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小米汽車對我的啟發

2024-03-31科技

這幾天的朋友圈和產業群,無疑是被小米汽車刷屏了,我也是被shock到的蕓蕓眾生之一。

釋出會無疑是成功的,據小米汽車官方微博釋出的訊息:小米汽車4分鐘大定破了1萬台,7分鐘破2萬台,27分鐘5萬台,當晚23點,小巴在小米汽車官網發現,小米SU7創始版本(限量5000台)已顯示售空。

也有一些評價很犀利,某行業評論家說小米汽車是:「很好看的外形、只實作了一半的智慧化以及很花裏胡哨的功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覺得並沒有說到點子上,這是典型的靜態思維,他忘記了小米的成功也體現在叠代中。

我是個資深米粉,所以自認為對小米的認識還比較深,我對小米品牌的最大認知,就是

「定位」

我的手機有兩部,主力機是Redmi(小米的副品牌),備用機是iPhone,絕大部份人很難理解這一點(照理說應該反過來才是),但這就是從我的真實需求出發的理性選擇。

記得有一次在聯通營業廳辦5G話費套餐,有兩年話費換手機的活動,營業員問我要換什麽手機,跟我推了iPhone、HW旗艦等等,我說現在用的紅米舊了,想換一個紅米的新款,周圍的人聽到都笑了,營業員一臉懵逼,說你話費這麽多怎麽不換個好的,查了半天說沒有Redmi,看我的眼神像是在看一個Freak。

說實在的,這個年紀的我已經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我覺得手機的用途無非是以下:

1、打電話,微信,手機銀行,信件,電商購物,坐地鐵公交,叫滴滴和美團,買車票訂酒店,這些是基本功能;

2、娛樂功能,遊戲,看劇,刷短視訊;

3、相機功能,拍照,拍視訊;

4、生產力功能,目前還無法替代電腦;

對於我來說,基本上不需要娛樂和相機功能,或者說不需要那麽好的娛樂拍照功能配置,作為一個職場人,我的最大痛點,是不能沒電,從早上出去到晚上回來,不能有電量焦慮。

iPhone最大的短板,對我來說就是電量焦慮,我是蘋果手機的老使用者了,之前我從iPhone4開始,一直到iPhone XR,每天晚上充電到天亮,最怕的就是用到下午需要到處找地方充電,極端情況甚至需要一天三充,到處找充電寶。

然後就看到了Redmi Note某一代的釋出會,一下子擊倒了我,其中兩個最主要的場景印象極其深刻:

1、雷軍找了一個憋氣大師,一邊給手機充電一邊開始下水憋氣,16分鐘把手機充滿到100%;

2、直播開車從深圳到北京,全程使用手機語音導航,到終點的時候手機居然還有電。

就這樣的手機,才賣一千多。早上起來開始充電,刷牙洗臉出門前就充滿了,一天結束晚上回來手機電量還有40-50%,就這樣我徹底擺脫了掛著充電寶到處跑的日子。

然後,我把膝上型電腦也換成了紅米(以前是MacBook Air),現在我家裏人手一台Redmibook,再然後買了小米的踢腳線取暖器(這個是看了蔚來李斌的推薦),再然後家裏的吹風機、剃須刀、油煙機都逐漸換成了小米,我想這就是品牌的延伸。

小米對於產品的卡位是比較精準的,以手機為例,小米(包括紅米)大致有5個主系列:

1、Xiaomi數位旗艦,對標iPhone主力旗艦,價格4K-6K

2、Civi系列,女性向,主打輕薄和拍攝,價格2-3K

3、Redmi Note,主打商務價效比,價格1-2K

4、Redmi K系列,學生黨,主打遊戲,價格1-2K

5、Redmi數位系列,老人基本款,價格<1K

小米的產品定義清晰,卡住了使用者分層,行銷只需要順水推舟,打中使用者的痛點即可。過去手機界很喜歡講參數,但說到底最後產品還是要讓使用者用起來爽,這些是數據不能覆蓋的點。雷軍在汽車釋出會上就一直在講各種體驗,比如防曬,比如車輛感知硬體的大模型等,還有就是手機支架。傳統車廠的傲慢和低效,其實體現在很多細節上,我就曾為沒有合適的手機支架而煩惱,說不定就這個小小的手機支架打動了我而選擇這款車。

小米的行銷當然也值得學習,雷軍的演講表面上灑脫自然,實際上經過了多次排練,並且是從逐字稿開始準備的,甚至連每一個表情、停頓和動作都做在了劇本中,背後有不少看不見的努力。當然小米行銷依據的還是AIDASS模型。

AIDAS原理是由路易士(Lewis)提出的,AIDAS原理是用來說明廣告對消費者產生的不同作用,因為每筆交易的背後都是一個具體的人或集體,越把註意力集中在這個具體人或集體的需求上,便越能較快地吸引他(們)來購買,但這個潛在欲望有時需要加以誘導,因為消費者作出購買決定是一個逐步發展的心理過程,稱為AIDAS法則,它是從1898年美國人路易士創立的AIDA法則衍生出來的,即Attention(註意)、Interest(興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動)、Satisfaction(滿意)。

1、attention 註意,產品的每一個功能點都應該是圍繞mvp(最小化可行性產品)來進行擴充套件的;功能輕但實用性強。

2、interesting 興趣,這裏就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有契合的地方,在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後,每一個興趣的都是興奮性需求。

3、desire 欲望,做好使用者需求,要了解使用者的欲望,透過滿足使用者欲望從而拴住使用者。

4、action行為,透過數據埋點,分析和統計使用者的行為,從而能準確掌握使用者行為,實作產品改進。

5、satisfaction 滿意,讓使用者滿意的過程本質是讓使用者不斷地被滿足。

6、spread 傳播,產品的傳播與分享,透過傳播獲取更多使用者。

所有的品牌傳播背後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我最近也在不斷思考自己公司國產芯片的定位和行銷。

MCU是一個大而泛的行業,但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種:通用MCU和行業專用ASSP。我們的獨特產品,恰恰定位在半客製的通用MCU,即介於通用MCU和專用ASSP的中間位置,也有被稱為FPCU。

說白了,我們的優勢是:

1、與通用M4級別MCU的功能介面相容;

2、提供客戶行業客製的靈活性;

3、價格低於主流的M4相容產品。

所謂的半客製的靈活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1、隨心所欲的管腳定義,客戶可以透過軟體重新配置所有管腳。

2、客戶可以透過內建可編程邏輯自行開發所需的特色介面和演算法,面向不同的套用場景。

我們產品成功的要點,是降低客戶客製開發的復雜度,和產品本身的價效比優勢,以降低客戶的綜合使用成本。只要滿足了客戶的痛點,我們就可以卡到優勢的位置,為所有人創造價值。

合宙的秦總寫過個文章,其中有一段我特別認同,任何業務,都只有最多10%的玩家是良性營運,另外90%的玩家都是交學費虧錢,他認為做一件事的成功三要素是:

1、方向正確

2、勤奮

3、不期待短期報酬

而產品業務正確的三個標準是:

1、是否對社會有正向的價值;

2、是否持續盈利;

3、團隊是否可以保持足夠的熱情。

我想不管對於小米汽車的爭議如何,小米汽車最後的成敗如何,其實都不是由看客能預測的,要有長期思維、動態思維和終局思維,所有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都可以借鑒用到自己的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