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山大學31項科技成果獲得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2024-10-20科學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計畫公布,中山大學共獲得31項獎勵。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8項,包括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青年科技創新獎2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國際合作獎1項,作為參加單位獲獎13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總數、一等獎獲獎數列各申報單位之首。
腫瘤防治中心曾木聖教授「高危EB病毒亞型鑒定、致癌機制與靶向幹預」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物理與天文學院羅俊院士「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與飛行實驗」、腫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 「T細胞淋巴瘤精準診療策略創新與臨床套用」、腫瘤防治中心陳明遠教授「復發鼻咽癌微創外科體系建立及其分層綜合治療策略創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仇榮亮教授「基於多界面多過程耦合理論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技術與工程套用」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數學學院冼軍教授、孫逸仙紀念醫院聶燕主任醫師、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張強教授、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土木工程學院馬會環教授,腫瘤防治中心習勉教授,附屬第三醫院邱偉教授、胡昔權教授,孫逸仙紀念醫院劉潔瓊主任醫師獲科技進步二等獎;孫逸仙紀念醫院陳樣新教授獲科技成果推廣獎;腫瘤防治中心高嵩研究員、鄭健研究員獲青年科技創新獎;化學學院傑馬利·萊恩教授獲國際合作獎。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計畫
計畫名稱:高危EB病毒亞型鑒定、致癌機制與靶向幹預
主要完成人:曾木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渺(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白凡(北京大學)、馮琳(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向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鐘茜(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燕(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夏天亮(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計畫簡介:EB病毒(EBV)感染每年引起約26.5萬例新發腫瘤,包括華南高發的鼻咽癌。EBV疫苗研發有巨大社會健康意義與經濟價值,但面臨病毒亞型、免疫原以及優勢抗原表位選擇等諸多基礎瓶頸,以致1964年EBV發現至今仍無疫苗上市。計畫圍繞什麽是鼻咽癌高危EBV亞型?它進入鼻咽上皮細胞受體是什麽?如何致癌?等前沿科學問題進行系統探索,突破EBV疫苗研發基礎科學瓶頸並成功研發候選疫苗:(1)發現EBV高危亞型BALF2-CCT,回答了「什麽亞型EBV致癌」和疫苗研發選擇「什麽亞型」的關鍵科學問題」。(2)發現EBV感染新受體,闡明感染和致癌新機制,實作EBV感染和致癌基礎理論重大突破。(3)建立鼻咽癌篩查新方案,提高早篩效能9倍,建立新型疫苗技術並成功研制EBV候選疫苗,臨床前研究可阻斷EBV感染及相關疾病發生。計畫在EBV相關鼻咽癌發病機制及防治領域實作了重大理論突破,為疫苗和藥物研發提供關鍵基礎支撐。代表性論文發表於Nat Genet, Nat Microbiol, Cell Res等國際權威期刊,入選2019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計畫系列工作獲發明專利授權5項並與企業達成授權轉化及長期合作,成功把基礎研究的突破轉化為鼻咽癌防篩新技術,有望從源頭上降低相關疾病發病率,實作相關疾病從「治」到「防」轉變,帶來巨大的民生經濟效益。
曾木聖教授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計畫
計畫名稱: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與飛行實驗
主要完成人:羅俊、周澤兵、張立華、葉賢基、谷德峰、梅健偉、茍興宇、屈少波、段會宗、胡越欣、劉源、黎明、譚定銀、李洪銀、丁延衛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計畫簡介:重力波探測開啟了宇宙觀測新視窗,空間重力波探測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重大,是科學研究「無人區」和空天科技「制高點」,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是其基礎和核心。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航天局、廣東省等部門持續支持下,計畫組深入研究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關鍵技術並完成飛行驗證。提出基於慣性傳感器、微推進器與無拖曳控制等一體化的概念設計與理論模型,成功研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慣性傳感器;攻克光學玻璃高效能粘結技術,在國內率先研制出一體化星載雷射幹涉儀;攻克超低擾動姿態控制、高精度溫度控制等技術難題,在國內首次實作在軌閉梵高精度航天器無拖曳控制。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技術試驗衛星(「天琴一號」)由國家航天局立項,經過一年多在軌測試,六項關鍵技術取得全面成功,利用在軌高效能慣性基準測量數據建立15階次地球重力場模型,支撐中國空間站、衛星重力測量、空間重力波探測等工程任務實施。計畫透過國家航天局驗收,評定為「優秀」。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高精度慣性測量、高精度位移測量、無拖曳控制等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授權發明專利18項,軟體著作權9項、發表論文33篇。技術成果推動中國重力波探測計劃進一步實施,取得顯著社會效益。
羅俊院士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計畫
計畫名稱:T細胞淋巴瘤精準診療策略創新與臨床套用
主要完成人:蔡清清、田小朋、王亮、張玉晶、陶榮、夏奕、黃雨華、景紅梅、高巖、蔡君、張宇辰、馬淑雲、劉盼盼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計畫簡介:T細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見亞型,存在晚期患者比例高、分子異質性高、化療耐藥率高的「三高」特征。由於中國T細胞淋巴瘤研究數據匱乏,國際指南推薦治療不適用於中國患者(毒性大、住院久、費用高),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40%。針對上述問題,計畫組聚焦華南地區高發的NK/T細胞淋巴瘤(NKTCL)和預後極差的T淋巴母細胞淋巴瘤(T-LBL),從「疾病診斷-預後分層-創新治療」三個維度開展系列研究。主要創新成果如下:(1)建立精準診斷新體系:國際率先提出基於液體活檢和影像人工智慧的NKTCL早期診斷標準,規範疑難NKTCL病理診斷標準,推動國際指南修訂。(2)構建精準治療新模式:建立多組學分子分型的T細胞淋巴瘤分層體系,實作高精度個體化預後分層,指導臨床治療。(3)建立高效低毒新方案:創新NKTCL早期序貫化放療和晚期免疫化療治療模式,被國際指南推薦使用;揭示BRD2及JAK-STAT通路啟用導致T細胞淋巴瘤化療耐藥,並實作臨床轉化。團隊在Blood、Leukemia、Cell Reports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和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期刊發表論著95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培養國家級人才1人,省級人才5人;研究成果被國際NCCN指南參照7次、中國CSCO指南參照4次,在全國30多個省市、100多家醫療中心及國外知名醫院推廣套用,提升了患者遠期生存和生活品質;牽頭多項前瞻性淋巴瘤創新藥臨床研究,多次在國際腫瘤學及血液學重要會議匯報計畫成果;舉辦學術會議和培訓班10余次,帶動中國淋巴瘤領域的創新發展。
蔡清清教授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計畫
計畫名稱:復發鼻咽癌微創外科體系建立及其分層綜合治療策略創新
主要完成人:陳明遠、文衛平、劉友平、華貽軍、鄒雄、黃培鈺、遊瑞、文譯輝、唐雋、洪明晃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計畫簡介:鼻咽癌高發於中國,嚴重危害中國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放射治療是其根治性治療,療效總體滿意,但仍有15%-20%的患者出現腫瘤復發。復發鼻咽癌治療棘手,缺乏治療指南及最優推薦,患者常規接受二程放療,治療後5年總生存率僅20%-40%,且毒副反應大,半數患者死於嚴重放療並行癥。團隊針對如何改善復發鼻咽癌生存預後及生活品質的臨床難題,歷經20余年技術攻關和理論創新,取得一系列標誌性成果:(1)開創經鼻內鏡鼻咽切除聯合帶血管蒂粘膜瓣修復術治療局限復發期鼻咽癌,明確局限復發期手術療效最優,確立復發鼻咽癌外科優先的治療新規範。(2)改進放療新技術治療廣泛復發期鼻咽癌,透過超分割放療降低致死性放療毒性,聯合免疫治療增強腫瘤局部控制,提高生存預後和生活品質。(3)研發化療、靶向、免疫藥物協同新方案治療復發轉移期鼻咽癌,大幅延長不可局部治療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基於上述成果,團隊率先總結提出復發鼻咽癌外科分期並建立多學科分層綜合治療新策略,推動各期復發鼻咽癌生存預後的大幅提升,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評價。計畫共發表SCI論文84篇,包括 Lancet, Lancet Oncology等,總影響因子為1360,單篇最高202.7。覆寫國際國內鼻咽癌診療指南10余項。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共10項,編著專著2部。體系透過遠端會診、學術交流、規範巡講等多層次推廣,在國內外百余家單位推廣套用,取得顯著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
陳明遠教授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計畫
計畫名稱:基於多界面多過程耦合理論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技術與工程套用
主要完成人:仇榮亮、陳同斌、羅明、湯葉濤、雷梅、王詩忠、晁元卿、周益輝、林慶祺、章衛華、秦俊豪、曹越、金超、劉文深、丁鏗博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計畫簡介:中國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廣東、湖南等南方省份土壤重金屬汙染尤為突出,危害國家糧食安全與群眾生命健康。如何實作源頭防控、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科技挑戰,亦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需求。成果基於植物-土壤反饋效應、磷/鐵調控原理及空間構型調控原理,創新多界面多過程耦合的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理論。成果建立金屬礦山仿自然的兩步法生態修復技術、汙染農田阻隔穩產-提取減量修復技術和工業場地物理分級-靶向淋洗修復技術。成果在廣東、湖南等十余個省(市/自治區)套用,入圍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國家先進汙染防治示範技術名錄、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廣東省「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誌性成果,有力支撐了【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以及廣東省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團隊6人擔任國家863計畫或重點研發計劃計畫首席科學家,6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為推動廣東省和國家土壤汙染修復行業的科技進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仇榮亮教授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