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大咖說|吳曉求:政策前所未有,監管走向平衡

2024-10-12財經
圖 吳曉求(本人供圖)
中新經緯10月11日電 (謝婧雯)近期,中國連續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經濟高品質發展,其中包括實施更大力度的貨幣政策,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存量房貸利率、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等。
就此,中新經緯【大咖說】近日獨家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教授。吳曉求表示,系列政策是前所未有的,也體現了監管正走向平衡。
政策前所未有
中新經緯:最近包括央行在內的相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傳遞出什麽訊號?
吳曉求: 從9月24日三部門公布多個重磅政策的新聞釋出會,到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不難看出,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資本市場正迎來一系列空前的政策支持其健康發展。
在我看來,系列政策中最具意義的是央行創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與以往主要面向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的政策不同,這次的焦點明確指向了股票市場與資本市場。此外,互換便利、專項再貸款等創新性的貨幣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金融市場制度建設的重大突破。以前沒有這些東西,這次借鑒了國際先進做法,將為市場註入新的活力,促進資本的有效配置。可以說,此次政策是前所未有的。
中新經緯:您認為此次系列政策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什麽?
吳曉求: 務實和信心。此次會議公告,風格和以往大有不同。以前慣常的表述如「穩健的貨幣政策」被更加具體的內容替換。現在不再特別強調「規範、完善、穩降」,而是直接表達要「大振幅降低貸款利率」,更加追求快速、實事求是。這是一個新的變化,非常直接地給市場註入了強大的信心。正如我此前所言,信心比黃金重要。如果信心缺乏、預期不明、安全感不足,消費是難以擴張的。
政策的重點是要提升大家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社會的預期和信心。隨著這些務實政策的逐步落地,經濟的活力將得到進一步激發,對經濟的安全感與信心也將得到顯著地增強。
中新經緯:該如何理解金融在服務高品質開發中所起的作用?
吳曉求 :在我看來,一個大國的現代化行程,尤其是向已開發國家跨越的過程中,金融和科技是經濟的兩個重要引擎,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任何輕視金融作用的觀點,都可能影響國家現代化建設、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產業體系全面革新。如果把金融的理論和方法搞通了,我們就能更高效地解決經濟社會的問題,降低轉型成本,加速發展步伐。
當下,金融領域正在經歷結構性變革,其服務邊界正不斷拓寬,現代金融的價值已不僅僅表現為定價、支付、提供流動性和財富儲備等功能。越來越多樣的金融業態,正催生出新的資本業態,包括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數位化轉型,這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資金支持,更是在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催化作用。
監管正走向平衡
中新經緯:對此次系列政策給市場帶來的影響,您如何評價和評估?
吳曉求: 我曾經多次提到,要是沒有央行介入,中國經濟無法快速發展起來,也很難恢復信心。所以,此次系列政策有央行的介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央行專門為股票市場創造的結構性工具,標誌著央行的功能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央行從機構安全穩定為主,轉向了機構穩定和資本安全的雙重目標制。這實際上表明央行的功能更符合現代經濟發展和金融結構變化的要求。
中新經緯:此次系列政策是否也意味著監管正發生變化?
吳曉求 :監管正在走向平衡,走向包容。我認為這個是很對的。如果監管過度嚴格,會扼殺創新,那我們這些互換便利工具就出不來了。過去的確沒這個東西,可見包容性的監管對於金融創新至關重要。
同時必須強調,風險也還是要防範的。比如我們現在提到,市值管理很重要,但市值管理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容忍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行為。很多人一提到市值管理,就以為是縱容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這是不對的。我們要永遠對這種違規違法行為零容忍。
總的來說,監管本身應該是審慎包容的,導向是要推動中國金融的發展和創新。只有金融不斷發展和創新,才能更好地為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服務。
中新經緯:那麽監管如何規避創新給金融帶來的風險?
吳曉求: 監管的目標從來不是杜絕風險,而是盡可能地提升金融創新後的收益風險比。新技術帶來了新改變,勢必會產生新的風險。但我始終認為,我們不能因有風險而停止創新。其實科技創新給現代金融帶來的風險比傳統金融所具有的風險要低得多。如果科技創新能削弱傳統金融的風險,同時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那產生新風險的代價也是有價值的。
拿融資方式的創新來舉例:債券和銀行貸款,相比而言,債券就是一種創新。如果發債的收益率很低,風險很高,那麽它就不可能推行成功。再往後看,股權融資又比前兩者有了不一樣的優勢。所以,叠代一定是越來越好的。
當然,金融新業態因其新特點會產生以前所沒有的風險,但在我看來,它的優勢和帶來的福利還是能遠超它的負面影響。
不用過度解讀匯率波動
中新經緯:近期人民幣匯率破「7」,您認為這種匯率波動是短期現象還是會持續一段時間?未來人民幣走勢如何?
吳曉求 :人民幣的波動是正常的。7.0正常,7.1正常,6.9也正常。一個國家的匯率波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誰也別指望它是一條直線。金融市場基本面越來越好,人民幣自然就會升值了。
我們不用過度地解讀匯率的波動,這就像氣溫變化一樣正常,除非是炒匯或者做外匯交易。
中新經緯:您如何看待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占比是否能反映其國際化程度?
吳曉求 :在國際市場,國家需保證貨幣在出現大幅貶值時,能及時兌匯,以保障國家信譽。基於中國的大國國情,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才能保證正常的國際收支、國際貿易。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是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安全性和保值能力。所謂資本流向的地方不是天堂便是食堂,資本大量跑出的地方不是地獄便是監獄。這是因為「有收益」或者「安全」才能吸引外資湧入。
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占比確實是貨幣國際化的一個指標,另一個指標是貨幣的財富儲備功能。實作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在於增強人民幣作為財富儲備的功能,使其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和接受。
中新經緯:那麽如何增強人民幣作為財富儲備的功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吳曉求 :中國要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行程,增強其作為財富儲備的功能,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持有人民幣的主體——無論是企業還是外國人——對它的信任度,應對這一挑戰最為關鍵的便是完善法治。
金融市場缺乏法治可能導致嚴重的違規行為,這將阻礙市場的正常運轉,損害市場信心和幹擾社會秩序。只有確保法治程式得到正當執行,維護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才能增強國內外公眾對該貨幣的信心,也才能增強貨幣的財富儲備功能。(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袁媛 宋亞芬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