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多地連續暴雨,蚯蚓屍體隨處可見!族群數量會降低嗎?

2024-08-31科學

2024年入夏以來,中國多地連續遭受暴雨襲擊,幸而搶險救災措施落實到位,將損失降到最低,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伴隨著降雨的到來,常有許多蚯蚓從土壤中爬出。雨過天晴後,蚯蚓被淹、被曬的屍體隨處可見,鳥兒和其它以蚯蚓為食的動物也可以飽餐一頓。那麽,蚯蚓的族群數量會不會因此降低呢?

蚯蚓。圖片來源:Pixabay

蚯蚓為什麽要鉆出地面?

明明暗處才是蚯蚓們的樂土,它們主動鉆出來,是在"自尋死路"嗎?

答案是否定的,蚯蚓主動鉆出地面有以下3個主要原因:

1

尋找新的資源

蚯蚓透過皮膚呼吸,這就需要其生存環境達到較高濕度。而當蚯蚓賴以生存的某個區域若存在族群數量過多、生存資源變少等因素,就會使該區域變得不再適合它們生存,部份蚯蚓就會在夜間趁著地面相對安全和潮濕鉆出,尋找新的適居地。

2

進行繁殖活動

蚯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多在春秋兩季進行繁殖活動,為了幫後代找到優質的基因來源,大量蚯蚓會在繁殖季鉆出地面,展開「相親」行為。

3

逃離不利環境

很多農藥(如多菌靈)對蚯蚓具有強效殺害作用,長久的幹旱會使土壤幹燥板結,水浸會使棲息地變得缺氧,此類物理或化學因素會導致棲息地不再宜居,這也會迫使蚯蚓鉆出地面。

蚯蚓會被雨水淹死嗎?

蚯蚓常常棲息在富含有機廢物的土壤和有機物堆中,對光照非常敏感,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鉆出,比如,強降雨會使蚯蚓賴以生存的環境濕度急劇增加,甚至生存地被積水淹沒,導致蚯蚓的生存環境迅速變得不再適宜。

而蚯蚓應對水浸脅迫的策略至少包含兩種,第一種策略是「逃跑」, 采用這一策略的蚯蚓主要是水浸耐受性低的種類,它們會從積水環境中爬出,尋找相對幹燥的場所。

第二種策略是「忍耐」, 采用這一策略的蚯蚓主要是水浸耐受性高的種類, 它們耗氧量低,能夠在較低濃度的氧氣條件下生存,並在缺氧條件下生存很長時間,不會在大雨後鉆出來。同時,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增雨對蚯蚓數量和生物量均無顯著影響。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蚯蚓家族如何維持「強盛」?

1

斷體重生的特殊「魔法」

我們從小就熟知,蚯蚓有斷體重生的奇特本領。當一條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傷口會愈合,長成兩條蚯蚓。

有學者做過相關實驗,用18種不同的切法對蚯蚓進行切斷觀察。結果顯示,無論是掐頭還是去尾,蚯蚓都有機會活下來, 存活率主要受剩余體節數量的影響,體節數越多存活率越高,但測試個體很難恢復到完全健康完整的狀態。

蚯蚓截肢實驗(i)切除蚯蚓前端(a);(ii)切除蚯蚓前端和後端(b);(iii)切除蚯蚓後端(c)。共截肢、檢驗18種不同型別的蚯蚓剩余體節數量對其再生率的影響。圖片來源:文獻:Xiao et al., 2011

2

強大的繁殖能力

蚯蚓的繁殖能力也不容小覷,它們的繁殖方式非常奇特。蚯蚓雌雄同體,但需要異體受精。當兩條成體蚯蚓相遇後,會反方向緊緊靠攏對方,將各自的雌孔緊貼對方的精囊孔,互相交換精子,完成受精過程。當生殖活動結束後,兩條蚯蚓都會懷孕,並產下蚓繭/卵。

蚯蚓繁殖過程。圖片來源:Follow the worms,作者Christopher Cudworth

研究結果顯示, 當條件適宜時,蚯蚓可在28天內產卵約5.5顆,而每顆卵可孵化出1條-7條小蚯蚓, 也就是說,每條蚯蚓有1個月繁殖35條小蚯蚓的潛力,是高產物種了。

結語

蚯蚓被認為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生態系工程師,有著疏松土壤、分解有機廢物、促進養分迴圈等重要作用。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也被蚯蚓的強大能量和生態作用所折服,曾評價「蚯蚓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物種」。

小小的蚯蚓,默默無聞的躲在暗處,平時安安靜靜「蛄蛹」著,偶爾冒頭看看外面的世界。看似弱小的它們,卻有著我們遠不了解的頑強力量,作為深諳「R策略(以量取勝)」的生存者,蚯蚓無聲無息的「繁盛」為我們的生存環境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大家下次在路邊遇到它們鉆出來溜達時,小心別踩到它哦!

參考文獻

[1]劉雪蘭,閻佩佩,李霞,等.環境溫度·餌料濕度和餌料酸堿度對蚯蚓生長繁殖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07):90-92.

[2]申智鋒.雞公山蚯蚓群落對模擬氮沈降和增雨的響應及其影響因素[D].河南大學,2019.

[3]Chuang S C, Chen J H. Role of diurnal rhythm of oxygen consumption in emergence from soil at night after heavy rain by earthworms[J]. Invertebrate Biology, 2008, 127(1): 80-86.

[4]Christensen O M, Mather J G. Pesticide-induced surface migration by lumbricid earthworms in grassland: life-stage and species differenc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04, 57(1): 89-99.

[5]Edwards C A, Bohlen P J. 1995.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s. Springer, New York, NY, USA.

[6]Ellis S R, Hodson M E, Wege P. Determining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patterns and carbendazim on the surface activity of the earthworm Lumbricus terrestri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10, 29(8): 1821-1827.

[7]Johnston A S A, Sibly R M, Thorbek P. Forecasting tillage and soil warming effects on earthworm popul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55(3): 1498-1509.

[8]Mather J G, Christensen O. Surface migration of earthworms in grassland[J]. 1992.

[9]Xiao N, Ge F, Edwards C A. The regeneration capacity of an earthworm, Eisenia fetida, in relation to the site of amputation along the bod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4): 197-204.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姬俏俏 農學博士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董娜娜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