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復活親人生意熱:「再見一面」,守住底線

2024-03-31科技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周雅婷 實習生 劉怡

「請幫我‘復活’親人。」如果有人告訴你——想見逝去之人,只需要花10元「一鍵復活」,你會不會為之付費?

近日,音樂人包小柏修博士學位用AI「復活」病逝的女兒,已故明星李玟、喬任梁經由虛擬數位人技術重回公眾視野……一系列事件讓「AI復活」的話題站上了風口浪尖。讓去世的親人「復活」,成為「數位生命」,曾經只存在於科幻片中。但如今,透過AI技術手段,讓親人在數位世界裏「復活」的情節已經成真了。

在電影【流浪地球2】裏,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讓逝去的女兒「復活」。

死亡與離別,是人類生命中無法逃避的沈重情感命題。而這項服務面對著的,正是技術與人類情感的交叉領域。那麽,有多少人願意為AI復活的情感買單?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法律風險?在清明節到來之際,今日女報/鳳網記者采訪了多位AI公司創業者及消費者,傾聽他們的心聲。

故事>>

為解心結,她用AI見父親「最後一面」

「孩子,這些年你過得好不好……」視訊裏,「父親」講著湘西方言,說話慢吞吞的,表情惟妙惟肖,總是叮囑彭楚婷「要照顧好自己」。彭楚婷忍不住想,如果父親還在世,「嘮叨」起來應該就是這個樣子。

彭楚婷的父親是因車禍去世的。「我那時只有6歲,跟著奶奶在湘西老家生活。」剛上小學的孩子,對生死仍然懵懂。奶奶沒有把「爸爸已經走了」的訊息告訴她,只是在殯儀館準備火化時,讓她遠遠地看了一眼。

缺席了父親的告別式,是彭楚婷從小到大埋在心底的遺憾。「雖然我對父親的記憶早已模糊,但奶奶時常會跟我說起小時候的事。」去年,臨近高考時,彭楚婷壓力頗大,時常會夢到兒時父親將自己托舉起來的畫面。「我就是那時突然意識到,我真的很想他。」思念和遺憾在彭楚婷心裏埋下了一個念頭,並在她遠離親人和家鄉,獨自在外求學後愈發強烈——再見父親一面,好好道別。

「我學的是電腦相關專業,在社交平台上也關註了不少AI領域的博主。」去年開始,ChatGPT、文心一言等技術帶來的火熱討論給彭楚婷帶來了想象空間——AI會不會帶來一次再見到父親的機會?

有了這個想法,彭楚婷開始搜尋用AI「復活」親人的先例。「有純文本的聊天AI,只要填寫語句樣例和人物介紹,但沒有聲音、視訊和人物形象。也有國外團隊嘗試用VR(虛擬現實技術)制作虛擬影像,但價格高昂。」而更多的,是透過一段視訊,還原逝去親人的形象。「在這些視訊裏,人物形象像是經過了CG動畫處理,說話同時,配合著做出各種表情和動作,像真人一樣。」

當彭楚婷帶著希望去「復活」父親時,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理由很簡單——素材不夠,無法復原。「一般來說,AI復刻親人形象需要圖片、視訊、音訊等素材,素材越多,還原得越真實。」但彭楚婷擁有的,只有父親的一張照片和一段殘缺的通話音訊。

幾經輾轉,她找到了一位從事AI數位人領域十余年的博主,願意免費幫彭楚婷用AI還原一段父親講話的視訊,但需要彭楚婷提供關於父親的外貌、說話習慣等更多細節。於是,她趁著假期回了一趟老家,久違地和奶奶談起了父親。

「父親當年突然離世,對奶奶的傷害也很大,我只能間接地和奶奶說,我不記得父親了,能不能講講父親年輕時的樣子。」彭楚婷說,一開始,奶奶還有些逃避和傷心,但講著講著,就好像放下了包袱,還帶自己一件件翻看父親的遺物。「我突然意識到,父親去世這麽多年,也許奶奶需要有人聽她傾訴對兒子的想念,而我也對父親有了更具象化的認識。」

彭楚婷把能夠回憶起來的細節都發給了博主,經過將近十次的調整,得到了一段十七秒的視訊。當收到視訊時,彭楚婷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感覺我的心結終於解開了,我見到了父親最後一面,這是我多年來最大的心願,終於實作了。」

熱度>>

老板一天最多接到50次咨詢電話

「認識彭楚婷之前,我從沒有用AI復刻過逝者形象,但她的訴求,讓我認識到這項技術對人類情感的重要性。」朱誌強是AI行業從業者,也是幫助彭楚婷實作願望的博主。今年3月,他將幫助彭楚婷的經歷制作成視訊分享到自己的帳號上後,收獲了更多網友的求助留言,「他們都想用這樣的方式和親人見面」。

朱誌強說,隨著今年明星AI「復活」熱度持續增長,湖南也有不少人工智慧公司增加了AI「復活」業務。

張裕強就是一家人工智慧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今年2月初,他開始將「復活親人」納入團隊的業務板塊。

「最開始的想法,是將AI大語言模型接入微信,從文字對話的角度復刻親人。」但從2023年年底開始,相關AI技術迎來了更新叠代的高峰期。「聲音、影像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大模型會盡量模擬出真實的人,實作跟親人的某種雙向互動。」

聯系張裕強的客戶來自全國各地,最多的一天,他能接到50次咨詢電話,大部份委托人都是想要復刻自己去世親人的形象——有想再對父親說句「我愛你」的兒子,有想讓孩子看看去世多年、從未謀面的祖父母的媽媽,也有想和自己的寵物說話的年輕人……

當親人的形象重新出現,給人的感官沖擊是巨大的。

不久前,張裕強為一名剛失去父親的委托人提供服務,視訊一接通,委托人聽到AI還原的形象發出聲音之後就痛哭流涕,讓人鼻頭一酸。張裕強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用AI還原出來的形象不可能和真人完全一樣,但它的意義在於,給予了那些失去親人、滿懷遺憾和不舍的人一次重新和親人對話的機會,「人是假的,但愛是真的」。

讓逝者「復活」,少則10元多則上萬

在張裕強看來,隨著技術叠代,數位人的制作成本也在逐步降低。「最早做一個簡單的數位人可能也需要十幾萬元,但目前,只要幾百元就可以做出一個數位人形象。最便宜的服務可能只需要幾十元,就能讓照片動起來。」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在電商平台搜尋「AI復活親人」,發現提供此類服務的店鋪不少,價格從10元到520元不等。有店鋪稱,可以提供「修復老照片+讓照片動起來」和「照片開口說話」功能。

店家之一表示:「只需要提供一張正面半身照,就能讓嘴巴眼睛動起來,並可以讓他(她)說出你想聽的話。」對方稱,價格需要發送圖片提完要求後聊,並且只能做老人的動圖視訊,且不做眨眼、搖頭、點頭、張嘴等涉及人臉辨識的動作。

另一家店鋪表示只要15元,提供人物正臉照片、語音音訊、希望說出的內容,就能復活出專屬的「數位親人」,下單付款後約1小時就能做完。

在這些店鋪的評論區,有人留言:「還原了人物表情和我想要的動作,非常感謝」「我再次見到了親人的微笑」「視訊很生動,開口那一刻我眼淚就掉下來了。」也有人表示:「有點後悔,感覺所謂的AI親人,就是我要他說什麽就說什麽的數位傀儡。」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實作聊天功能:服務商透過相關人物的照片影像資料,建立面部模型,用聲音樣本進行模擬訓練,複制人物音色,在了解逝者生前習慣個性的情況下,由服務商員工或者心理輔導師在螢幕前,使用「AI換臉」「AI換音」,扮演逝者和客製者聊天,費用為5000到10000元。

「我們也根據市場需求將公司的服務分為了三種型別。」朱誌強說,第一類是AI數位人形象,能實作文字、語音和視訊交流,讓使用者感受到已經離世的親人還「存在」;第二類是透過逝者的照片和聲音,制作生日祝福或安慰的視訊;第三類是只支持文字溝通。

見證>>

用AI科技方式做情感療愈者

盡管有越來越多人希望透過AI技術還原親人的形象,但真正購買或使用過這項業務的還是少數。張裕強算了算,今年3月1日至今,600多位咨詢者中,復刻成功的客戶只有12位元,「有的是對這種新興的悼念方式搖擺、猶豫,更多的是受限於素材不足,沒有辦法為他們達到想要的‘復活’效果」。

面對這種情況,湖南一家AI工作室創始人禾柏選擇用建立回憶錄的方式,為逝去的人和生者搭建起情感的連結。

禾柏團隊成員正在幫助委托人制作親屬的「人生回憶錄」。

「我們是去年7月成立的小團隊,主要透過手繪、訪談、電子AI形象等方式來為逝者制作人生紀錄片,相比起單獨構建一個並不算‘完美’的AI形象對話,這樣能夠讓生者更好地重溫與親人相處的時光,並在這個過程中釋懷,走向前方。」禾柏提供的「人生回憶錄」有不同的主線選擇——有專門展示被回憶人過去寫的信件、日記,也有展現跟被回憶人相處的快樂的家庭歡聚時刻。但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按照時間線,「一步一腳印」地復刻出逝者的生平。「而這需要引導他們慢慢回憶。」最長的一單,禾柏花了一個月。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次,一名委托人找到禾柏,希望能將自己孩子的故事透過電子AI形象重新呈現出來。「男孩7歲時不幸溺水身亡了,盡管後來委托人夫婦又生了一個孩子,丈夫和婆婆也一直勸這位媽媽忘記這段過去,但她一直在悲痛中煎熬著,幾乎每天做夢都能夢到孩子。」

於是,禾柏向這位媽媽收集了男孩和家人的大量照片和資料,用AI技術復原了媽媽的夢境與孩子的形象。視訊裏,男孩化身勇敢而堅定的「黑珍珠號」海員,向家人分享著自己的「冒險」故事。禾柏還特意在最後安排了男孩和弟弟說話的情節,告訴弟弟要好好長大,保護媽媽。「在這裏,AI數位復活的意義在於陪伴,療愈人們在失去最愛後飽受折磨的內心。」

「經歷過數位人的‘陪伴’後,大部份人都會清醒、向前看。」禾柏說,今年春節,有一位委托人要求用AI還原自己剛過世一年的母親唱歌的樣子。「她母親熱愛唱歌,每年都會在家族群裏發一首歌慶祝新年。」當禾柏將成果視訊發送給委托人後三天,對方回復了一段話:「唱得沒有我媽媽好,但我能再聽到她的聲音,已經滿足了……」

爭議>>

技術帶來的問題,留給法律去彌合

「目前用AI‘復活’親人的技術確實存在著不少爭議,比如有人會質疑說會不會帶來二次傷害?是不是有法律風險?」禾柏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自己最開始也擔憂過這個問題。「但從收到的反饋來看,大部份都是積極的,也會對我們表示感謝。」

「按照目前我所了解的AI水平來說,這項技術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麽可怕,用肉眼是能夠判斷出究竟是真人還是AI的。」張裕強也表示,在確定接單前,自己會對對方提供的素材進行篩選,也會對目的進行把關,確保對方是真的想與親人見面,而不是利用這項技術做壞事。「如果生前描述不具體、家庭資訊對不上、聲音素材顯得不那麽親近的話,我們會主動拒絕。在底層程式碼方面我們也進行了設定,不去融合一些知名人物的形象。」

張裕強團隊還原的「數位親人」樣本。

「每個人來咨詢我,我都會做出詳細的說明,告訴他們AI技術並不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朱誌強說,當得到這樣的回復時,大部份咨詢者就放棄了,但也有堅持不懈想要「復活」親人的。為此,他特意將自己用AI技術復刻形象的操作流程錄屏,並搜集了一些制作工具,打包成一個資料包,售賣給有需要的人自己操作。

為了防止對方利用AI技術做不法行為,朱誌強還在資料包內限制了次數以及素材的使用。「對於很多人來說,利用AI技術做出一段親人形象的視訊並不難,只是操作過程比較繁瑣,如果真心想要‘復活親人’,可以自己嘗試。」

根據2023年7月頒布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研發過程中進行數據標註的,提供者應當制定符合本辦法要求的清晰、具體、可操作的標註規則。

「但仍有很多相關AI‘復活’產品並未標註產品由A I制作,許多消費者也不了解相關規定。」作為從業者,張裕強也希望未來能有更清晰的法律、更明確的監督管理。「既保證技術的創新,也要保障人類的價值和尊嚴。」

(為保護私密,文中委托者皆為化名)

聲音>>

技術能彌補遺憾,也要守住底線

王勇(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人工智慧系教授)

如果能夠獲得逝者近親屬的同意,尤其是在那些生前留下的資料過少,或年代久遠的情況下,用AI技術復刻逝去親人形象,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死者近親屬內心的遺憾。

如果僅僅是滿足個人的思念,沒有用於商業甚至犯罪目的,就無需過度焦慮。然而,新技術的套用確實可能產生很多新問題。

首先是要充分尊重逝者本人的生前的意願,也要充分考慮配偶、父母、子女等近親屬的合法正當利益和感受,即逝者及其近親屬利益優先。因為「復活」後的影像通常並非逝者在生前真實從事過的活動,公開傳播可能導致引發私密、名譽等其他侵害,甚至還有傳播虛假資訊的可能。以此博取「流量」的,也構成商業化使用,存在一定的侵權風險。

其次,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構建的所謂的「數位人」其實只是真實人的淺層數位映像,並不能看作是真實人類的復刻,如果長期沈迷於與「數位逝者」的互動,也會對親屬心理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這也是我們在開發和套用這項技術時就應思考的倫理道德問題。

目前,除了實作「復活」親人、老照片復原等功能外,利用AI技術制作的虛擬數位人技術已在影視娛樂、直播電商等更多領域廣泛使用。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都應當以不犧牲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服務於人和社會。

針對數據私密、倫理爭議等問題,需要透過數據管理、立法、行業自律等方式化解風險。一方面,在演算法設計、訓練數據管理、模型生成和最佳化、提供服務等過程中,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數據安全。另一方面,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對技術產品的套用進行動態跟蹤,保障智慧財產權、人格權益等不被侵犯。相關的行業領域也要保持自律,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線。

湘妹子評論>>

利用AI技術復活親人:「數位生命」不能模糊生死邊界

文/許夢萍 (西南科技大學)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其中一項重要的套用就是透過模擬人類的思維和行為來建立虛擬人物或「數位生命」。「AI復活」就是依賴於AI技術,再現已故者的形象、聲音和言談舉止,它也被稱為「數位陪伴」或「AI數位永生」。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曾有這樣一句台詞:「愛可以超越生死,生命可以因為記憶而永恒。」死亡並不代表著生命的結束,被遺忘才是。

「AI復活」是對逝者的懷念,也是喚醒生者對以往記憶的一種方式。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逝者的音容笑貌會變得模糊,永恒的數位生命卻以另一種方式保留在生者的記憶裏。從這個角度來看,「AI復活」對於失去至親的人來說極具意義。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積極意義的同時,它的弊端也不容小覷。制作AI數位生命是生者對死亡和分離痛苦的一種慰藉,「AI復活」的出現彌合了生與死的鴻溝,但其並不能模糊生死邊界,它背後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科技隱患仍亟待解決。

比如「AI復活」可能會帶來現實的「失真」,讓人過沈溺於虛擬的環境中而無法面對現實。除此之外,「AI復活」產生的數據所有權又歸誰所有?生者是否有權去「復活」已故者的數據?這些問題涉及到許多倫理和現實問題,包括生死界限、自主性以及對機器人的道德責任等。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我們很可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什麽是生命,以及如何對待那些可能看起來像是生命的非生物體。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數位生命擁有高度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意識,也不能改變其本質上是一個由程式碼控制的人造物的事實。我們不能否定「AI復活」對失去親人的人帶來的巨大心理慰藉,但對於這項處在探索期的新技術仍需要抱有審慎的態度。

總而言之,「AI復活」賦予了逝者永恒的數位生命,依托這項技術,讓失去至親的人重新見到自己的親人,對於逝者來說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對於生者來說是一種情感與精神的寄托,但我們不能就此模糊生與死的邊界,沈溺在虛擬的世界中。

編輯:依依

二審:詩韻

三審:歐陽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