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0多年前,李白就寫出過「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詩人的豪邁與大自然的規律恰好是一致的。然而後面一句「奔流到海不復回」就錯了,很多河流的水都是來自於降雨,而這些降雨就是太陽蒸發海水,水汽上升到高空在大氣環流的帶動下,重新回到陸地,濕潤的水蒸氣一遇冷就凝結成雨滴,之後掉落下來就形成了雨和雪。
了解了降雨是如何形成的,聰明的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南方的雨多,把雲往北方趕,然後再讓雲降雨,這不就實作了從天上掉水了嗎?恭喜你,觸及了天河工程的本質。
2016年,中國電力科學家、博士生導師梅長林就提出了這個計劃,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同,這個計劃又被叫做天河工程。
天河工程與當年火爆全網的炸開喜馬拉雅,引入印度洋暖濕氣流,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創造塞上江南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透過影響大氣濕潤雲層的流向來實作跨空間調水。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的國家,北方地區長期面臨水資源匱乏的困境,盡管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部份地區的用水壓力,但長遠來看,單純依靠跨流域調水並非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之策。
這個計劃當下是否可行?人類目前有這個能力嗎?
天河工程的計劃分三個部份,第一步是觀測。 利用衛星遙感、雷達探測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目標區域的大氣水汽資源進行詳細評估,包括水汽含量、雲系分布、降雨潛力等,實作對大氣水汽資源的即時監測和精準預測。收集觀測數據,然後用超級電腦模擬,建立一個中國全年水汽走向模型。並且找到一些關鍵的位置點,南方的水汽可以從這裏進入北方。
第二步是如何調動雲層。 人如果不幹預,那麽富含水汽的雲層是不會按照人類的意誌走的,所以每年南方地區發生淹水災害,而北方地區土壤幹的開裂。這一步是整個天河工程中最難的,目前專家們也沒有頭緒,提出的方案也是五花八門。
有人說在秦嶺高山上設定很多雲泵站,通上電以後,把水汽吸到北方去,這個泵站利用的原理就是科恩達效應,當流體流過具有彎曲表面的物體時,流體會被吸附在物體表面,並沿著該表面繼續流動。雲泵站要有壓縮空氣的能力,壓縮的空氣後在噴出去,會帶動秦嶺南部的氣流向北方運動,這樣就能把水汽泵過去了,濕潤溫暖的雲層遇到北方幹燥的冷空氣就會形成雨滴降下來。
這個工程中國目前可以做,就是能耗實在太大了,效果也沒人能估算,而且對秦嶺的生態影響很大,屬於逆天而行。除非人類實作了可控核融合,有近乎無限的能源才可以使用,相當於在秦嶺山脈加了無數個大型的無槳葉風扇。
另一種方法是打驅雲彈給雲層充能,與人工降雨剛好相反。驅雲彈是增加雲層的水蒸氣分子運動的能量,讓它們不能聚集,就像原子彈爆炸一樣,最上面的雲層被爆炸的熱量給驅散了,驅散雲層讓雲層跑到旱情嚴重的地區,實作調雲的目的。
第三步是人工降雨。 這點目前中國已經有非常完善的技術了,圖省事就用火箭增雨彈和高炮,彈頭位置儲存碘化銀、幹冰,遇到雲層就可以釋放,然後雲層裏的水汽凝結成水滴。
天河工程的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如何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是一大難題。據專家介紹,預估整個天河工程需要2500億元,而最後取得的效果如何?沒人能知道。
有意思的是, 這些年全球的降雨帶都有北移的趨勢,北方的雨季持續時間更長,這是溫室效應導致的結果,無形中與天河工程相互配合。 溫室效應讓更多的水汽雲層往北方跑,但是南方的淹水還是解決不了,反而更加嚴重。天河工程是由人控制的,就好像道教的五雷法,直接向天要雨,下多少、在哪裏下人類都可以掌控。
天河工程的好處是從根本上解決降雨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 ,這一點修水渠是比不了,修水渠和人工河的覆蓋面積太小了,天河工程的水直接從天上下來,農民對此有很深刻的認識,不論有多麽優秀的灌溉工程去澆地,都沒有降雨淋的透徹,順帶著天河工程還能彌補北方地區地下水枯竭的問題。
網上很多人覺得這些專家是在異想天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有點異想天開,如果你現在穿越到100多年前,告訴當時的清朝百姓,說中國人能從月亮上挖土,以後還可以在月亮上蓋房子,即便是當時的進步人士也會覺得你怕是有什麽大病。
中國人不缺把事情做成的決心,但是很缺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現在中國專家能提出這個方案,真的是長進了很多。異想天開才能茅塞頓開,膽大妄為方可有所作為,天河工程一旦成功,對中國而言就是逆天改命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