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蟲子,多數人可能都不陌生,只是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真正的名字罷了。
關於這種小昆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多與夾子和剪刀分不開,比如剪刀蟲、夾板蟲、夾板子、剪指甲蟲等等,但它真正的名字應該叫做「蠼螋」,qu,二聲蠼,sou,一聲螋。蠼螋屬於有翅亞綱革翅目,身體狹長,前胸背板發達,體表呈現革質,富有光澤,前翅為特化的極小革翅,後翅較大,呈扇形,周身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尾部的大夾子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大夾子,使他成為了很多人童年的噩夢。
當蠼螋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會將自己的腹部向上彎曲,如此尾部的大夾子就會聳立起來朝向前方,與蠍子的形態非常相似。
也正是因為蠼螋的這副樣子,讓很多人對它心存恐懼。在民間更有傳說,認為這種昆蟲會偷偷鉆入人的耳朵,直抵人的顱腔,然後還會在顱腔中產卵,最終會有數以千計的蠼螋從人的腦子裏鉆出來,這種說法真的可謂是駭人聽聞。其實如此誇張的傳聞,聽起來就像是謠言,而它實際上也真的是謠言。
迄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尚沒有一例蠼螋鉆入耳朵的案例發生。
既然如此,傳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可能與蠼螋的另一個名字有關,那就是「耳蟲」。早先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蠼螋到底有什麽危害,只知道它是一種樣貌可怖的昆蟲,後來「耳蟲」這個名字傳入了中國,於是人們開始發揮想象力,進而就有了前面的傳說。其實,「耳蟲」這個名字是蠼螋的拉丁文名直譯過來的產物,而它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在展翅和卷起腹部的時候,整體輪廓與耳朵頗為相似。
那麽,真實的蠼螋到底有沒有危害?是害蟲還是益蟲呢?
蠼螋卷起腹部的時候雖然很像蠍子,但它卻不像蠍子那樣帶有毒素,因為在蠼螋的體內並沒有毒腺與鉗狀尾巴相連,所以這種昆蟲其實是沒有辦法對人造成有效傷害的。在面對捕食者的時候,蠼螋的鉗狀尾巴一般也只是起到威懾的作用,如果對方沒有被嚇倒,蠼螋也不會采取進一步的進攻,而是會選擇裝死。當然,這個威武的大鉗子也不是完全沒有用,在捕食的時候還是能夠發揮一定作用的。
蠼螋是一種肉食性昆蟲,它的日常食譜中囊括了20多種小型昆蟲,而這些小型昆蟲大多都是農業害蟲,比如草地貪夜蛾幼蟲、蚜蟲等等。
以蚜蟲為例,一只蠼螋僅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吃掉200只以上的蚜蟲,這可謂是除蟲能手。對付這些小型昆蟲,蠼螋根本不需要使用自己的大鉗子,只用口器就可以將它們直接吃掉了,它的武器主要是用來對付體型較大的昆蟲的。蠼螋有時會捕食蟲齡較大的草地貪夜蛾幼蟲,這個時候它們就會先用尾部的鉗子將蟲子固定,然後先取食蟲子的體液,之後再將蟲子整個吃掉。
現在問題已經很明確了,蠼螋雖然看起來樣貌可怖,但它卻是實打實的益蟲。
其實不光是蠼螋,大多數看起來比較可怕的昆蟲,對於人類而言其實都是益蟲。因為長相可怕的昆蟲大多都是肉食昆蟲,而肉食昆蟲的食物就是植食昆蟲,而植食昆蟲對於人類來說大多都是農業害蟲,能夠消滅害蟲的,自然就是益蟲了。所以,對於昆蟲,我們一定要摒棄「以貌取蟲」的觀念,愛護動物先要從了解動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