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新質生產力為全球產業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2024-05-08財經
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經濟新政策,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密切關註與高度重視。不少海外媒體與國際學者紛紛表示,作為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種高效能生產力形式,新質生產力不僅將利好中國自身,也將使全世界從中受益。為從國內外層面探析新質生產力提出的背景、意義與影響,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存取學者唐邁(Michael Dunford)。在唐邁看來,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學新術語的出現,是習近平主席結合內外部形勢,從中國經濟戰略高度出發進行深入研判的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於現代化經濟體系擁有卓越規劃能力的體現。新質生產力的落地實踐,將為中國經濟註入不竭的發展動力,也將為全球產業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新質生產力理論推出恰逢其時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全國兩會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首次列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並作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一。您對此作何評價?
唐邁: 應當說,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充分彰顯了中國攀登全球科技高峰的決心。當今,席卷全球的資訊和通訊技術革命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涉及新產業和尖端技術的發展——新能源、量子計算、電動汽車、人工智慧、新型傳感器、無人機技術、衛星通訊、航空航天和生命科學。因此,在這個特殊時刻,新質生產力的正式推出可謂恰逢其時。
事實上,早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就明確提出要調整供給側結構,推動產學研融合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產業轉型,使科技在新工業革命中發揮引領作用等。如今,中國的目標是進一步對國內經濟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種轉變不僅將重塑傳統工業部門,還將打造新型城鎮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從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
除了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首位,2024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還透過其他新舉措向社會釋放出中國實施積極經濟政策的明確訊號。例如,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行程中一些重大計畫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展現出高度的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幾年來,全球經濟持續面臨復蘇滯緩、增長乏力的低迷形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分析,2024年這一形勢仍將繼續。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對於中國經濟的戰略規劃有何世界意義?
唐邁: 當前,全球經濟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動力。許多已開發國家長期處於經濟停滯狀態,這種頹勢反映了西方經濟增長機制中存在隱患。此外,除中國以外的「全球南方」和部份新興市場國家面臨著債務危機,而始於2019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劇了這一狀況。鑒於此,中國於2023年實作GDP5.2%的增速應當被視為一個積極而可貴的經濟成就,這一成就符合其長期國家發展目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和最大的出口國,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已開發國家進口量減小的外部沖擊。為了應對這一國際形勢,中國采取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部署,並將全球貿易目標從歐洲和北美轉移到「全球南方」。
值得各國借鑒的是,面對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政府透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選擇了永續、包容性的高品質增長,而非一些國家追求的數量導向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這一術語彰顯了中國領導層極大的國家事業發展決心和高度的理論創新勇氣。經濟結構轉型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即使中國的目標是「先立後破」,但這個過程也絕非一帆風順。重要的是,在實作結構轉型的行程之中,中國不允許短期困難使經濟偏離正常軌域。
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中國社會科學報】:一些學者認為,在中國經濟面臨產業轉型需求的今天,新質生產力被視為中國試圖提振國內經濟的最新舉措。您對此如何看待?
唐邁: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包括出口工業、房地產行業、互聯網平台經濟等。然而,昔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因素已經不再適用於今天中國社會的新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推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並高度重視制造業這一計劃。
首先,出口工業涉及有關初級產品、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低技術、低報酬和勞力密集型加工及其再出口,但在很多情況下,一些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較小。如今,新質生產力提出後,中國制造業的目標不是放棄原有的傳統生產方式,而是對其進行升級與改造,進一步提高生產率,並結合數位技術等前沿技術,加強供應鏈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其更加綠色環保。
其次,房地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當前也面臨著持續低迷等問題。一是房地產企業債務激增,產生了嚴重的金融風險。二是市場投機導致了住房成本的上升,這種投機以土地價值的非法利用為手段,而非生產性投資。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針對房地產企業提出的「三道紅線」。
最後,互聯網平台經濟在近年來中國的新興經濟模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一些大型互聯網平台公司利用壟斷地位賺取高額利潤,並吸引大量資本,這些資本原本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其他行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意識到,必須采取措施防止互聯網平台公司的壟斷行為。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與中國的上述綜合考量密不可分。為改善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和局部不平等現象,中國指明了一條以綠色發展、共同富裕、公正均衡等為特征的現代化新路。而如今,中國將目光投向了以高生產率為目標的產業體系創新,進一步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應對外來風險的有效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今,美國等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最大威脅和競爭對手,並采取了一系列以科技戰、貿易戰等為特征的經濟遏制策略。在這一背景下,您認為新質生產力對於提高中國的經濟自主權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
唐邁: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也是基於對這樣一個事實的考量,即中國面臨著旨在破壞其進步的貿易和技術限制。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經濟遏制力度,並尋求限制中國獲得重要的中間產品和裝置產品,如高端半導體和光刻裝置。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新冠疫情大流行、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氣候事件頻發等其他全球性風險依然持續,中國必須增強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能力。
2024年1月,應美國政府要求,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吊銷了中國兩款光刻機(NXT:2050i和NXT:2100i)的出口授權證,這兩款光刻系統被認為具備制造7奈米芯片的能力,可能在未來幾年用於5奈米芯片工藝,這對中國的半導體工業進步構成了嚴重阻礙。事實上,中國早已在全球芯片生產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釋出的【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2023年全球半導體晶圓產能達到了2960萬片/月,而中國的晶圓產能則達到了760萬片/月,約占全球半導體產能的25.7%。
除了半導體行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發起了一系列其他領域的對華技術管制,意在防止中國存取前沿尖端裝置及其重要套用。假若中國找不到解決方案,這些限制將產生新的技術鴻溝,並將加劇那些對中國發展不利的制裁形勢。
過去,日本的實際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一度接近美國,許多行業的技術已達到前沿水平。然而,當時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技術限制措施打壓其進一步經濟發展,日本最終屈服於外部壓力,結果導致了三十年左右的經濟增長停滯。
中國認識到,如果能夠在當前的工業革命甚至下一次工業革命中占據領先地位,那麽在未來,即使一些西方國家為了一己私利拒絕分享知識,並肆意實施商品、服務或貿易制裁,中國依然會擁有強大的科技自力更生能力以減少外來風險帶來的經濟脆弱性。在這方面,中國找到一個切實有效且對於廣大「全球南方」也至關重要的應對措施,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始終強調向他國平等、友善地分享技術,而非實施類似西方國家發起的限制性措施。
為新一輪的全球技術競爭做足準備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質生產力作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在您看來,新質生產力將產生怎樣的全球效應?
唐邁: 中國現代產業的初步發展始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經歷了一系列生產力變革。這種轉變固然重大,但當時的中國經歷的是追趕型工業化,即吸收和運用與早期工業階段有關的、在國外已經成熟發展起來的生產力方式。這一方式局限於初級產品加工與生產。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伊始,中國逐步成為中間產品的重要組裝、加工和出口國,在全球工業體系中的地位日益顯著。
曾經,中國的輕工、紡織、服裝、機械等傳統行業在全球最為知名。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開始專註於提升低附加值產品和低技能制造業的技術含量,並逐步改變曾經在國際勞動分工中的從屬地位。如今,中國經濟在自身設定的道路上實作了一次又一次質的飛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向全球價值鏈上遊不斷移動,從最初進口元件、電子產品組裝成功轉向自主技術研發,從而以一種更獨立、更深入的方式參與到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網路之中。近幾年,中國一些知名民營企業為全球技術突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原創性貢獻,華為的5G技術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當前,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在形成,世界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之際。中國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表明中國正在為新一輪的全球技術競爭做足準備。18世紀中國曾經錯過了早期工業革命,這導致她一度在全球供應鏈中被分配到較低生產力環節。但今天,中國不願再錯過新的工業革命,尤其是在中國有能力為全球產業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決定著中國對現有生產力的采用方式,這與中國對現代化行程的選擇相伴而生,一道使新時代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
作者:白樂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5月8日第28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