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學強國】微塑膠「入侵」!或增加心臟病風險

2024-03-14科學


塑膠制品存在於很多人的周圍,從外賣包裝盒、食品包裝袋到飲料瓶,從汽車、自由車配件到家庭、辦公室、學校使用的文具和裝置,塑膠幾乎充斥著生活中每一個角落。

超市裏琳瑯滿目的蔬菜都是塑膠袋包裝。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寧穎

近日,發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進入人體的微塑膠會在動脈內積聚,可能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其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

微塑膠從哪來?

微塑膠(Microplastic,MP),是指直徑在1μm至5mm之間的塑膠碎片和顆粒,在塑膠制品使用過程中釋放,特別是食物用途的塑膠制品。

與「白色汙染」塑膠相比,微塑膠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這是其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膠相比,對於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它存在的方式很多,比如塑膠制品的分解,廢棄的塑膠瓶、袋子、容器等在環境中逐漸分解,最終會形成微小的塑膠顆粒,透過水流、風力等方式進入水體和土壤;纖維磨損,洗滌合成纖維的衣物時,洗衣機會釋放微小的塑膠纖維到洗水中;車輛胎皮磨損,車輛胎皮與路面的摩擦會產生微小的塑膠顆粒;一些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比如牙膏中的一些微珠、沐浴磨砂膏、防曬霜等也都有微塑膠的使用。

從2018年開始,有9個國家/地區的 93% 的瓶裝水樣本被檢測到了微塑膠,同樣在雞蛋、魚、啤酒、自來水、茶包等食品中也發現了微塑膠的存在。

雖然人們不會直接吃塑膠,但食物包裝使用的塑膠制品,會含有大量的塑膠微粒。由於人們不斷地吃外賣、喝咖啡和飲料,微塑膠就源源不斷地被攝進人體內。

潛在的隱形殺手

對於環境而言,微塑膠的影響最直接將反映於水生生物的健康與壽命,以及土壤肥力和生態平衡;對於人類而言,微塑膠透過食物鏈進行傳遞,最終在人類體內累積。

目前,已經有不少研究從人體各個器官,比如大腦、肺部、腸胃、胎盤中檢測到微塑膠。

2018年,歐洲腸胃病學會的報告發現人體糞便中含有多種微塑膠,直徑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這意味著微塑膠可能進入人體腸胃,有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

2022年,【國際環境】的一篇論文表明,人類血液迴圈已經存在可以檢測到的微塑膠,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血液樣本中,聚苯乙烯微塑膠的水平達到了1~4 μg/ml。這些迴圈系統中的微塑膠會隨時間進入各個器官中累積。

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等多院校聯合開展的研究結果更令人驚訝:攝入後2小時,奈米塑膠就會穿過人體血腦屏障抵達大腦,而這可能會增加炎癥、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2022年,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明菊等人刊登在【中國學校衛生】上的文章指出,人體模型的空氣采樣結果顯示,一個輕度活動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膠顆粒接近300個。在肺癌患者的癌組織和鄰近的肺組織標本中,病理檢查可見到纖維素和塑膠微纖維。文章同時指出,微塑膠可經皮膚接觸而被吸收。

不久前,今年3月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頸動脈組織中含有微塑膠或奈米塑膠的人在未來三年內患心臟病、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兩倍多。這項新研究由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牽頭,研究物件是257名頸動脈中存在粥樣斑塊的人。這些斑塊會限制流向大腦的血液,增加中風的風險。

當然,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沒有意義的。該研究的摘要部份也指出,目前缺乏直接證據證明微塑膠或奈米塑膠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不過,這些研究結果還是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減少 「塑膠危害」刻不容緩

為了避免人類的五臟六腑都變成「塑膠制品」,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塑膠的使用,各國都已經在行動。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中提出,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膠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全國範圍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膠用品,到2025年底,實施範圍擴大至所有賓館、酒店、民宿;到2025年底,全國範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包裝袋、塑膠膠帶、一次性塑膠編織袋等。

據德國媒體報道,歐盟從2030年起部份禁用塑膠包裝。報道稱,歐盟未來必須大幅增加可回收包裝的數量。4日晚間,歐洲議會和歐盟國家的談判代表在布魯塞爾就此達成一致。歐洲議會還宣布,從2030年起將禁止使用某些一次性包裝。目標是逐步減少歐盟的包裝垃圾,到2040年,要比2018年減少至少15%。而前不久結束的2024年的第六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將塑膠廢物的回收和迴圈利用繼續列入「對抗塑膠汙染」的範疇。

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減少塑膠制品的使用:

盡可能少用一次性制品,少點外賣、少用一次性餐具;可能的話,用玻璃、陶瓷或者不銹鋼制品來代替塑膠制品。

不要把食物或飲料放在塑膠容器中加熱,也不要把塑膠制品放入洗碗機中清洗。

盡可能選用玻璃、陶瓷、不銹鋼等器皿裝盛食用油;果蔬保鮮盡可能用正規的食品保鮮袋(膜)。

出門購物時,記得帶包,牛皮紙袋、網格袋、布袋都可以。

妥善處理塑膠垃圾,做好垃圾分類。

衣服、地毯和家具最好選擇天然纖維(棉、麻、絲、毛等),而不是合成纖維,減少室內微塑膠的脫落。

目前,科研工作者也在致力於一些環保材料的開發,以尋求可替代某些塑膠制品的新型材料。期待未來,塑膠將慢慢遠離我們的生活。

(中國小康網綜合人民網、光明網、健康時報、澎湃新聞等)

END

來源:中國小康網

作者:風華

稽核:龔紫陌

關註「科學強國」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