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秋葵、西瓜和黑眼豆:非洲給新大陸料理界的禮物

2024-08-31科學

盡管數百萬非洲人戴著鐐銬來到了新大陸,可是非洲大陸的植物與之發生的聯系相對較小。在美國,這種聯系更是微不足道,那裏的天氣不容許引進諸如西非荔枝果、油棕、可樂樹、真正的非洲薯蕷以及其他塊莖類植物等熱帶植物品種。只有少數植物幸存下來——秋葵、西瓜、黑眼豆——成為非洲人和他們在美國的後代的象征,同時也是他們長期艱苦勞動過的地區——美國南部——的象征。

秋葵可能是最出名的,但在非裔美國人和南方家庭主婦之外,它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在非洲大陸它被用作增稠劑,是許多燉菜的基礎,並且總是帶著自身滲出的滑滑的黏液被端上餐桌。秋葵最早被引進美國大陸可能是在18世紀早期,最有可能是從加勒比海地區過來的,在那裏它有一段很長的歷史。殖民時期的美國人吃過它,然後到了1748年,費城又用它的豆莢,制作被稱為「胡椒羹」的一些變種費城秋葵湯。1781年,湯瑪斯·傑佛遜曾經提到說,它生長在維吉尼亞州,而美國人當然知道它是種在蒙蒂塞洛奴隸莊園的院子裏。到了1806年,這種植物的套用便相對廣泛了,而植物學家也提到了幾個不同的品種。

塞內加爾達卡的非洲菜市場,1908年,法蘭索瓦-艾德蒙·福捷(François-Edmond Fortier)攝

美國人說的「秋葵」(okra)一詞來自奈及利亞的伊博語,在那裏這種植物被叫作「okuru」。秋葵的法語是「gombo」,與路易士安那州南部被稱為「gumbo」的標誌性菜肴發音相似。盡管「gumbo」一詞已經凱瑞奧爾化,發音也變了,但是這個詞可以追溯到班圖語。在班圖語中,秋葵的豆莢被稱為「ochingombo」或是「guingombo」。顯然,這個詞起源於非洲,描述的是一種通常用秋葵制作的湯汁燉菜。

西瓜與非裔美國人的聯系如此緊密,以至於美國人毫不懷疑這種水果原產於非洲大陸。西瓜的影像曾出現在埃及墓室的壁畫上,而在南非,卡拉哈裏沙漠的科伊人和桑人將西瓜作為食物已經有幾個世紀之久。西瓜的水分含量超過90%,所以在水質不安全的地方,這種水果非常有用,它還能在炎熱的天氣裏給人降溫,這一點也非常珍貴。

西瓜早在17世紀就被帶到了美國大陸,並且由於培植出了更適合寒冷天氣的新品種而迅速地抓住了人的心和胃。和秋葵一樣,西瓜和非裔美國人有著剪不斷的聯系。事實上,在內戰後期產生的一些關於非裔美國人最惡毒的種族主義形象還涉及非裔美國人和西瓜。在刻板印象中,西瓜和非裔美國人畫上了等號,以至於黑人喜劇演員戈德弗雷·坎布裏奇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發展了一個喜劇套路,講的是一個走向上層社會的黑人如何為了不被他上流白人社群的鄰居們看到,而費盡周折地將一只大西瓜帶回家的故事。他聲稱他等不及有人發明能夠反偵察的方形西瓜了。(方形西瓜已經有人發明;20世紀晚期,日本人發明了可以壘起來的方形西瓜。)盡管美國人對西瓜的態度已經改變,可是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水果以及它帶有偏見的歷史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

在菲姬和一個叫作「黑眼豆豆」的樂團一起唱歌之前,「黑眼豆」這種植物最廣為人知的或許就是作為南卡羅來納州的抓飯「perloo」(或者叫綜合米飯、辣味菜肉飯)中的一種原料,這種飯被叫作「跳躍約翰」。豆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種類之一,在埃及墓穴中和【聖經】的段落中都有它們的身影。黑眼豆事實上更像是蠶豆而不是豌豆,它最早在18世紀早期從中部非洲傳到西印度群島,然後又從那裏來到了卡羅來納州。在西部非洲的很多文化中,這種長了小黑點的豆子被認為是吉利的象征。這種豆子顯然沒有給那些被抓住並被賣掉當奴隸的人帶來好運,但是在西部非洲它本應帶來幸運的記憶在那些美國南方奴隸的心頭揮之不去:每到新年,美國黑人和南方白人仍然會吃掉大量的「跳躍約翰」,它被認為能給所有吃它的人帶來好運。

和秋葵、西瓜、黑眼豆一起來的,還有芝麻和高粱。非洲大陸還要為美國人永遠分不清紅薯和薯蕷負責。有些真正薯蕷的變種原產於非洲。跨越大西洋,它們和那些被奴役的人在美國吃的主要塊莖植物——紅薯——搞混在一起。在非裔美國人的說法中,以及由此傳入南方的用語中,「薯蕷」,這個非洲塊莖的名字取代了將它們替換掉的「紅薯」,並被保留下來。

花生出自新大陸,卻在很多人心中與非洲大陸聯系在了一起,這很可能是因為它被大量使用是在美國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興盛的年代。它們回到了原生地半球的北邊,還獲得了一個來自班圖語單詞「nguba」的非洲名字,意思是「長在地上的堅果」——落花生。所以當美國人在吃落花生的時候,是在紀念非洲。

無論是路易士安那州南部的秋葵湯中秋葵的黏滑,還是大夏天裏一片西瓜留下的甜蜜清涼,抑或是新年裏黑眼豆帶來的幸運,非洲大陸都是許多非裔美國人飲食文化的根源所在。從它的原材料到它的烹飪技術,再到它的熱情好客、用餐禮儀和節日慶典,這片大陸都保留了一份生動的記憶——那是它在它流離失所於新大陸的孩子們身上所留下的銘印。

本文節選自【大餐:非裔美國人的飲食如何改變了美國】([美]潔西卡·B.哈裏斯 著,周萌 譯,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2024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