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瞭望 | 微縮版「新型舉國體制」出大成果

2024-02-06科學

天津工業生物所把社會貢獻度作為評價科研人員的主要指標,關鍵看對國家、地方、科技發展作出的貢獻有多大,在科學界和產業界形成的影響有多大

新設「總體研究部」,主要負責研究所重大計畫的總體設計規劃、任務分解和系統整合,組織和集中優勢力量,實行資源、人員和裝備的統籌和調配。在此基礎上形成「總體研究部、研究組、平台實驗室」三維科研組織模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毛振華 王井懷

一位科研人員講過一個故事:以前,他沈迷於一項合成生物技術,想向有關部門申報課題、立項,爭取資金。當時這項技術在國內沒有人研究,申報時面臨一個尷尬,沒有團隊跟他PK,沒人一起競標,結果便無法申報。

「你想吃‘螃蟹’、敢吃‘螃蟹’還不行,得有人跟你一塊吃‘螃蟹’才行。可是,大家一起吃的,那叫「螃蟹」嗎?」——國內不少科研人員面臨著這樣的「螃蟹困局」。

如何克服科研碎片化的趨勢,面向實際需求解決創新難題?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以「微縮版」新型舉國體制貫通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培育的全創新鏈條,截至目前與250余家企業簽署協定410項,合約金額24.6億元,進入全國科研院所及高校成果轉讓「50強」。

研究所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二氧化碳到糖的精準全合成等引發公眾關註的重大基礎創新領域實作突破。

跳出計畫申請的圈

科研圈有一句話,50%的時間在申請課題,不少人將本來應該做科研的時間耗在課題申請上,浪費了很多科研時間。

天津工業生物所建所後定下一條規矩,科研人員選定科研方向後,不發表論文、不申請課題,同樣可以有體面的收入。「科研人員的工作,不以論文多少、課題多少作為單純的衡量指標」。工作人員說,天津工業生物所把社會貢獻度作為評價科研人員的主要指標,關鍵看對國家、地方、科技發展作出的貢獻有多大,在科學界和產業界形成的影響有多大。

這種考核指標面向國家的實際需求,讓市場衡量科研成果。為此,天津工業生物所早在2013年就制定了【成果轉移轉化管理暫行辦法】,在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中率先實作將成果轉讓總收入的49%獎勵給成果主要完成人,到2020年這一比例提升至70%。

「80後」科研骨幹蔡韜受益不少。蔡韜上有老下有小,但有一段長達6年幾乎沒發重磅論文的經歷,也不靠申請科研經費過日子。他將精力全部放到一項生物合成技術上,直到2021年夏天終於有重大突破。

「6年,就幹這一件事。沒個底子托著,誰也不敢這麽幹啊。」蔡韜說。

張學禮也是這一制度的受益者。透過多年努力攻關,張學禮在國際上率先實作全生物法生產L-丙胺酸產業化,生產成本較傳統工藝降低50%以上。在這一制度的支持下,張學禮的科研成果讓中國的相關企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丙胺酸供貨商。隨著該企業上市,張學禮也成了所裏第一個「億元教授」。

跨學科「大兵團作戰」

「PI制」(「學術帶頭人制」)是學術界一種常見的科研組織模式,通常是由一個學術帶頭人為基礎和核心帶領一個小團隊從事某一具體領域的科研攻關。這種形式靈活且專精,「特別適合發論文」。

而一旦科研創新面向實際問題,這種以發論文為導向的小團隊模式就有些不靈了,還得靠跨學科「大兵團作戰」。

采訪中,天津工業生物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所新設「總體研究部」,主要負責研究所重大計畫的總體設計規劃、任務分解和系統整合,組織和集中優勢力量,實行資源、人員和裝備的統籌調配。在此基礎上形成「總體研究部、研究組、平台實驗室」三維科研組織模式。研究組平時有自己的課題,遇到重大攻關計畫,由總體研究部透過「擇優制」「點將制」承擔所裏分配的任務,同時配以「平台實驗室」負責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裝備開發,為計畫團隊提供技術支持。

在這種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科研人員楊建剛感觸最深。楊建剛說,這種模式打破研究組獨立分散、無法有效組織重大計畫、研究開發與產業套用不能有效結合的科研模式,有助於克服科研碎片化趨勢,有種單位內微縮版「新型舉國體制」的意思。

由此,一個以面向實際問題,甘坐冷板凳的科研模式,逐步打造出來。

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科研人員楊建剛在做人工合成己糖實驗(2023年8月13日攝) 金立旺攝/本刊

創新正當時

不久前,天津工業生物所在微生物食用蛋白高效創制研究方面獲得了突破。李德茂、王欽宏團隊等實作菌絲體蛋白合成速率、碳源轉化率和蛋白含量的同步提升,使獲得相同蛋白質產量的情況下,工程菌株發酵所需的葡萄糖消耗量減少61%。

李德茂介紹說,中國傳統農牧業來源的蛋白供給處於供不足需的局面,導致巨大貿易缺口,急需一種新的供給模式以保證蛋白大規模供應。這項研究便有助於提供安全性好、營養豐富、永續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化蛋白來源。

2012年以來,天津工業生物所的創新一個接一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現代發酵產業菌種叠代創新、醫藥化學品綠色制造等關鍵技術創新不斷湧現;DNA合成、酶蛋白理性設計、新型基因編輯器、高通量篩選等底層技術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

梳理這些創新成果可以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這正是我們科研人員努力的好時候。」天津工業生物所「90後」科研人員宋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