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電子五所楊曉明:標識體系推廣關鍵在於大規模套用|走讀標識

2024-03-14科學

「只要保障好企業套用時的標識品質安全,形成低技術門檻、低建設成本的良好套用推廣模式,讓企業‘用得放心,用得舒心’,就能夠完成標識解析體系‘從建設到套用’的跨越。」

工信部電子五所軟體與系統研究院院長楊曉明表示,要加快探索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加強政策資金引導,同時繼續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套用成本。

創新實踐:

「碳標簽」有助於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南方+:發展工業互聯網與推進標識解析建設,對推動中國制造業的高品質發展有何意義?

楊曉明: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標識解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破除「資訊孤島」。透過統一的編碼和公共的解析,為相關生產裝置、生產產品、生產資源賦予唯一的身份辨別碼,實作社會生產活動中產品資源的快速定位和資訊查詢,實作工業全要素、各環節資訊互通共享,以及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資訊資源整合共享。

二是支撐安全防護。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中標識的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全球唯一等安全內容優勢逐漸凸顯,在數據可信采集、統一身份認證、安全接入認證、密碼基礎設施服務、惡意行為分析等方面賦能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三是提升企業效率。標識解析能推進實作各環節、各企業間資訊的對接與互通,從原料、產品、倉儲、銷售、消費的全產業鏈可追溯管理,實作規劃、設計、生產、出廠、售出資訊的全面數位化互動,提升企業的價值,最佳化產品開發與業務流程。

南方+:剛才您談到,標識體系有助於破除「資訊孤島」、啟用數據要素價值,請問具體是怎麽發揮作用的?

楊曉明: 數據要素價值是以數據的流動性為基礎的,主要透過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倍增作用和資源配置最佳化作用為數位經濟創造價值。作為數據高品質載體之一,標識解析能夠大振幅啟用數據要素價值,全面提升數據對於數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一,標識解析透過提升數據流動性增強數據生產力。數據生產力的基礎是數據的流動性,資訊互通是數據生產力時代最本質的變化。標識解析能夠幫助實作工業全要素、全環節的資訊互通共享,以及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資訊資源整合共享。

第二,標識解析提升數據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倍增作用。標識解析打通了裝置、機器、物料、零部件和產品的底層標識數據,實作數據規模化及數據共享。而作為一種技術創新要素,數據賦能勞動、資本等其他要素,實作要素價值的倍增。例如透過標識匯聚的生產數據分析處理,就能夠最佳化生產管控技術,提升技術套用效率。

第三,標識解析能夠提升數據帶來的資源最佳化作用。數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質地服務社會生產生活活動,這是數據要素真正的價值所在。基於標識解析技術,我們能實作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企業間數據高速流通,更好地發揮數據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作用。

南方+:隨著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深入套用,還有哪些新的場景是有待我們入手的?

楊曉明: 制造業能源消耗大、體量占比高,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來自制造業。使用新一代資訊科技賦能制造業節能減排,對於實作「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政府管理部門而言,透過標識解析系統,有效監測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協助政府部門統一收集、分析碳排放數據,針對性出台相關碳排放調控政策,提升碳管制效率。

對於生產端和消費端而言,近年來,「碳標簽」被廣泛提出,即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資訊。標識解析則是實作「碳標簽」的重要技術途徑,透過「碳標簽」實作企業碳排放的即時監測和「碳足跡」追蹤,幫助企業了解碳排放情況,有助於企業制定針對性的節能減排舉措,提升企業的「綠色競爭力」。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碳標簽」有助於了解產品碳資訊,進而做出明智、綠色的消費選擇,為國家「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挑戰破局:

龍頭企業帶頭套用可降低行業滲透阻力

南方+:企業在標識解析建設與套用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難題?

楊曉明: 中國標識解析系統總體上處於發展初期,仍然面臨著一些難題。

標識解析品質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作為支撐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神經樞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在數據管理、服務品質、多標識體系相容等多方面具備其獨有的需求特征,衍生出的標識數據安全、標識系統的資訊保安及功能安全等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標識解析政策適用性有待驗證。標識解析作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基礎工程,其涉及面廣,從體系建設、管理、營運等方面均需要有全面的考量和頂層規劃。各地政府的相關政策與行業企業套用需求的多樣需求結合度不高。

標識解析行業下沈深度不夠。工業互聯網標識內容的套用產品還不夠豐富,當前主要停留在資訊追溯管理層面,深度創新套用還有待發展。此外,標識生態圈不夠完善。涉及軟體系統、掃碼終端、讀卡終端、標簽制作等方面的軟硬生態的執行目前還是比較孤立,還需繼續加強構建規模化的、穩定的標識解析生態圈。

南方+: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哪些舉措?

楊曉明: 為進一步促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提升標識解析的品質安全公共服務能力。按照以測促建、以測促用原則,在標識解析相關數據管理、服務品質、多標識體系相容等領域加快標準研制,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標識解析系統的品質安全公共服務。

二是繼續完善標識解析政策體系。政府部門應繼續做好相關發展規劃和政策引導,出台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管理辦法,推動標識解析的標準規範和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當地的標識解析體系產業政策,統籌資金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台企業率先示範。

三是培育壯大標識解析生態圈。完善標識體系的軟硬協同發展模式,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或大型企業開展標識解析套用,在供應鏈管控、產品追溯、車間物流、遠端運維等重點場景形成行業標桿,減少標識解析向行業滲透的阻力。

南方+:對企業來說,標識解析的建設短期記憶體在投入與產出不對等的情況。如何提升企業的參與積極性?

楊曉明: 標識解析的建設是一個隨著標識技術不斷叠代更新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資源投入,產出效益也是前低後高。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套用成熟度和實施成本的角度,標識解析的產業鏈不夠成熟,從生產商到服務商的數量都比較少,導致目前標識解析的實施和套用成本都比較高;另一方面,從標識體系商業價值角度,實施企業難以用全面長遠的眼光看到標識解析的潛在價值,又由於標識體系落地過程中需要持續性的投入但短期效益較難體現,導致企業落地標識解析的動力不足。

對此,我也有兩方面的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標識解析的推廣套用,降低標識解析套用成本;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創新套用模式,探索標識解析營運模式、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實作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商業模式變革及價值實作。

生態繁榮:

標識解析與產業集群、金融資產協同發展

南方+:從目前的建設與套用情況來看,標識解析體系還存在日均解析量遠小於標識套用量的情況,您認為應如何提升標識解析套用的活躍度?

楊曉明: 一個地區標識解析系統的日均解析量能夠衡量當地標識解析套用端的活躍度。日均解析量小於標識註冊量,這種現象說明企業端標識解析的套用活躍度有待提升。我們必須突破當前阻力,實作標識解析體系「從建到用」的跨越,真正發揮標識解析體系的核心價值。

一是探索良好的套用推廣模式。一方面,透過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牽引,將成熟的標識解析套用向外推廣,讓各型別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進入標識解析體系中來;另一方面,在企業套用標識解析體系的過程中,可以在某部門、某環節套用先行先試,然後逐步推行到企業生產活動中的方方面面。

二是構建完善的品質安全體系。一方面,明晰各流程的安全責任,規範標識解析數據管理,建立完善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品質安全體系;另一方面,加強標識解析防護能力、數據安全治理能力、安全監測能力,保障標識解析的品質安全。

三是形成較低的標識套用門檻。一方面,搭建標識解析體系介面平台,降低標識接入企業的套用技術門檻,讓各種工業企業資訊系統在低程式碼情況下進行標識體系一體化;另一方面,需要重視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透過統一介面和數據規範,降低企業標識的建設成本、轉換成本和套用成本。

南方+:廣州的國家頂級節點如何利用區位與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協同開發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楊曉明: 目前,廣州的國家頂級節點已初具規模。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是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數位化轉型的廣東模式。我們要進一步做深做實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建設,加快華南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

第一,將標識解析融入到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目前廣州有400多個產業集群鎮,在產品追溯、防偽防串、市場行銷、品質監督等方面有強烈需求,相關服務商要加強對接,搭建套用以及場景,助力產業升級轉型,推動標識普及推廣以及落地。

第二,將標識解析融入工業園區的建設中。工業園區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份,具有產業集聚度高、企業關聯性強、轉型共性需求突出的特點,是發揮標識解析賦能作用的重要載體。利用標識解析等數位化技術賦能園區發展,在提高園區管理水平、改善園區營商環境和提升產業吸重力上有著極為廣大的套用前景。

第三,將標識解析融入產融協同開發中。標識解析體系能夠賦予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資訊傳遞的過程中也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透過標識解析系統,相關敏感、重要的資訊從源頭搜集到資訊傳遞均更加穩定可信,產融雙方的連結也會更加穩固可靠。所以,廣東應推動標識技術在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關聯,透過標識解析體系解決融資過程的產業環境、征信服務與擔保體系等資訊不對稱問題,將資訊和價值流通起來,把「服務實體 互利共贏」落到實處。

【采寫】南方+記者 郜小平

【調研】高欣 王子彰

【支持單位】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

【出品】南方產業智庫

【作者】 郜小平

南方產業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