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永輝超市套現萬達商管36億尾款難收,王健林與孫喜雙誰坑誰?

2024-10-14財經

永輝超市套現萬達商管36億尾款難收,王健林與孫喜雙誰坑誰?

王健林與好友孫喜雙,成為了永輝超市共同的催款物件,起因是萬達商管股權轉讓款,又一次未如期到賬。

10月10日晚間,永輝超市公告稱,本該9月30日到賬的第四期股權轉讓款3億元,目前尚未收到,大連禦錦貿易有限公司(簡稱「大連禦錦」)已構成違約。

目前,永輝超市已經發函,要求對方立即付款,並要求王健林、孫喜雙、大連一方集團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同時,還將向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追究大連禦錦、王健林、孫喜雙、大連一方集團的法律責任。

大連禦錦是一方集團旗下企業,孫喜雙是一方集團實際控制人,王健林與之是多年好友,也是商業合作夥伴。

從表象看,孫喜雙牽連了王健林;但如果深究事件脈絡,卻又非如此。

有業內人士稱,這是萬達商管上市對賭失敗後,永輝超市要求萬達回購的安排,所以未支付第四期費用,就由擔保方代為履行。

王健林擔保始末

三年前,珠海萬達商管吸引了騰訊、螞蟻科技、中信資本、華平投資、招商局資本、碧桂園、周大福和太盟投資等22家戰投;永輝超市、京東、蘇寧等則是潛藏在更上一層的控股股東「大連萬達商管」。

招股書四次失效、沖擊上市未果之後,去年12月,大連萬達商管與太盟投資簽署新投資協定,解除300億上市對賭回購危局。

簽約第二天,永輝超市便決定結束,宣布以45.3億出售大連萬達商管1.43%股權,大連禦錦接盤。

根據當時協定約定, 45.3億元款項分8期支付,最後一筆支付時間為2025年9月30日,支付的款項為3.31億元。

去年12月29日,永輝超市按時收到第一期收購款。但從第二期就開始出現逾期,應於3月底收到的轉讓款3.91億元,4月19日才收齊;應於6月底收到的第三期7.92億元,7月27日僅收到2億元。

7月27日,永輝超市宣稱已收到轉讓款8.91億元,還剩余36.39億元。

因兩次收款延期,永輝超市召開董事會、股東大會,決定調整收款進度,原因是大連禦錦存在短期資金周轉困難,正積極處置資產以回籠資金,用以支付股份轉讓價款。

雙方重新簽署了一份補充協定,將尾款調整為分八期支付,最後一期支付時間為2026年3月31日。此外,王健林、孫喜雙及大連一方集團被補充為交易擔保方。

永輝超市,為自己加了一道保險。

調整後的還款期數,具體是從第三至第十期,調整前第三期支付的2億元被視為第三期。這也意味著,第四期是調整後的首次還款,但大連禦錦首次便逾期。

王健林,也因此成了被催款的物件之一。

孫喜雙代持疑雲

王健林為何願意成為擔保方,繞不過其與孫喜雙的商業故事,二人既是多年好友,也是商業合作夥伴。

最初萬達崛起之時,孫喜雙便鼎力支持,早在2004年合作開發北京CBD萬達廣場計畫,2009年共同投資長白山國際旅遊度假區、2010年入股萬達電影,2014年參與萬達商業地產港交所上市……

因此,孫喜雙也被外界稱為王健林「最好的合作夥伴」。去年12月,大連禦錦斥資45.3億元溢價從永輝超市手中收購萬達商管股權,在當時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孫喜雙再一次支持王健林。

所以,永輝超市此次催債,表象看是王健林被牽連,但是否如此值得考究。有業內人士稱,這是萬達商管上市對賭失敗後,永輝超市要求萬達回購的安排,所以未支付第四期費用,就由擔保方代為履行,如果擔保方也不能履行,那麽就按照擔保條款進行賠償。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搜狐財經,王健林與孫喜雙私交甚篤,孫喜雙在萬達集團的發展過程中多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孫喜雙對萬達商管的股權收購可能確實與支持王健林有關,因為孫喜雙曾表示投資萬達就是投資王健林這個人。

「王健林因擔保責任而牽涉進違約事件,並非僅僅因為孫喜雙的牽連。在這次交易中,孫喜雙可能扮演了王健林的合作夥伴和資金支持者的角色,協助完成股權的回購。但孫喜雙是為王健林的代持方,尚無法確定,需要更多內部確切資訊才能得出結論。」 柏文喜分析道。

太盟帶頭的新戰投,雖然解除了萬達的對賭回購危局,但也有部份舊戰投並未簽署新投資協定,例如碧桂園服務,9月25日宣布出售珠海萬達商管1.49%股份,由萬達方進行回購,這對於資金緊張的萬達而言,壓力倍增。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3年以來,萬達對外至少轉讓了26家公司的控制權,涉及上海松江萬達廣場、江門台山萬達廣場上海金山萬達廣場、廣州蘿崗萬達廣場、湖州萬達廣場、太倉萬達廣場等。

孫喜雙也面臨相似的困境,永輝超市調整還款期數的原因便是,大連禦錦短期資金周轉困難,正處置資產回籠資金。一方集團,也是債務纏身,今年4月新增一條被執行人資訊,執行標的金額4.63億元。

這對曾經縱橫商場的好友,如今成了「難兄難弟」;而催款方永輝超市,則是已連續三年虧損,超市門店數量從2019年的高峰期的1440家,已經縮減至2023年的1000家。

後續的股權轉讓款,究竟由誰來支付,成為市場的關註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