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原來月球45億年前就形成,生命禁區的真相?上面有什麽物質

2024-06-24科學

月球的形成、距月球探秘:無大氣保護下,那些未被歲月抹去的撞擊記憶!

人類探索月球的原因,這些都是天文學和太空探索中的重要話題。下面我會盡可能詳細地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月球的形成

關於月球的形成,科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是 「大碰撞說」(Giant Impact Hypothesis)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系的早期階段, 一個大小接近火星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發生了巨大的撞擊。

這次撞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大量物質從地球表面被拋射出去,並在地球軌域上聚集,經過長時間的凝聚和冷卻,最終形成了月球。

這一過程解釋了月球的一些特性,比如其相對較大的體積(與地球相比)、缺乏鐵核以及與地球巖石成分的高度相似性。

離地球的距離

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因為月球繞地球執行的橢圓軌域而有所變動, 平均距離大約為38.4萬千米(約238,855英裏) ,這個平均距離也常被稱為地月距離。

月球軌域

在軌域上的不同位置,即近地點和遠地點,這個距離會分別縮短到大約36.3萬千米和延長到大約40.6萬千米。這樣的軌域特性是自然衛星運動的典型表現,也是地球和月球之間重力交互作用的結果。

月球上的特征

月球表面布滿了隕石坑、高地、裂谷、平原(稱為「海」,盡管實際上沒有水)等多種地貌。月球沒有大氣層來保護它免受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因此這些撞擊留下的痕跡得以保存至今。

月球沒有液態水存在,也沒有生命跡象,它的表面溫度範圍極大,日 間可高達攝氏127度,夜間則可低至攝氏-173度 。此外,科學家已經證實月球極地可能存在水冰,這主要藏於永久陰影區域的隕石坑內。

  • 隕石坑 :遍布月球表面,是長期以來小行星、流星體撞擊月球所形成的,它們的廣泛存在揭示了月球歷史上遭受的頻繁撞擊事件。

  • 高地 通常比「海」區域要古老,地勢較高,表面較為崎嶇不平,由撞擊事件早期形成的巖石構成。

  • 裂谷和山脈 :顯示了月球地質活動的痕跡,如月球最大的裂谷——格裏馬爾迪裂谷,長達1600公裏,可能是月球內部膨脹或撞擊事件導致的。

  • 「海」(Maria) :雖然名為「海」,但實際上是沒有水的廣闊平原,主要由古代火山噴發的玄武巖熔巖流填充而成,較為平坦且較「高地」年輕。

  • 無大氣層 :月球缺乏像地球那樣的大氣層保護,這意味著它的表面直接受到微隕石撞擊、太陽放射線和極端溫度的影響,同時也無法保留液態水或維持生命。

  • 極端溫差 :由於缺少大氣的保溫和散熱作用,月球表面的溫度在日照和黑夜之間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日間高溫可達攝氏127度,而夜間則驟降至攝氏-173度。

  • 極地水冰 :近年來的研究,特別是透過遙感觀測和軌域器數據,表明月球的南北極地區存在水冰沈積,主要位於那些永遠照不到陽光的隕石坑底部,這對未來月球探索的資源利用具有重大意義。

  • 為什麽我們要去月球

    1. 科學研究 :月球保留了太陽系早期的記錄,研究月巖和土壤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月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過程。

    1. 資源開發 :潛在的水冰資源對於未來的月球基地建設至關重要,因為水可以分解成氧氣和氫氣,分別用作呼吸瓦斯和火箭燃料。

    1. 技術測試場 :月球是深空探索的試驗田,可以在那裏測試新技術和裝置,為人類進一步探索火星及其他星球做準備。

    1. 國際合作與和平 :太空探索往往能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友好競爭,月球計畫可以成為全球團結與和平的象征。

    2. 激勵下一代 :人類登月這樣的壯舉能夠極大地激發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科學、技術和探索的興趣,推動社會整體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