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西方糧食賣不出去了,美媒:都怪中國經濟下滑買不起!真是這樣?

2024-10-09財經

閱讀此文前,辛苦您點選一下"關註"。本文內容均是根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先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選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誰曾想到,一場看似平凡的糧食交易,竟暗藏著驚心動魄的國際賽局?近日,美國媒體彭博社的一篇報道,無意中掀開了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糧食戰爭"。

故事要從美國媒體的哀嘆說起。彭博社發表了一篇題為【隨著糧食饑餓的消退,中國人已不再是搖錢樹】的文章。乍一看,這標題似乎在為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而歡呼。可細細品味,卻發現字裏行間充滿了酸溜溜的味道。

文章指出,中國進口糧食的數量驟減,讓西方國家的糧食出口商們犯了愁。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僅有1.34萬噸,相比去年同期的56.4萬噸,簡直是"斷崖式下降"。大豆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今年對華出口量僅為500萬噸,比去年減少了25%,創下16年來的最低水平。

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美國。法國最大出口港魯昂港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大麥出口量僅為去年的一半。澳洲的小麥出口商們也在為失去中國市場而發愁。

面對這一局面,彭博社給出了兩個"高見":一是中國老年人增多,年輕人減少,需要的糧食自然就少了;二是中國經濟發展停滯,無力購買更多糧食。美國知名市場分析師艾薇·李更是煞有介事地分析道,中國人都在"過縮衣緊食的日子",購買糧食時精打細算,絕不會過多消費。

聽到這裏,不禁讓人想笑。這分明是在用"酸葡萄心理"來掩飾自己的失落。事實上,中國進口糧食減少的真正原因,恰恰相反——我們不再為糧食發愁了!

讓我們來看看數據。自2017年以來,中國的糧食年產量就穩定在6.5億噸以上。去年,這個數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954億噸。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中國人民的"飯碗"越來越穩,不再依賴他國。

回首往事,不禁讓人感慨萬千。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美國以"援助"為名,向中國出售低價糧食和種子嗎?那時的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百廢待興。美國的"好意"看似溫暖,實則暗藏殺機。

這招數,美國早已在智利和阿根廷使用過。低價糧食進入市場,本國農業遭受重創。等到國內糧食減產,不得不買高價糧時,一個國家的命脈就被他人掌控了。智利總統阿連德因此喪命,阿根廷90%的糧食被美國控制。

當年,美國也曾對中國使用這一招。1974年,孟山都公司進入中國,竊取了大豆種源,研發出基因改造大豆。在美國政策補貼下,這些大豆即便跨越千裏,加上關稅,價格也只有中國本土大豆的一半。

2003年,美國覺得時機成熟,突然將大豆價格從每噸2300元擡高到4400元。中國糧油商害怕買不到大豆,爭相搶購。等他們花光家底,美國又將價格降低。這一進一出,讓許多中國糧油商破產,最終被美國收購。

然而,當美國想要故技重施,對中國小麥下手時,卻發現這招不靈了。原來,中儲糧及時拋售儲備糧食,滿足了國民需求,緩解了國外高糧價的沖擊。

如今,中國在曾經慘敗的大豆戰場上扳回一局。2022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57億畝,年產量2084萬噸。不僅產量提高,品質也在不斷提升。東北地理所培育的"東生118"大豆,在鹽堿地也能實作每畝240斤的產量。今年4月,中國農科院成功複制出抗銹病基因,解決了困擾世界多年的問題。

美國學者菲利普·麥克麥可感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食物體制正在形成。"這話雖有些誇張,但也道出了一個事實:中國在全球糧食體系中的話語權正在提升。

那麽最後小編想問:當年美國用糧食控制他國,如今中國自給自足後,美國為何如此焦慮?是因為失去了"搖錢樹",還是因為看到了一個真正強大起來的中國?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

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