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計畫已完成投產,很快就能實作全面達產!」近日,在常山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大和半導體產業園三期計畫現場,產業園負責人王伊鈞信心滿滿地說。隨著三期計畫落成,整個園區將形成年產值50億元以上的生產規模,進一步助力常山做大做強半導體產業。
2014年,由外資控股的浙江先導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在常山註冊成立;2018年,這家外資企業在常山投資建設浙江大和半導體產業園;2021年,產業園啟動二期計畫建設;2022年,二期計畫竣工投產當天,三期計畫接著開工;目前,四期計畫準備上馬……10年間,由一家企業發展成一個產業園,「分裂式」發展助推荒蕪之地變身充滿活力的工業之城。
這家外企為何頻頻加碼投資常山這樣一個山區縣?秘訣在於近年來常山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的眾多舉措,比如向企業輸送定向人才,給企業騰挪發展空間,日常服務幫企業解決後顧之憂等,從而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剛到常山來投資,主要看中的是廠房租金便宜。」但公司註冊好後,王伊鈞就後悔了:公司專業從事高精密零部件制造,產品涵蓋半導體裝備、航空航天等眾多高科技領域,但山區縣技能人才嚴重短缺,根本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這讓公司高層動了換地方發展的念頭。
在了解到企業的困難後,常山縣委、縣政府立即進行協調,一邊透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幫助公司招聘,一邊聯系常山縣職業中專成立「先導班」,第一批50名技能人才很快就被送進了企業。「這類高新技術企業是常山急需的,定向輸送人才也算開了先例。」常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徐玉龍說。
從一期到準備上馬的四期,企業體量不斷壯大。一開始租用的廠房只有1000平方米,如今三期計畫總共占地27萬平方米。眼下,常山正在為四期計畫收儲土地。
「產業園不斷擴大規模,就能吸引更多上下遊企業集聚,延長壯大產業鏈。」常山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徐小飛介紹,透過「騰籠換鳥」等舉措,低效土地資源被騰挪出來,給企業釋放出發展新空間。
王伊鈞清晰地記得,從公司落地常山那天起,由政府選派的「親清」聯絡員、「常青藤」服務組隔三差五就會上門問需解難,甚至有些事情還沒等企業開口,他們就幫助解決了。
與此同時,精準、高效、貼心的服務助推企業快速發展,常山半導體企業也實作了「從零到一再到更多」的跨越式邁進。截至目前,常山已有10多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去年,常山累計引進外資達3598萬美元,排名山區26縣前列。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認為,外資頻頻投資,意義積極,反映他們堅定看好中國市場,也是對山區縣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