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解碼江蘇經濟「勢」與「興」

2024-02-10財經

融雪迎春,祥龍翹首。2024年是實作國家「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更是江蘇「走在前、做示範」深入推進、務求突破,在高品質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的重要一年。日前召開的江蘇兩會,全面展示了去年江蘇在「四個走在前」「四個新」指引下,躋身高品質發展「優等生」所取得的成績,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完成謀篇布局、穩健開局,並為新一年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繪制了「任務書」「施工圖」。

2023年江蘇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績單: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2萬億元、增長5.8%, 連續3年跨越3個萬億元大關,占全國比重達10.2% ;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年經濟執行「平開中高後穩」,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發揮全國發展「壓艙石」作用。13個設區市競相曬出「年終答卷」:蘇州、南京、無錫繼續穩居經濟總量前三甲;繼南通之後, 常州邁入萬億城 ,增幅達6.8%;連雲港以10.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宿遷、淮安並列第二,均增幅7.8%,展後發追趕強勁之勢;腰部城市加速崛起,經濟增速均高於全省水平,隨著淮安經濟總量邁上5000億元新台階, 江蘇五千億量級城市數達6個

關鍵之年,當有關鍵之為。堅持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全省上下一心,以江蘇的實踐成效充分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紮紮實實落實好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部署安排和省兩會細化的任務舉措,高品質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等10計畫標任務,做好新的一年「走在前、做示範」新答卷。

數據亮眼,印證實體經濟是江蘇最穩固的經濟底盤

作為「蘇大強」的硬核擔當,制造業表現「含金量」十足: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制造業增加值4.66萬億元, 占比地區生產總值36.3%;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達41.3%、49.9% ;制造業高品質發展指數91.9,連續三年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九年全國第一;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全國第一;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並列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從整體到局部,江蘇實體經濟不僅實作量的穩定增長更有質的向新提升。

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一座座產業之城點燃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澎湃動能。地方兩會報出的2023年數據令人振奮:常州官宣GDP突破萬億,江蘇成為全國第一個擁有五個萬億城市的省份;徐州、揚州、鹽城等紛紛瞄準「萬億城」,明確時間表、施工圖;一個GDP萬億城市綿延帶正從揚子江城市群母胎中漸露鋒芒。昆山、江陰——江蘇縣域經濟的「雙子星」——將全國縣域金字塔頂端決賽圈門檻提升至5000億元,給予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大的發展空間;21個「千億縣」均衡分布在「1+3」重點功能區,構成一幅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的縣域經濟版圖。 產業興城,上述市縣無一不是坐擁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較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產業強弱已成為重塑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江蘇的強省之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寫進了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縱覽報告全文,檢索高頻詞匯,提及: 「產業」74次、「創新」55次、「科技」41次 (其中「科技創新」13次、「科創」5次、「產業科技創新」3次、「產業創新」3次)。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江蘇以集群建設為抓手,產業成群,高標準建設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發展成勢,推動產業鏈群攀高逐新。

發展萬千億級支柱產業,鑄就江蘇經濟的巨人列陣。目前, 全省有三城坐擁萬億級地標產業 :蘇州的電子資訊工業、裝備制造業、先進材料產業,無錫的機械行業,南通的建築業。南京、常州等地大力支持優勢產業發展,爭相進軍「萬億級產業」梯隊,如制定【南京市推進軟體名城提質升級打造萬億級產業行動計劃】【關於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各縣域把培育千億產業作為「產業立縣、工業強縣」的重要抓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全省民營經濟「領頭羊」的蘇州市吳江區,已集聚絲綢紡織、電子資訊、裝備制造和新材料四大千億級產業,正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新能源作為下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023年剛邁入「千億縣」行列的儀征市,也集聚龍頭型計畫,劍指千億級產業。

「組團建群」新興產業,在融合集群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聚焦「1650」產業體系建設,江蘇各地紛紛發力,打造「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此前,南通-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泰州-連雲港-無錫生物醫藥集群,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群,入選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折射出江蘇產業集群培育正突破「一城一業」,從競爭轉向競合。省兩會上,南通代表團熱議「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上升為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更是南通優江拓海的主動棋。「都市圈」與「科創圈」的戰略疊加,南京代表團熱議「增強特大城市核心功能」,依托中心城市地位引領產業鏈重組。如今,南京都市圈已形成了1個萬億級產業群和6個千億級產業群,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初顯。

產業破題,新質生產力背後的新型工業化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突破發展瓶頸、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還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都是江蘇實作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道路上的重要支撐。 新質生產力依托的是新科技,落腳點是新產業,突破口是新型工業化。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眾多代表、委員熱議。

未來產業,是培育新興生產力、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江蘇超前謀劃、積極布局,「落子」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2023年11月,江蘇出台【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構建「10+X」未來產業體系 。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地圍繞未來產業出台多項政策舉措,以前沿技術能力供給引領新場景、創造新需求,構建全鏈條未來產業生態。要全方位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支持紫金山實驗室承擔移動資訊網路等更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太湖和鐘山實驗室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設雲龍湖實驗室,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

數智蝶變,釋放「數據生產力」,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一大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套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數位經濟,促進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集群。「廣泛套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人工智慧創新套用先導區」……從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不難看出,江蘇正瞄準建設「數實融合強省」,統籌推進數位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兩篇大文章。持續打造新一批智慧車間、智慧工廠、智慧制造標桿企業,爭創一批國家級「數位領航」企業和國家級智慧制造示範工廠。全省各地加快數實融合步伐,進一步深化「智改數轉網聯」,推動產業增值更增效。

「雙碳」驅動,厚植新質生產力生態底色。綠色技術、綠色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瀏覽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綠色」是一個高頻詞。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高品質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的新階段。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省委書記信長星在鹽城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將綠色低碳作為產業轉型的第一方向;在南通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大力推動零碳負碳技術研發攻關及套用,構建發展後勁更足的綠色產業板塊。2023年12月,江蘇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地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十三個設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低碳」「碳達峰」「無廢城市」等熱詞頻現。

創新生態,構築科創「強磁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要求「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為江蘇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關鍵一年深入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三者的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如何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跑出發展「加速度」?江蘇加強環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創圈」建設,「三大科創圈」科技部門出台稅收優惠、資金扶持、人才引進等相關政策,吸引越來越多創新資源和人才湧入。聚焦集群和產業鏈,以群鏈骨幹企業為龍頭,加強創新資源協同整合,著力形成「點—鏈—面」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與此同時,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的建成和完善,也為科學家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提供了豐沃「土壤」。積極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透過重組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達31家,不斷擴大實驗室矩陣,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乘數效應」。

「加快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列入了2024年省政府重點工作。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江蘇高校正在探索和改革未來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註入「源頭活水」。江蘇正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最佳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培養急需人才。2023年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相繼成立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完善校企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東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正在嘗試打造「人才培養改革示範區」,聚焦機器人前沿領域研究,向全球招聘師資,推行導師制,「量身客製」學生培養方案。1月底,我省與教育部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涉及健全職普融通制度、完善產教融合機制、創新科教融匯模式等合作領域。

勇於探索新領域、敢於開辟新賽道的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在求「新」提「質」的過程中,江蘇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出台【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 列出「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隊伍」「持續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題」等18項主要任務 。新設「攀登」專項,重點支持35歲以下、具有發展潛質的優秀青年科學家,給予5至8年長周期支持。宏觀上是日臻健全的人才政策體系、日益優良的創新生態,微觀上是人才的切膚「體感」:加快構建全周期、一站式、精準化人才服務體系,持續建設高品質人才社群,用心用情解決好人才關心關註的「關鍵小事」。

一流的科創生態為高品質發展增添更多「底氣」,江蘇大地上,各類要素資源集聚,創新創造源泉充分湧流,「千裏馬」競相奔騰,激蕩著「敢為、敢闖、敢幹、敢首創」的最強音!

來源| 【群眾】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