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中國電動汽車出海頻頻遭遇「逆風」。歐盟釋出通知,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海關登記,未來還可能征收「追溯性關稅」;英美則準備進行反補貼調查或國家安全風險調查。對此,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表示,保護主義絕不可取,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有違國際經貿規則,只有秉持互利合作,才能做大蛋糕,只有跨越零和賽局,才能帶來共贏。
近年來,中國汽車業在新能源領域「換道超車」,成為中國制造的閃亮名片。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超過120萬輛,同比增長77.6%,穩居全球第一。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支撐,得益於國家戰略布局和企業集體精進,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已處於領跑陣營,不但低成本、高品質,智慧化研發與套用水平也走在世界前列。
正所謂「樹大招風」,隨著中國電動汽車逐漸贏得全球認可,一系列新挑戰也紛至沓來。早在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今年1月,美國政府濫用國家安全概念,聲稱中國電動汽車「可能含有可以監視美國車主的技術」,構成「國安風險」。美財長耶倫甚至直言不諱,聲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打壓措施,就是確保美國國內電動汽車行業取得成功。動輒揮動「關稅大棒」,頻繁炒作安全風險,都不過是美西方打壓遏制中國的慣用伎倆罷了。
無論西方政客怎樣抹黑,他們有意無意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電動汽車能有今天的成績,正是在一次次「逆風」打壓中摸爬滾打磨練出來的。相比關鍵核心技術受限的燃油車,中國電動汽車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新三大核心技術。尤其是面對售價高昂的空氣懸架、雷射雷達、人車互動系統等技術,中國車企攻堅克難,不僅打破了技術壟斷,還硬生生把價格打了下來。
「逆風」突圍的背後,是根植於自主創新的使命、產業升級的夢想以及辛勤勞動的汗水。而西方國家一邊要求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一邊卻惰於創新吃技術老本,眼瞅著自身競爭力大不如前,竟然以「補貼」為由,妄圖扼殺中國車企的努力。就中國企業來說,出海途中常遭「逆風」,是必然要經受的考驗,可是一次次實踐表明,迎難而上、愈挫愈勇,加速技術創新和產品叠代,打磨出的就是品質更高、服務更佳的產品。
開放創新造就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進步,而思維、技術的封閉,造成了西方電動汽車行業目前的落後。無論外部環境有怎樣的變數,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唯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更多機遇,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