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恒星密度來看,太陽系所在的區域其實是很偏僻的,可以說是銀河系的「郊區」了,那麽問題就來了,既然偏僻的太陽系都有文明,那銀河系中心區域,會不會有大量的文明呢?
或許我們可以認為,銀河系中心區域的恒星更多,資源當然也更豐富,因此出現大量的文明也是有可能的,但實際情況卻很可能並非如此。為什麽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據我們所知,文明都是由智慧生物創造的,而智慧生物則是由最原始的生命一步一步地演化而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文明出現的必要條件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適合生命的環境,並且這樣的環境需要保持足夠長的時間。
多長的時間才算「足夠長」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有一個例子可以參考,那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已知的化石證據表明,至少在38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生命,而人類是已知地球上唯一的一種智慧生物。
所以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如果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適合生命的環境中出現了生命,那麽它們大概需要幾十億的時間才可能出現文明。然而在銀河系中心區域,這樣的條件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原因是恒星之間的重力擾動,對於偏僻的太陽系來講,周圍恒星對太陽系內行星的重力擾動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在銀河系中心區域,由於恒星的密度很高,因此對於一個特定恒星系中的行星來講,其他恒星的重力擾動就不可小覷。
在這種情況下的行星,很難保持一個穩定的執行軌域,它們與主恒星的距離會忽遠忽近,其表面溫度也會忽冷忽熱,在極端情況下,它們甚至還有可能被直接丟擲自己所在的恒星系。
另一個原因則是恒星演化的影響,要知道並不是每一顆恒星都像太陽這樣「平靜」,恒星密集了,「脾氣暴躁」的恒星比例也就大了,它們會時不時地發生一些爆發現象,這對生命非常不利,特別是那些大品質恒星在「壽終正寢」之時所發生的超新星爆發,威力更是令人吃驚。
超新星爆發被稱為是已知宇宙中威力最大的爆炸,其釋放出的能量通常都可以達到10的43次方焦耳以上,作為對比,大約6600萬年前的那顆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其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為5乘以23次方焦耳,也就是說,超新星爆發釋放出的能量,一般都在這顆小行星的2000億億倍以上。
當一顆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時,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巨量的電磁放射線以及物質激波,其中最可怕就是Gamma射線的集中釋放,這也被稱為「Gamma射線暴」,其巨大的威力,甚至隔著數千光年,都可以對生命造成淪陷性的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推測,在大約4.4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的「奧陶紀-誌留紀滅絕事件」,就有可能是一顆恒星發生的超新星爆發引發的,根據估算,這顆恒星距離地球大約有6000光年,它發生超新星爆發所釋放出的「Gamma射線暴」正好擊中了地球。
相關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幾百萬年時間裏,銀河系發生超新星爆發的頻率,大概是每100年發生1至3次,而在更加久遠的過去,這個頻率還會更高。
需要知道的是,大品質恒星的形成,其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足夠多的物質,因此在物質密集的星系中心區域,大品質恒星所占的比例就要高得多,這也與實際觀測數據相符,所以銀河系中的超新星爆發,大部份都應該是發生在其中心區域。
綜上所述就可以推測出,在銀河系中心區域,很難長期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適合生命的環境,而這也就意味著,即使在那裏會出現生命,它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演化成智慧生物,別說是幾十億年了,就算是幾百萬年都夠嗆,所以從理論上來講,銀河系中心區域幾乎不可能存在文明,就更談不上「大量的文明」了。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了,這只是根據地球上的生命進行的推測,或許在宇宙中,還存在著與地球生命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而某些生命形式,就可以適應銀河系中心區域的環境。
實際上,我們確實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但迄今為止,我們唯一肯定存在的生命形式,其實就只有地球上的生命,因此我們的討論至少是有根據的,也是科學的,而假如我們將未知的生命形式也考慮進來,那我們的討論就會變得非常復雜和不確定,屬於是科幻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