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王貽芳院士追憶李政道:他是改革開放後對中國科教事業貢獻最大的華裔科學家

2024-08-08科學
8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去世噩耗傳來後,記者第一時間電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院士。王貽芳院士表達了他的沈痛心情,並介紹了李政道先生與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往事。驚聞噩耗,王貽芳表示:「我感到很難過。前一陣子還聽說他身體還不錯,一下子突然去世,我們感到非常突然、也非常吃驚,他對中國的科教事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應該說他是改革開放以後,對中國科教事業貢獻最大的海外華裔科學家,他的貢獻大家應該永遠記住。」
王貽芳曾接受記者采訪 資料圖
王貽芳介紹,在高能所大院門口矗立著一座名為「物之道」的雕塑,雕塑正面鐫刻著一首詩,詩曰:「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這首詩的作者正是李政道,「李政道先生為推動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以及中國第一台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嘔心瀝血、竭智盡力,陪伴和見證了中國高能物理事業艱難而又成功的步伐,為中國的高能物理發展作出了無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貢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一切與李政道先生幾十年來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是分不開的。」
派出「李政道學者」
助力中國高能物理水平提升
王貽芳說,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一片空白。建立於1950年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前身,1953年更名為物理研究所,1958年再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是新中國亞原子物理研究的發源地。1956年,中國制定的第一個科學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首次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設想,此時國際高能物理研究也剛剛進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實驗階段。但中國的高能加速器計劃卻經過二十多年「七上七下」的曲折,直到1986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開工建設才真正起步。李先生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1979年1月李政道先生寫信給國內領導人,提出了【關於培養高能實驗物理學者的一些建議】。在寫信之前,他與美國二十多所大學和三大國家高能實驗室,即BNL、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NAL)和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SLAC)進行了聯系,希望接收來自中國的存取學者。他的請求獲得了這些大學和實驗室的同意。很快中國政府也接受了李先生的建議,並立即開始了派遣學者的選拔工作。到該年7月,以高能所為主的研究單位向美國五大國家實驗室和部份大學以及歐洲核子中心派出了近40名學者,即「李政道學者」。這一舉措,為後來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中國高能物理研究培養了關鍵人才。
甘冒壓力風險
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傾註心血
王貽芳介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中國第一台高能加速器,1988年10月,實作第一次正負電子對撞。當時的國內媒體稱,這是中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放射線套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從物理目標的選擇到加速器方案的確定,從人才培養到工程管理,從物理研究到國際合作,沒有李先生殫思竭慮和全力以赴,就不會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和成功。
「李先生支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傾註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在幾乎完全沒有基礎的中國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界,建設亮度比SPEAR高一個量級的正負電子對撞機(SPEAR是發現了tau和charm,獲得兩個諾貝爾獎的加速器),在許多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李先生押上了自己的聲譽,全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他仔細分析了利弊和成敗因素,利用自己的影響,創造各種渠道,花了很大精力推動和組織美國能源部所屬的五個國家實驗室在物理、技術、工程、人才上支持和幫助中國建造加速器和探測器,並親自參與各種討論,協助發現和解決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促進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隊伍的成長。」王貽芳表示。
曾親臨廣東
主持大亞灣反應爐微中子實驗
說到李政道與廣東的緣分,大亞灣反應爐微中子實驗不得不提。
王貽芳介紹,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亞灣建造一個微中子探測裝置,尋找一種新的微中子振蕩,並測量其振幅。李先生知道了以後並未立刻表態。回美國以後,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閱讀文獻,找國際上的相關專家研討,並與美國能源部科學局高能物理辦公室溝通,了解他們的態度。最終他在2004年表態支持這個計畫,最終,大亞灣實驗在2007年正式啟動。
王貽芳回憶:「李先生的支持使大亞灣實驗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順利推進了。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也多次遇到各種困難。李先生經常過問,並主動提出幫助協調。同時他還積極組織科學研究的準備工作。2010年11月,在他的提議下,我們組織了‘大亞灣時代的微中子實驗’研討會,李先生親自參加,並報告了他自己關於微中子振蕩研究的新成果。為支持國內科學期刊的發展,李先生還同意將自己的文章發表在【中國物理C】上。2012年3月,大亞灣實驗組獲得了首批數據,準備釋出重大結果。經過討論,合作組同意把即將投稿的文章發給李先生過目,以表達我們對他最大的敬意及感謝。他是合作組外看到文章的第一人。李先生看完文章後立即發來了賀信,並以讓人極度不安的方式對我們這些晚輩表達了鼓勵。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李先生的人品、修養和氣度。」
王貽芳表示,大亞灣反應爐微中子實驗最終確認了第三種微中子振蕩模式的存在,得到了國際粒子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這項成果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大亞灣微中子實驗成功開啟了未來微中子物理研究的大門,使國際上一系列新的微中子實驗得以實施,使中國的微中子實驗研究從無到有並走到了世界前列,「沒有李政道先生的幫助,我們也許不會這麽快取得成果,或在時間上失去先機而成為後來者。」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