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申謹睿
圖片來源:Unsplash
商湯科技仍在虧損。
業務重組後,人工智慧軟體公司商湯科技於3月26日釋出了2023年年度業績公告。
公告顯示,商湯科技實作全年營收34.06億元,同比減少10.6%;年度虧損64.94億元,同比擴大6.6%;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虧損54.5億元,同比收窄2.2%。
商湯科技表示,在過去一年的業務重組中,明確了新的三大業務板塊:生成式AI、傳統AI和智慧汽車。按照官方給出的解釋,生成式AI、傳統AI、智慧汽車分別對應著提供生成式AI的模型訓練、微調及推理服務業務,傳統智慧城市、智慧商業與智慧生活的非生成式AI業務,以及原智慧汽車業務。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在業績釋出會上表示,全年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為產業轉型,並且主動收縮了傳統AI業務中智慧城市相關的業務。
財報顯示,智慧城市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在2021年上半年超過47%,隨後逐年下降。其在2022年收入占總收入約30%,而到2023年已經降低到10%以內。而被視作重點發展方向的生成式AI實作收入11.84億元,占總收入的34.8%,相較2022年僅占10.4%的3.95億元,增長了199.9%。
徐立表示,該業務預計在2024年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生成式AI業務的增長,得益於各行各業對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的廣泛需求,這預示著中國硬科技投資的新周期正式開啟。」
「目前來看,生成式AI板塊貢獻的利潤還不能覆蓋傳統智慧城市業務的下滑。」科技分析師李曉微告訴時代周報,「但後續業務逐漸聚焦可能會對商湯科技的毛利率情況有所改善。」
過去兩年,商湯科技在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如在原本已很廣泛的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車四大業務基礎上增添了硬體業務——AI傳感器、AI芯片、AI機器人等。隨著業務進一步分散,企業投入增大,商湯科技毛利迎來大幅下降,從2022年的66.8%降至2023年的44.1%,下降振幅高達約32%。
此外,商湯科技應收賬款累計減值損失高達42億元,僅2023年就新增16億元,減值損失率53%。對此李曉微向時代周報稱:「賬款難以回收被計提減值的問題自2021年其上市時期便存在,說明商湯科技的傳統業務存在一定資產風險。不過,該項風險可能會隨生成式AI得到改善。」
時代周報記者註意到,商湯科技財報稱,超過70%的客戶在過去12個月內是商湯的生成式AI的新客戶,包括三大營運商,招商銀行、海通證券等金融機構,京東、小米、閱文等頭部互聯網公司,HiDream.ai、瀾舟科技等創業公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學術機構。商湯科技還表示,數十家客戶的訂單金額超過千萬元,大模型C端呼叫量在過去半年呈現出近120倍的增長。
「大模型競爭比拼的是人才和資金,商湯在未來不僅要面臨強大的互聯網大廠,還要接受倚靠大廠的明星獨角獸企業的挑戰。」李曉微補充道。
截至3月27日收盤,商湯科技報收0.7港元/股,較上市發行價3.85港元/股跌超81%,當前總市值234.2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