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
早在石器時代,龍的形象就廣泛分布於華夏大地。距今8000年的遼寧查海遺址的巨型石堆塑龍,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陽的蚌塑龍,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玉龍、玉豬龍等都比較具有代表性。
中國龍文化深厚自不必多言,可是我們也明白,龍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一種想象的產物。任何想象的東西必有其原型,龍的原型是什麽?有說是圖騰,有說是星象,也有說是雲、虹、龍卷風、閃電等自然現象,例如閃電形狀似龍、隆隆聲響賦予龍字讀音;還有根據龍的外貌特征,認為龍的原型是野豬、恐龍、揚子鱷、蜥蜴,甚至蠑螈、海馬等動物。
宋代石刻中的龍形象。圖片拍攝自四川博物院「龍行中華」賀歲特展
1、圖騰說。 【爾雅翼】記載,龍有「九似」之說: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些真實存在的動物都可以說是龍的原型。為什麽人們會把多種動物的身體部位組合、拼裝成一種怪異、神秘、充滿想象的怪獸?有一種可能是原始部落時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而這些圖騰一般是生活環境中常見的動植物或日月星辰,部落間有沖突,也有聯盟,多個部落結成聯盟,或因為相互吞並成為共同體,那麽一種包含各部落圖騰元素的新圖騰就產生了。如【山海經】中各種××身××尾、××首××身或××頭××尾,可能也是部落聯盟的圖騰符號,龍很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部落聯盟的圖騰,它的最終形成應該有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如蚩尤、黃帝、炎帝三者間的戰爭沖突,最終黃帝勝出,黃帝可能代表著一個逐漸崛起、越來越龐大的部落聯盟。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的圖騰很可能就是龍,【山海經】記載,黃帝戰蚩尤得到了龍的幫助,「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結果讓以龍為圖騰的黃帝部落越來越強大,傳說中黃帝也是「騎龍升天」。
紅山文化中的C形玉豬龍。圖片拍攝自四川博物院「龍行中華」賀歲特展
2、野豬說。 距今約6000至5000年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古諺有雲,「豬乃龍象」。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龍)到底是龍還是豬,一直爭論不休。雖然感情上講,我們更喜歡龍而不是豬,但現實是我們很早就有養豬的馴化史,傳統飲食中豬肉也占具很重要的位置。很多紅山玉豬龍頭部都明顯具有野豬的特征,如前突的長吻、外露的獠牙、頭頸部和脊背上的鬣鬃,有的肥頭大耳,具有雙圓鼻孔。紅山文化中還出土了很多豬骨,表明當時已有獵豬、養豬的歷史。【左傳】中的豢龍氏,可能指的就是專門馴養野豬的人。
3、恐龍說。 流沙河認為,龍應該起源於恐龍化石的發現。現代世界各地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我們對恐龍的認識越來越科學,不過可以推想,幾千年、幾萬年前,人們可能早已發現了恐龍化石。如古人有不少關於發現「龍骨」的記載,【史記·河渠書】中有「穿渠得龍骨」,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司徒馬恭敏治河日,於淮濟間得一龍蛻,長數十尺,鱗爪鬐角畢具,其骨堅白如玉。」流沙河推測,古人所謂龍骨應指包括恐龍在內的多種爬蟲類化石。
遼寧查海遺址的巨型石堆塑龍。圖片拍攝自四川博物院「龍行中華」賀歲特展
距今8000年的遼寧查海遺址的巨型石堆塑龍,總長19.7公尺,寬1.8公尺至2公尺,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石堆塑龍的發現地,會不會就是古人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古人見到「長數十尺」的恐龍化石骨架,遠遠超出他們當時的認知,只能猜想這種龐然大物存活時的形狀,不免會把恐龍神化。【淮南子】稱:「萬物羽毛鱗介皆祖於龍。」龍生出有羽的鳥類、有毛的獸類、有鱗的魚類、有甲的爬行類,類似於恐龍的演化。
4、鱷魚說。 如果非要為龍找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原型,得票最多的可能是揚子鱷。龍字有一個異體字「竜」,從字形來看,非常像尖頭、披甲、曳尾的揚子鱷。揚子鱷在古書中稱為「鼉」,又稱「鼉龍」,民間俗稱「豬婆龍」,稱呼就與龍相關。流沙河在【白魚解字】中說過「鼉為中國龍之原型」,在他的【再說龍及其他】中有更詳細的闡釋。在【書魚知小】一書中,他也說:「二十八宿中的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夏夜見於南天。去掉角宿和箕宿,中間五宿連綴成影像,古希臘人眼裏是蠍,古中國人眼裏是鱷(最早的龍)。」
早期出土文獻中生肖裏並沒有龍字。圖片拍攝自四川博物院「吉祥兔寶」賀歲展
揚子鱷與龍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與雨關系密切,古語稱「裏俗以鼉識雨」;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的是揚子鱷冬眠的習性;兩者在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身軀上有鱗甲,腹部有橫條紋,眼睛突出,鼻高於頂,長吻大口,尖牙利爪,尾部強健。選鼉為龍的生物原型,還有個原因與生肖有關。十二生肖除了龍,其他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而早期出土文獻中生肖裏並沒有龍,所以有理由認為古人在選生肖時,十二生肖一定都是真實存在的動物,可能辰時對應的生肖就是鼉,後來訛傳為了龍。
蒼龍七宿。圖片拍攝自四川博物院「龍行中華」賀歲特展
5、星宿說。 龍,可以指星名,如【左傳】「龍尾伏辰」,這裏的龍就是指「蒼龍七宿」。蒼龍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計186顆星,連起來就像一條龍,而且和甲骨文龍字雷同,所以有學者認為龍字來源於古人對星空的觀察,龍字本義就是指蒼龍七宿星組,後來才把它想象成一種並不存在的神獸。【說文解字】中謂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正是中國能觀察到蒼龍七宿出沒的時節。而且蒼龍七宿的出沒與降雨有關,決定著農耕收成,所以天空中的這條蒼龍就成為了先民的圖騰。傳說中龍與雨的關系非常密切,龍能興雲作雨,【山海經】記載,應龍殺蚩尤與誇父後,「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河南濮陽西水坡的蚌塑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圖片拍攝自四川博物院「龍行中華」賀歲特展
1987年,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掘的蚌塑龍,距今約6400年,長1.78公尺,寬0.67公尺,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似遨遊蒼穹。從中國龍的發展歷程來看,蚌塑龍的頭部、爪部、尾部以及整體構圖,已經具備了中國傳統龍的大部份要素,堪稱「中華第一龍」。這條「中華第一龍」其實與星宿關系非常密切,原來它只是一處墓葬的葬品,墓主頭朝南足向北,雙腳正對著用蚌殼和兒童脛骨擺塑成的北鬥星圖案。墓主右邊(東方)是蚌塑龍,左邊(西方)還有一條蚌塑虎,墓主的四周還零星散布著一些蚌殼,表示滿天星鬥。可見,「中華第一龍」正是星象圖中的「東方蒼龍」。龍最早來源於古人對星空的觀察,原型是人們想象的星宿組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