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總台記者打卡多個正在建設或剛剛投入執行的大國工程,它們分布在祖國的東西南北。
10月3日,我們去祖國的南部海域,打卡了亞洲第一個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海葵一號」 ( 詳情>> ) 。4日,我們去中國北方的大沙漠,打卡一個由光伏板打造的沙漠之湖。
在這個占地10萬多畝的光伏基地,計畫人員要在這片土地上安裝590多萬塊光伏板,相當於鋪滿北京城區二環內的面積規模, 很難想象從高空俯瞰下來,是什麽樣的壯觀場景。記者用穿越機等一批特殊裝備,拍下了這座光伏基地的場面。
這是利用特殊裝備在高空百米之上拍下來的獨特畫面,可以看到光伏藍海與周圍自然環境充分結合而形成的一道獨特風景。
再隨著穿越機的視角,可以看到光伏板下還長滿了植被,長勢非常旺盛。在還沒有建設光伏之前,這裏植被非常稀疏,僅有牧民帶著羊群在少量的草原上放牧,而如今,光伏基地落成後,光伏板遮擋了大部份陽光,使得板下土地的水分蒸發量大幅減少,更加適合植被生長。
將光伏電站建設在這樣的地方,有效提高了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率,還能透過 「光伏+生態」治理模式,綠化這片荒漠。 在源源不斷輸送清潔電能的同時,實作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局面。這兩天,這座光伏基地剛剛完成樁基施工,現場正進行著支架和元件安裝工作,計劃於十月底並網發電。
樁基施工完成 即將並網發電
藍海光伏電站是國家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化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計畫之一,占地10.5萬畝,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 國慶期間,這裏有3500多名建設者依然堅守崗位,正緊鑼密鼓沖刺工程建設節點,計畫現場支架和元件安裝加速推進。
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綜合能源工程部副主任 王繼強: 利用多項創新技術,實作光伏板與支架「一體化」融合,透過「一體化」元件現場預裝、「一體化」元件施工,實作光伏方陣建設少人化、機械化、高效化,提高施工效率25%,這種安裝方案在國際上是首次大規模套用。
目前,藍海光伏電站樁基施工已全部完工,計劃十月底並網發電。這些光伏所發的電力將與當地上海廟電廠所發電力「火光打捆」外送至山東消納。
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綜合能源工程部副主任 王繼強: 並網發電後,預計年發綠電57億度,可保障200萬戶普通居民一年的生活用電。與傳統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7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70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6.27萬公頃。
此外,藍海光伏電站將大量運用行業先進技術、裝置,形成30余種實證方案,建成當地大型的高水平實證基地,為光伏行業發展和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光伏藍」賦能「生態綠」
藍海光伏電站在建設過程中,電站以其獨特的生態友好設計理念,巧妙融合科技與自然,將工程建設的生態影響降至最低。
來到光伏建設區域,隨處可以見到羊群在光伏板下悠閑吃草, 工業之美與自然之美和諧共存。 據工作人員介紹,光伏支架在設計時最低離地1.5公尺,為的就是能在光伏板下進行作物種植和羊群養殖。今年計畫所在地雨水豐沛,光伏板下的牧草長勢良好,與建設前形成了鮮明對比。
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綜合能源計畫經理 李晉 原 : 我們打造了「板下種植、農光互補、牧光互補、工業旅遊」等「光伏+生態」場景,從計畫建設之初就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除了現在可以看到牧草和羊群,後期我們還會在光伏區種植苜蓿等經濟作物,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也能為當地牧民增加一份收入。
而在這些光伏支架內也隱藏了「黑科技」,它能夠自動計算出太陽每天的執行軌跡,並根據這些數據調整支架轉動的方向,從而使光伏板每天自東向西垂直於太陽光進行發電,就像向日葵一樣追著太陽旋轉。
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綜合能源計畫經理 李晉 原 : 這種技術被稱為跟蹤器技術,與傳統的固定支架相比,使用跟蹤器技術的光伏板在不同地區可以提高10%到20%的發電量。
不僅是光伏的設計方面,在工程施工方面,計畫團隊大規模使用螺旋鋼管樁和平單軸H型鋼樁作為基礎,在滿足當地土地特性,提高承載能力,保證光伏樁基安全穩固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綜合能源計畫經理 李晉 原 : 這兩種樁型相比傳統的混凝土預制樁,無需引孔作業,打樁直徑從400公釐降至100公釐,有效減少了對草原的破壞,受到當地牧民的廣泛認可。
(總台央視記者 朱江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