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發改委、財政部、央行齊出手!背後有啥深意?對我們影響程度如何

2024-10-23財經

央行、國家發改委以及財政部相繼出場了!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鄭主任和中國人民銀行潘行長之後,10月12日,財政部的藍部長也召開了一場新聞釋出會。

在會議上,藍部長首先承認目前國家在財政收支上存在差距;

其次,他指出地方政府債務存在潛在風險;

第三,他表示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收支平衡和實作預期目標,並明確表示將推出增量財政政策。

對當前市場關註的房地產、債務化解、民生和銀行資本限制等問題,他也逐一作出了回應,表現出極大的誠意。

回顧過去半個月政策的釋出,首先是央行透過降息和降準以及推出互換便利等措施,從貨幣政策角度進行了發力;

其次是國家發改委從宏觀調控的角度強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

最後是財政部透過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等措施,各個部門都在自己的領域進行精確的發力,共同展現了一系列精美的組合拳。

那麽,這系列政策背後的意圖是什麽?

這些政策又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

一、化債問題的重要性

首先,化債問題是大家極為關註的一個問題。

不論是降息降準、穩定房市,還是透過發行特別國債和專項債,都離不開化債這一核心議題。

到底地方政府債務有多大?

根據國聯證券的數據,截至2024年6月30日,城市投資公司的有息債務總額高達66.82萬億。

平均利率為4.89%,其中有27%的城投債是短期債務,面臨較大的還本付息壓力,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以解決緊迫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情緒化地問,借錢的自己還不就行了,為什麽要中央來救助?

但問題在於,一些地方政府確實無力償還這些債務,已經影響到了保障基本民生的支出,「三保」支出不應由先前的錯誤懲罰現在的人民。

例如,因地方債而出名的貴州獨山縣,債務高達400多億元,部份債務的利息率甚至高達10%以上,而2023年獨山縣的總財政收入僅為7.63億元,僅償還利息就遠遠不夠。

如果沒有中央的支持,可能會出現債務的實質性違約,或者會影響到社會的正常運轉。

無論是哪種情況,其後果都是我們難以承受的。

因此,當前將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處理,是在權衡利弊後的最優決策。

二、化債之後,如何調整政策?

進一步來說,這也是對原有「大基建」策略的調整。

經過這一輪債務化解,管理層可以清楚地發現,並非所有地方都適合大規模進行基礎建設,不同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優先級顯然不同。

對於東部沿海城市而言,由於產業鏈集中且人口常年凈流入,每年的財政收入可以自給自足,未來工作的中心仍應是努力發展經濟,推動產業升級,擔任中國經濟的火車頭。

中部地區的情況則不同,這些地區通常是勞動力輸出大省和農業大省,長期為東部省份的發展提供勞動力和糧食物資。

但這些省份自身並未得到相應的補償,本地工業基礎薄弱,如果繼續采用投資刺激策略,很可能是重復建設低端產能,這樣的投資意義不大。

同時,這些省份在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常年欠費。

舉例來說,每年的高考中,來自江西、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考生,錄取率常年位於各省之末,這間接反映了這些省份教育資源的稀缺。

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應是補齊民生領域的短板,同時密切與東部經濟強省合作,為東部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

西部地區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由於地區廣闊、人口稀少加上生態環境脆弱,基礎建設的成本高,效益差,很多計畫甚至無法覆蓋每年的維護費用。

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進行分類,如果是涉及電力、網路、道路等民生工程,可以繼續投資;但對於經濟計畫如高速公路或高鐵,可能需要考慮其經濟效益。

同時,西部地區的脆弱生態環境和多民族共處的情況,可能還需要較多資金來維護生態環境和促進民族團結。

可見,不同地方政府在這輪債務化解後,可能會面臨不同的工作重點。

這將對大家的職業選擇和產業投資產生較大影響。

這部份內容,我在之前的文章【去大城市吧,小城鎮沒有未來!】中進行了詳細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檢視。

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央機構編制辦公室在化債的大背景下,還在進行「人口小縣」改革,進一步精簡機構,裁減編制,努力降低成本增效。

在職的公務員和想要考取公務員的朋友一定要留意這一點。

三、民營經濟當前面臨的困境

民營經濟無疑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大家或許聽說過民營經濟的「56789」數據。

其中,「5」代表民營經濟對國家稅收的貢獻超過50%;

「6」表示民營經濟在國內生產毛額中的占比超過60%,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7」是指民營經濟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顯著成就,對國家技術創新的貢獻率超過70%;

「8」表示民營經濟吸納了城鎮勞動就業的80%以上,是主要的就業渠道;

「9」是指民營經濟解決了90%以上的新增就業問題。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民營經濟都對我們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

但是,民營經濟現在確實到了需要援助的時刻。

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23年5月開始進入負值區間,這是自2021年以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

私營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率也降至歷史低點,2023年前9個月僅為4.12%。

而今年前八個月,私營企業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僅為2.6%,遠低於GDP增速。同時,私營企業的虧損比率在2023年9月已經超過了四分之一。

除了這些在財報中體現的問題,民營經濟還面臨競爭歧視和市場準入障礙。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提到,「盡管國家持續推動打破市場準入壁壘,加速建設統一大市場,但民營企業進入某些關鍵領域仍面臨隱性壁壘」以及所謂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現象。

表面看來所有人都平等,但實際上每個位置已經被占據,沒有商量的余地,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四、新政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扶持

9月24日的新政針對民營經濟的痛點,進行了詳細的排憂解難。

在資金需求方面,央行在9月24日的新聞釋出會上,潘行長提到了降息降準,從資金層面幫助民營經濟降低融資成本。

為了消除銀行放款的顧慮,財政部藍部長在10月12日表示,將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增強這些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和信貸投放能力,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在刺激需求方面,央行在9月24日的釋出會上,潘行長官宣了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調和對就業困難人群的救助,從減輕負擔和提供保障兩方面來激發消費。

發改委在10月8日的釋出會上,鄭主任表示明年將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最佳化投向,加強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的建設,透過基建投資來推動需求提升。

而財政部在10月12日的釋出會上進一步表示,中央財政仍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將積極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還將進一步增強對重點群體的支持和保障力度,進一步提振需求。

在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方面,10月1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征求意見稿)】正式向公眾征求意見,該法案對市場準入、投融資支持、政企溝通、民營企業家權益等領域進行了立法規範。

最近這兩年,地方政府在化債的壓力下,偶爾會出現對民營企業的碰瓷式執法,包括沖業績的罰款、對企業家非法留置,甚至有一些跨區域的「遠洋捕撈」式執法,這些都對當地的營商環境和企業家信心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這次立法層面的完善填補了這些漏洞,並進行了詳細的規範,對民營經濟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我們個人來說,9月24日的新政將深刻影響我們的人生規劃和職業選擇。

過去幾年,由於民營經濟的困境,不論是大學生還是職場人士,大多傾向於選擇體制內的生活,認為這樣更穩定,更體面。

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報名人數也從2019年的127萬人,飆升到2022年的202萬人。

實際上,由於這幾年地方政府的化債,很多體制內的人士也面臨降薪和薪資延遲發放的情況。

而曾經被視為金領行業的金融業,這幾年也在持續降薪,甚至還出現了員工被反向討薪的情況,不少人才也選擇加入實體行業。

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浙商證券的首席去非洲賣洗發水。

隨著扶持民營經濟措施的逐步到位,企業逐步脫困,這種情況也會越來越多,大家的擇業觀念也將逐步改變。

五、新政背後傳遞了什麽樣的訊號?

這一連串的會議顯示,我們可以將當前面臨的困境分為兩部份。

一是存量問題,如萎靡不振的房市、地方債務和基礎建設問題。

二是增量問題,如經濟新的增長點、新質生產力以及民營經濟的高品質發展等。

我深受感動的是,幾位領導都沒有回避當前的困難,對上述問題都給出了回應並提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

以房市為例,9月24日的新政采取的是增加需求,減少供給的策略,盡可能實作房價的穩定。

從需求角度看,一方面透過降息和降低首付比例來激發潛在的投資或改善型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一線城市的購房門檻,如上海的購房資格從「連續繳納滿3年及以上」調整為「連續繳納滿1年及以上」,條件大幅放寬,使更多的一線年輕人滿足購房條件,帶來一定的增量需求。

從供給角度看,藍部長提出可以透過專項債回收閑置地塊,調節土地市場的供需關系,減少閑置土地。

同時,透過發行專項債券來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減少商品房的流通,進一步縮減供給,扭轉當前房地產供過於求的局面。

而對於經濟新的增長點這些增量問題,9月24日的新政同樣提出了一攬子方案。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人才,好,那以後國家獎學金不僅數量翻倍,獎金金額也上調,力爭培養出更多的產業人才;

擔心企業資金周轉困難,那貸款到期後可以先不還,繼續使用,而且續貸物件不僅包括當前的小微企業,還將擴大到中型企業;

如果還擔心企業未來的發展和轉型,吳主席幫你清除了上市道路上的行政障礙,做得好的企業自己上市或被其他公司並購都成為可能。

這些措施,還有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我的往期專屬視訊,裏面有更多的政策解讀。

總之,這一系列的新聞釋出會重要的不僅是現在實施了什麽政策,背後還在醞釀什麽政策,更重要的是,他們傳遞出中央高層解決當前困難的決心和迎接未來挑戰的信心。

疫情後的中國,對外面臨美國的步步緊逼,對內則面臨存量和增量這兩大類問題,但可以看到,我們也在不斷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對外,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等,都是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們不斷探索和深化的戰略方案。

對內,無論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提振民營經濟信心、還是維穩房地產發展,這一次的政策組合拳更是精準打擊、對癥下藥。

可以預見,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實施,我們國家的經濟也將逐漸進入築底向上的通道,而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與財富機遇也將迎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