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聚焦人工智慧與人文關懷,復旦管院新年論壇舉辦

2024-01-23科學

日前,「瞰見未來」2024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辦。

活動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郭光燦,ChatGPT核心研發科學家肯尼斯·史坦利、喬爾·雷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院教授鄭璇等嘉賓,共同參加了此次新年論壇。

在跨學科展望中,各位嘉賓激蕩科技創新思想,共話人文歷史啟悟,站在時代新起點,開啟通向未來之門。

人工智慧,競爭日趨白熱化

此次論壇的連線對話環節,邀請了ChatGPT核心研發科學家、前OpenAI研究員、【為什麽偉大不能被計劃】作者肯尼斯·史坦利(Kenneth Stanley)和喬爾·雷曼(Joel Lehman),和竇一凡教授圍繞人工智慧展開「雲探討」。

現場連線發言

喬爾·雷曼認為,如果準入門檻降低,每個人都可以套用大模型,人們就會嘗試更多想法去解鎖更多新套用,對創新者而言,這樣似乎會讓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

「突然之間似乎每個人都與人工智慧有關,這是一種過度飽和的跡象。」肯尼斯·史坦利指出,加入已經形成的「浪潮」是有危險的,這種做法與「新奇性探索」相悖,找到「無人區」,是創新者需要做的事情。

「縱觀人工智慧發展史,在一項技術的基礎上會無意中實作另一項技術。如果要進行涉及創造性探索和創新的寬泛性研究,那就去關註參與研究的途徑,可以朝著一個目標性不強但更有創意的方向發展。在不知道會通向何方的情況下,選擇朝不同的方向探索,只要發現足夠多有趣的‘踏腳石’,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肯尼斯·史坦利說。

關註生命,思辨人文哲理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發表【當近代科學遭遇傳統文化】主題演講。

葛兆光教授發言

葛兆光指出,幾千年來的傳統中國文明穩固而連續,但到了近代,中國因為遭遇危機,不得不走出原來的文明。

「19至20世紀,中國人為什麽一再討論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為什麽一再討論本與末?中國的變革,為什麽最終走向反傳統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葛兆光教授指出,如今我們仍處於這種焦慮之中。「如何既保存傳統文化又接受先進知識?如何回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我也沒有結論,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

「我的信念是,除了聽,聾人什麽都能做。」 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院教授鄭璇帶來【我們需要怎樣的無障礙】主題演講。

鄭璇指出,聽障人群需要四個方面的「無障礙」:家庭溝通無障礙、日常生活無障礙、求學就業無障礙、社會參與無障礙。

「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必然會面臨一些暫時的功能喪失或弱化。當我們為殘障朋友營造便利,也是在給自己便利。」鄭璇教授表示,時代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聾生接受融合教育,但聾生的書面語教學和普通人不太一樣,如何實作高品質融合教育,讓使用手語的聽障人群也能接受融合教育,需要思考和回應。

「希望透過努力,構建對聽障者乃至整個殘障群體的支持。從孤獨到溝通,從孤立到融合,從滯後到支持,從創傷到療愈。我們一起努力營造一個聽障者、殘障者,乃至每個人都能活得舒服、自在、精彩的世界。」鄭璇說。

管理賦能,成就科創未來

「如果沒有科創的成功實踐,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將成為空想。」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發表【以管理創新促進科技創新,成就中國未來】主題演講。

陸雄文教授發言

陸雄文指出,科技是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基礎,如果沒有自主的科技實力,中國的傳統產業將無法轉型升級,形成世界級的競爭力,新的產業革命也不可能爆發。

如果不能在科創上突破,中國在本世紀將無法與西方已開發國家同台競爭、平等合作,甚至於難以從開發中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

「從教育體制上講,中國要成為一個創新國家,就要從孩子開始,從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進行全面反思。」陸雄文院長強調,科創要開辟、成就中國的未來,就應在理念、制度、政策、模式、方法上尋求突破與創新。

「大膽地破,大膽地立,才能夠建立一個有利於科創實踐與成功的友好環境。簡單來講,就是要以管理創新,包括微觀、宏觀兩方面的管理創新,去促進科技創新的進步。」陸雄文說。

文 | 記者 何晶圖 | 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