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的崛起是否顛覆了勞動價值理論?探討剝削與未來就業

2024-08-30科技

有些事情本來很直接,但我們往往使之變得復雜;例如剝削問題。

馬斯克表達了一個關於世紀的擔憂,他擔心的不是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而是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將超越人類,取代所有生產崗位。這將導致所有原本被剝削的工人失去「被剝削」的資格,從而集體失業。

這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以勞動為基礎的價值理論是否還能自圓其說?

第二個問題:人類的集體失業是災難還是理想?

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

勞動價值理論將從經濟學中結束,回歸到哲學領域。嚴格來說,這是一種哲學上的推理,熟悉年輕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人應該明白,共產主義的概念不是從馬克思的經濟學開始的,而是源於德國哲學的推理,是在恩格斯的建議下,透過批判亞當·斯密的國民經濟學,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表達共產主義理想的。

但實際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並非經濟學推導,它純屬哲學的反思,為了建立經濟學的基礎,馬克思花了四十年時間撰寫【資本論】,這長時間的寫作與其內在邏輯的矛盾不無關系,從德國哲學的起點到英國經驗主義的數據終點,轉換難度極大。

這個問題在這裏無法詳盡展開,還是直接進入主題。

剝削的理論基礎在於勞動創造價值。

目前全球的共識傾向於要素理論,多種要素包括勞動、工具、組織、分工、資源等,任何一方缺失都不能創造出市場上的巨大財富。那麽,為什麽馬克思依然堅持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與歐洲共產主義聯盟的現實需要有關,馬克思需要為工人階級的世界改變提供理論支持。這是一種先入之見,加之德國哲學對人的本質的推論,人的本質是勞動,與動物不同的是人能透過勞動改變環境。

這種革命的宣言充滿激情,不屬於科學範疇,無需爭論,人並沒有成為機器的奴隸,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也不是奴隸主和奴隸。

既然勞動是人的本質,也就成了財富的唯一源泉。這是德國哲學的抽象,因為離開了社會全要素,勞動只能創造基本需求,不能創造如芯片等社會化產品。

但人工智慧的出現,輕松終結了這場世紀之辯。

根據勞動價值理論,馬克思提出了一個剩余價值率公式,即剩余價值=W-(C+V)。

這裏的W是市場交換價值,前提並不嚴謹,勞動價值不應與交換價值混淆,因為交換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一幅醜陋的畫作,盡管有人視其為藝術,其售價可能遠超一個農民一生的勞動價值,勞動價值和交換價值明顯不對等,邏輯上有漏洞;曾經昂貴的舊式手機,盡管生產過程中勞動投入很多,現在華為的工廠幾乎無人,18秒就能生產一部手機,剩余價值率顯然更高。

人工智慧的興起將引發中國學界的討論風潮,因為它可以替代所有的僱用勞動,公式中的變量資本V,即人工成本徹底歸零,勞動價值的貢獻也隨之歸零,這使得公式和剝削論失去了其原理性。

我相信,對全國1440家馬列學院的教授來說,最佳的解釋是,釋放市場經濟,從人類學的角度證明,你的人工智慧也是由勞動創造的,而人工智慧的終結剝削恰恰驗證了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完成了德國哲學的自我否定,實作了超越自我。

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資本家不需要透過剝削來賺錢,剝削歸零反而是資本家賺錢的最高境界,科學的瘋狂發展可能最終將人類自我否定。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

剝削結束後,普通人該怎麽辦?

簡單,趕緊實作共產主義,實行計劃經濟,按需分配,需要明確的只是如何真正體現人民的權力,誰是仆人,誰是主人。

開個玩笑,現在的各族群體最能體現人民性,因為群主沒有經濟利益,沒有特權,沒有高幹病房,沒有行政等級;群主不是權力的創造者,規矩由大家決定,他僅僅是為群員服務的公仆;如果群員不滿意,可以廢除他。這就是人民性。

人工智慧不可怕,它將透過技術革命,用非暴力方式實作共產主義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