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征關稅,按照白宮官網,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目前的25%提升至100%。
靴子落地,也坐實了美國以「產能過剩」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的伎倆。
一段時間以來,美西方政客在國際輿論場大肆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聲稱中國以低價在海外傾銷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品。
「去風險論」「中國見頂論」「產能過剩論」……近年來,美西方不斷炮製針對中國經濟的話語陷阱。以中國新能源產業為靶心的「產能過剩論」,細究之,既違背常識,更罔顧事實。
其一,將比較優勢說成產能過剩,是典型雙標。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商品的價格和銷量由全球市場決定,真正的市場環境下,全球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各國根據自身特點形成各自比較優勢,國際間分工合作、互通有無,這是國際產業分工的基本規律,也促進了生產效率和民眾福祉的最大化。
當前,中國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全球領先,產品物美價優,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若把中國靠創新與競爭獲得的產業優勢冠以「產能過剩」而詆毀打壓,那麽,主宰全球高端芯片市場且仍不斷加碼補貼的美國,是不是首先要檢討自己的產能過剩?按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說法,這用中國話說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用美國話說就是「我做了你不能學,我說了你必須做」(Do as I say not as I do)。
其二,銷量大了就說產能過剩,是在混淆視聽。
產能過剩與否取決於供求關系,這是常識。如今,在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大背景下,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全球範圍,新能源產業的優質產能不是過剩,而是嚴重不足。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按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這個數位是去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是去年中國產量的近5倍。
從市場來看,中國新能源市場消費的國內需求十分旺盛,這一點在前段時間全球新能源汽車巨頭紮堆,「排隊40分鐘才能挪到展廳正門」的北京車展即可感受。
從數據來看,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僅占總產量的12.5%,反觀其他國家,去年日本汽車產量的一半都銷往國外,德國汽車產量則更是兩成銷國內,八成銷國外。對比之下,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已然顯得荒誕。
其三,將產業新舊更叠視作全球威脅,是遮眼捂耳的鴕鳥心態。
任何產業發展升級都有其周期性規律,技術創新帶來生產效率提升以及消費需求升級,此時,企業為搶占市場往往擴大投資、新增產能,而落後的產能尚未出清,看上去是產能在激增,實則是市場充分競爭下的產業新陳代謝。當優質產能脫穎而出,落後產能結束市場,供求將保持動態平衡,這同樣是經濟學常識。
長遠看,如果全球新能源市場能實作供給端的自由競爭和需求端的管制解放,不僅會加速產業升級叠代,還將帶來全球消費者福利普遍提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等諸多正向外部性。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顯然,與以往任何一種詆毀中國經濟的論調一樣,「產能過剩論」是美西方基於地緣政治考量的又一虛假敘事。這種定調子、扣帽子、打板子的套路,面上看是在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骨子裏還是為了遏制中國發展。
面對明槍暗箭和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於中國而言,既要做好自己,錨定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的發展方向;也要亮劍交鋒,旗幟鮮明揭露美西方陰謀,堅決捍衛自身權益。
5月14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提高301關稅違背了拜登總統「不尋求打壓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的承諾,也不符合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精神,這將嚴重影響雙邊合作氛圍。美方應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中方將采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討論經濟問題要回歸經濟學常識,應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若以「公平競爭」為借口搞保護主義,就是赤裸裸的霸淩霸道。
來源:中新網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