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線下超市標價50元的牛奶,在團購平台只需40元。作為時下流行的購物方式,社群團購因商品種類眾多、選購方便快捷、價格更為實惠等優勢備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價格方面,同種商品的社群團購價往往低於商超零售價。
為什麽社群團購價更有競爭力?
這是規模經濟的一種體現。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和產量範圍內,經營主體透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了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從而提升經濟效益的現象。企業常說的「做大做強」,就是為了實作規模經濟。
社群居民透過團購平台購買各類商品,形成較大規模的采購量。量越大,平台在與供應商談判時的議價能力就越強。對供應商而言,批次銷售能降低包裝、運輸等銷售成本,也因此願意向團購平台提供更低的采購價。這些誘人的采購訂單還能吸引更多優質供應商。為了獲得長期穩定的大額訂單,商家會更加重視與平台的合作,提供更優質的商品、更及時的服務及更優惠的價格。
這樣一來,社群團購平台便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商品,並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
不只是社群團購,我們平時騎的共享單車,也體現了規模經濟。目前,全國共投放1200余萬輛共享單車,日均騎行超2700萬人次。如此大的需求量,使單車企業在采購整車、車輪等零部件以及智慧鎖等核心裝置時,能從供應商處獲得更低的價格。
當單車投放數量達到一定規模,企業建立區域營運中心對單車進行集中統一排程、維修和保養,相比分散管理的小批次投放車輛能有效降低單位車輛維護成本。在單車分布上,營運方會在地鐵站、商圈等熱門區域投放較多車輛,在相對偏遠但仍有需求的區域適量投放。如此能讓單車在更大範圍內投放,提高單車使用頻次,從而降低單位車輛的閑置成本,實作規模效應。
以上兩個例子中,經營主體都因較大規模獲得了效益。可「做大」就一定意味著能「做強」嗎?並非如此。與規模經濟相對的,經濟學中還有一個概念被稱為規模不經濟,是指經營主體的生產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後,繼續擴大規模會使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提高,進而導致經濟效益下降的現象。
誠然,規模擴大能提高市場份額,但跑馬圈地式的粗放發展,也增加了場地租賃、器材購置、裝置保養等經營成本。服務水平不能得到保證,影響顧客體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門店客流量下降,入不敷出,最終只能閉門停業。
做大做強是每個經營主體的追求,也可以是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目標,但我們不能因為盲目追求規模而忽視了品質與效益的提升。科學規劃、放慢腳步、穩紮穩打,找準規模與質效之間的平衡點,或許就能探索出屬於自己的最優解。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鄒 童)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