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演唱會爭議頻出,背後是大眾的更高期待

2024-05-08財經

近兩年,演唱會經濟持續火爆,顯示出文化市場不斷走向繁榮的大趨勢。不過,從一些演出內容出現劃水和貨不對板的現象,到部份消費者遭遇「買票難」「退票難」「柱子票」等不佳的服務體驗,在不少演唱會一票難求的盛況下,一些令廣大觀眾頭疼的問題也時有發生。

觀眾在演唱會買到「鐵窗票」

近日,昆山「拼盤演唱會」引發爭議,不少觀眾大喊退票。看一場演唱會,是時下公眾一種休閑、娛樂、放松方式,既然如此,難道就不能讓大家省點心? 演唱會的爭議背後,到底有哪些癥結?

從整體上來看,演唱會不僅能直接產生經濟收益,還能拉動跨區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增長,因此總能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但光明的前景之下,也有不少主辦方或者演出者被沖昏了頭腦,過度追求盈利,沒有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第一位。比如,一些票務方就和消費者玩起了文字遊戲,利用雙方市場地位的不平等,為觀眾設定種種障礙。

另一方面,音樂演出市場的火爆,吸引大量資本入局的同時,也導致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一些演唱會做不好接待、演出裝置準備,個別明星、歌手職業素養不高,造成演出品質不盡如人意。

總之, 如果有人借著演唱會經濟的紅火跟消費者耍小聰明,總是想著占消費者便宜,那最終還是把路走窄了,賺得了短期利益,失去的則是長遠的發展。

在爭議和討論的背後, 其實是大眾對於音樂演出更高的期待,也是對演出市場向著更良性方向發展的追求。 目前,據業內人士觀察,一二線城市的音樂市場已漸趨飽和,雖然全年的音樂演出數量持續高漲,但整體市場已經逐漸回歸理性。

這給演出市場帶來了挑戰,但也是新的機遇。在演唱會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哪家能辦出品質、辦出特色,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這對廣大消費者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比如,就城市文旅而言,單靠明星效應來吸引客流已不足夠,必須打造具有黏性的城市文化認同感以及具有獨異性的演出品牌,才能把演出市場的流量真正轉化為「留量」。

也應該認識到,演唱會本來就是藝人、歌手的必修課。辦好一場演唱會不僅有助於提升藝人的熱度,增加收入,也是演出者商業價值的最好體現。這也意味著,每一位演出者都應該珍惜這個展示才華和魅力的平台,修煉好自己的內功,為觀眾奉獻更高品質的演出產品。

當下,演唱會爆發式增長令人欣喜,演出市場正在逐步走向規範化,行業上下遊也應該以平常心對待潮起潮落。 要讓演唱會經濟「持續高歌」,歸根結底還是要拿出更高品質的演出,唯有如此,廣大觀眾才會用腳投票。

來源:微信公號「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