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去美元化新動態,9國力挺,印度卻反對,背後原因令人咋舌?

2024-10-19財經

關於去美元化的討論再次吸引了全球的關註,而這次的焦點是金磚國家。

其中,印度對九國聯盟中反對票的投出顯得格外醒目。

人們並不是第一次聽到去美元化的討論了,之前歐元也曾嘗試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這一次,金磚國家共同采取行動能否動搖美元的主導地位呢?更讓人深思的是,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之一,印度為何在去美元化的浪潮中持不同意見?

第一次嘗試去美元化:歐元的失敗。

在本世紀之交,當歐盟釋出歐元時,它的目標直指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期望在國際貨幣領域獲得一席之地。

然而,結果並未如願,歐元的表現並未如預期中那般出色。

其實質原因並不復雜——實力不夠硬朗,因此話語權也難以提升。

當時,美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體系掌握了全球經濟的核心命脈。

電子裝置、汽車、機械等高附加值產品幾乎被美國及其盟友所壟斷。

歐洲方面,雖然有德國的工業實力和法國的浪漫情調作為支撐,但在高端制造和消費品領域,歐洲的產業鏈配套仍然存在不足,整體實力難以撼動美國地位。

可以說,歐洲擁有思想,但卻缺少工廠。

此外,美元還與全球硬通貨石油掛鉤。

全球石油市場基本采用美元進行結算,因此各國若要購買石油,就必須先兌換美元。

這一舉措有效地鞏固了美元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盡管歐元最初風頭無兩,但缺少石油這張王牌的支持,它從未能夠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硬通貨。

因此,歐盟花費了大量精力推廣的去美元化努力,最終只能無奈接受失敗,低調收場。

此外,歐元的區域局限性也使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歐元主要在歐洲地區流通,而美元早已實作全球化,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無論是在東亞還是拉美,美元都被各國視為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的首選。

這種無所不在的存在,使得歐元即便有意挑戰也無力回天。

歐元的失敗向所有試圖去美元化的國家敲響了警鐘。

沒有完善的產業鏈作為支撐,沒有類似於石油這樣的重要商品作為保障,即便懷有熱情也無法得到他國的認可。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金磚國家如今在推進去美元化時如此謹慎——沒有人願意重蹈歐元的覆轍,成為歷史的註腳。

盡管歐元的結局不盡如人意,但在後來的去美元化行程中,它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單單依靠貨幣本身是不夠的,要想撼動美元的地位,還需要具備全球化的產業能力和資源支持。

金磚國家:多極世界的新嘗試。

最近,金磚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和印度)在去美元化方面展開了一項重大行動。

盡管歐元在此道路上遭遇挫折,但這些國家顯然並未打算就此認輸。

此次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決心采取行動,他們希望透過減少美元在貿易中的套用、推動本幣結算,以此來突破美國金融霸權的封鎖。

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被視為主要參與者。

中國的工業能力使它充滿自信,據數據表明,2023年中國的制造業產值已占全球近30%,遠遠超過美國的16%。

換句話說,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如果您想要人民幣,請用貨物來交換!

無論涉及芯片、汽車還是生活用品,中國的產業鏈都能提供從頭到尾的供應。

與當年歐元在實體層面存在缺陷的情況相比,人民幣的存在絕非空談,它是在實體經濟的支撐下。

俄羅斯的舉動同樣令人深思。

自美國制裁俄羅斯銀行並將其排除在SWIFT支付系統之外後,俄羅斯憤怒地決定放棄美元交易,轉而以人民幣和盧布進行結算。

石油、天然氣的收入不再受美元影響,可以直接收取人民幣。

2023年上半年,中俄貿易中超過80%的交易使用了人民幣或盧布結算。

這一舉措向世界宣告:你們美國不守信用,那麽其他人為什麽還要繼續使用你們的貨幣?

多國去美元化的背後還隱含著全球多極化趨勢的興起。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不再讓一個國家獨斷專行,而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多中心的金融體系。

金磚國家計劃在內部實施更多本幣結算協定,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這暗示著全球的經濟規則可能逐漸發生改變。

然而,話雖如此,實施這一計劃仍面臨著不少挑戰——各國的經濟結構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要達成共識猶如讓五個廚師合作制作一道菜,頗為困難。

這場去美元化運動,雖然表面上看是金磚國家的聯合行動,但實際上也是一次「抱團取暖」。

當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上升,各國都不願再在美國金融體系的陰影下生存,然而,要建立新的體系,還需時間來逐步調整。

接下來,這些國家將展示如何解決內部差異,並且如何應對外部壓力。

印度的反對票無疑是一個意外,其立場與這場運動的未來密切相關。

那麽,這個被譽為「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意圖。

印度的經濟困局:為什麽反對去美元化?

在金磚國家去美元化的議程上,印度投下了唯一的一票否決,這一舉動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在9票支持的情況下,1票反對使印度成為了唯一的一個「特立獨行」的國家。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印度究竟在做什麽?其實,透過觀察印度的經濟數據和外部環境,可以發現這個決定背後充滿了深思熟慮。

首先,讓我們看看印度的外匯帳戶:截至2023年,印度的外匯儲備約為6894.6億美元,但其外債已達6640億美元。

這看起來像是儲備足以覆蓋債務,但別忘了,目前美元的利率高得驚人,這導致印度每年僅支付利息就需要數百億美元。

在美元稀缺的情況下,利息越高,印度的債務壓力也就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讓印度去美元化,就如同要求一個無力償還房貸的人主動放棄其借貸渠道。

還有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貿易逆差。

印度的進出口一直存在失衡,進口額遠超出口額。

2023年,印度的年度貿易逆差突破了2600億美元,這意味著該國每年必須從國際市場劃撥大量外匯來彌補赤字。

在這種情況,美元是維持國際貿易流動的「救命稻草」。

一旦切斷,印度的進出口體系將會陷入混亂。

指望本幣結算來解決問題嗎?這與讓阿凡達2的票房在一天內趕上復仇者聯盟的難度相當。

印度的工業發展也對其產生了額外的限制。

近年來,印度一直在積極推動工業化,吸引外國投資,包括蘋果和特斯拉在內的美國公司紛紛在印度市場投資。

要發展工業,就必須進口裝置和原材料,特別是像半導體和石油這樣的大宗商品,而這都需要使用美元進行結算。

在這個時候放棄使用美元,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美國企業看重印度市場的潛力,但如果印度推行去美元化,資本撤離的風險將會加劇,可能導致這些投資泡湯。

因此,印度的反對並不令人感到奇怪。

它在尋求穩定匯率的同時又希望吸引歐美投資,而去美元化會使它的經濟狀況變得更加復雜。

對於印度而言,在金磚國家和西方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是最優的發展策略。

接下來,我們關註的是,在中美賽局的背景下,印度的選擇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格局?印度是否能夠在兩大強國之間遊刃有余地行動,還是最終會付出代價?

印度的戰略賽局:在中美對抗中謀求利益。

在全球大國賽局的棋盤上,印度的技巧日益純熟,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

在金磚國家和去美元化議題上,印度的反對票不僅僅是出於經濟考慮,而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的外交抉擇。

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印度巧妙地選擇了站在「天平的中間」,希望在中美之間遊刃有余,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

近年來,美國在印度市場不斷增加投資,這讓美國企業大獲裨益。

蘋果在印度開設了首家直營店,而特斯拉也計劃在印度設立工廠。

這些動態促進了印度的經濟發展。

美國企業對印度的傾斜帶來了好處。

印度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吸引了大量美國投資。

根據數據,印度消費者在2023年的購買力正處於巔峰,這為美國企業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此外,印度家庭的負債率相對較低,約為40%,相比之下,中國的杠桿率居高不下,這使得印度市場更加具有吸重力。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印度是一個理想的「反中盟友」。

近年來,美國在亞洲的布局旨在遏制中國的崛起,而印度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家爭奪的物件——不僅因為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還因為該國在技術與工業方面具有潛力。

為了平衡中國的影響,美國需要印度,而印度也希望獲得美國的支持,以獲取資金和技術。

因此,在去美元化的問題上,印度盡量避免得罪美國,以免擾亂自己發展的步伐。

另一方面,印度也不願完全放棄與中國合作。

盡管兩國在邊境問題上一直矛盾不斷,但在經濟上卻密不可分。

2023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1360億美元,中國仍然是印度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印度在處理中美關系時表現得格外謹慎,因為它不想徹底倒向西方,也不想與中方鬧翻。

這種「既愛又恨」的關系讓印度左右為難。

印度也有著宏大的夢想。

該國不僅希望吸引投資以促進工業發展,還希望能夠躋身未來國際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列。

與其全盤接受去美元化,不如在大國之間靈活周旋,尋找最有利於自身的利益機會。

印度的長期目標是在南亞乃至全球範圍內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結語。

金磚國家的合作為多極化帶來了機遇,但印度的反對也揭示了復雜多變的經濟現實。

作為新興經濟體,印度不僅面臨著債務和外匯的壓力,還在中美競爭中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

你認為去美元化是否會成為現實,還是又一次無疾而終?請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共同探討全球經濟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