人也因此開始在學術界受到關註,2016年7月,戴維·布雷迪教授入選江蘇省的「外傳百人計劃」。

在入選之後,有記者在采訪中國問戴維·布雷迪教授,「為什麽您會對光學鏡頭這麽著迷呢?背後還有有什麽其他的故事嗎?」

戴維·布雷迪笑著說,這是從小時候就種下的種子,只不過一直到今天才結出果實。

3、幼時啟蒙

1962年,戴維·布雷迪出生於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汽修工人,母親也有著自己的工作,因此父親經常帶著小布雷迪去汽修廠,方便照看兒子。

小時候的戴維·布雷迪十分好動,而且充滿好奇心。

父親本來以為小布雷迪在工廠會大哭大鬧,可誰知道他竟然看著汽修廠的機械裝置入了迷。

等到上學的時候,戴維·布雷迪喜歡上了觀察蒼蠅。每次母親看見小布雷迪又抓了蒼蠅,怕孩子染上細菌,就會讓他離著蒼蠅遠一點。

可其實當時的小布雷迪是在觀察蒼蠅的復眼。

他從書中學到,蒼蠅的復眼能夠看到幾乎360°的視角。他不明白小小的蒼蠅的眼睛裏為何能夠另有乾坤,他被此激發了濃厚的好奇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戴維·布雷迪在對機械和物理的學習中發現了自己的愛好,後來選擇進入麥卡萊斯特學院讀書深造。

在校學習期間,戴維·布雷迪不停汲取知識,對萬事充滿好奇心。他的思路很活躍,以至於一些老師有時都跟不上他問題的思路。

戴維·布雷迪的一位老師這樣評價他:「他不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問題最多的。」

後來,戴維·布雷迪一路向上攻讀,在讀完博士後又被伊利諾大學邀請擔任教授。

他與中國的淵源也正是在這所大學開始的——伊利諾大學是全美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在2007年的時候就有5000人,也因此被稱之為「中國大學」。

在伊利諾大學,戴維·布雷迪同中國的留學生一直保持著聯系。

後來,他更是在公開場所多次表示:「我都中國很好奇,說不定,有一天我會去到那裏。」

其實在來中國之前,戴維·布雷迪曾提前聯系過中國的相關部門。他心情十分忐忑,不確定中國會不會支持一個外國人在本土搞計畫。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中國相關部門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對他持歡迎態度。

於是,2016年,戴維·布雷迪帶著計畫來到了中國,並且把自己的公司也搬到了這裏。

其實,早在2012年戴維·布雷迪就成立了自己的安科迪科技公司。公司致力於在全像投影、數位相機和X光射線等方面的套用,有自己獨立的研發成果。

但是畢竟空口無憑,美國的科技公司不一定在國內適用。面對戴維·布雷迪這種畫大餅似的宣講,許多的投資商都望而卻步。

然而,在這其中卻有一位中國的商人敏銳的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利益和意義,他就是王惠東。

當他想要和戴維·布雷迪合作的時候,卻發現已經被美國的五角大廈搶先一步,兩者實在沒有可比性,於是王惠東打消了合作的想法。

雖然當下無法合作,但王惠東一直關註著戴維·布雷迪的研究進展。

可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他居然等來了戴維·布雷迪與五角大廈的合作取消的訊息。王惠東收到訊息之後就準備趕緊聯系戴維·布雷迪,抓住這次的機遇。

他又沒想到,居然先一步收到了戴維·布雷迪的合作邀約。

4、繼續研究,深入發展

王惠東欣喜若狂,應約去了他的公司。在安科迪科技公司的實驗室裏,王惠東花了十天的時間認真觀察了戴維·布雷迪的研究成果和流程。

十天下來,他更加堅定了合作的念頭。

原本戴維·布雷迪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有信心的,但在經過了五角大廈的欺騙之後,他就做好了跟各個投資商打持久戰的準備,沒有想到王惠東這麽直接就同意了。

合作達成之後,王惠東展現出從商多年的強大能力。他主管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業務,而戴維·布雷迪則負責研究性工作,兩人各有所長,分工配合,十分默契。

發展階段穩定之後,兩人同時決定將公司搬到中國,落戶在昆山。

在安科迪科技公司落戶昆山後,當地政府也表現出積極態度,為公司的落戶解決了不少麻煩。

之後的時間裏,戴維·布雷迪一邊教書,一邊推進著自己的研究進展。

2018年的時候,王惠東又拉到了幾個國內知名的資本進行投資。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這讓戴維·布雷迪慶幸自己當初把事業帶到了中國。

在他們的帶動下,2019年,國內從事光學鏡頭等光學產品的企業數量直線上漲,達到了3000多家。

2020年的時候,戴維·布雷迪和王惠東聯手打造的智慧安防相機實作了量產,先後在江蘇、北京、上海等地投入使用,為社會安定做出了貢獻。

戴維·布雷迪計畫的價值保守估計在千億以上,美國聽說戴維·布雷迪的計畫取得巨大成功後,後悔不已,更是與大使館聯系,想要與戴維·布雷迪單獨通話。

在通話過程中,美國試圖用優渥待遇和家國情懷拉攏戴維·布雷迪,以期望他能夠回到美國。

但戴維·布雷迪沒有忘記當初在美國受到的冷遇。

在中國受到的幫助造就了今日的公司也造就了今日的他,最後戴維·布雷迪以加入中國國籍為理由,禮貌而有力的拒絕了美國的拉攏。

2021年,戴維·布雷迪帶著妻子回到美國,出席各大活動,為推動科技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今的戴維·布雷迪仍舊在潛心進行著他的研究。

其實他的目標從始至終只有一個,就是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認同,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投入使用,實作自己的價值,也做出自己的貢獻。

國家和研究成果需要互相成就,尤其是能夠給世界科技帶來突破性進步的研究成果。

希望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能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為世界帶來更好的科技、更便利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