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萬字:深度解析「跨境支付」全域

2024-06-11財經

本文是對"跨境支付"進行全面深入剖析的文章,涵蓋了跨境支付的概念、種類、運作機制等方面的知識,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套用跨境支付技術。

跨境支付是指支付或者清結算過程發生在兩個及以上的國家地區之間、實作了資金跨國跨地區轉移的支付行為。本文將從全域視角解析跨境支付體系的構成,從基礎概念、與國內支付的對比、全域組成、業務架構、產品架構、一個跨境支付例項等幾個方面展開

一跨境支付概念和名詞解釋

1.VA帳戶

即Virtual Account(虛擬帳戶),其本質是設立在機構傘形母帳戶下的一個獨立的虛擬對映額度。一般由帳號、戶名、銀行名稱和地址、SWIFT CODE等資訊組成。

VA帳戶大致可分為兩類:VLA和VAV。

VLA是最簡單的現代虛擬帳戶形式,本質上只是分類賬記錄。VAV則是由銀行或支付機構為客戶生成的一組虛擬帳戶,每個帳戶包含使用者姓名、銀行程式碼、虛擬銀行帳號等,可單獨收款、付款和余額查詢等操作。目前用於跨境支付收款的VA帳戶基本都是VAV。

2.OSA帳戶

在本質上看是一種在離岸金融中心開設的離岸帳戶,屬於境外帳戶。它的開設主體必須是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區)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註冊的中國境外投資企業)、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及其他經濟組織才可以。在國內一般要在有離岸銀行業務經營資格的境內銀行才能開設,由銀監會負責監管。

OSA帳戶的主要優勢在於不受國內外匯管制,允許企業完全自由調撥、自由兌換資金(但一般不支持人民幣,除非獲得特殊批準),此外在稅收較低的地區開設還能夠少交稅。

3.FTN(Free Trade Non-resident)帳戶

是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推出的一種非居民自貿帳戶。FTN帳戶的作用主要用於管理境外機構在上海自貿區的金融交易和結算資金。也就是說,FTN帳戶的開戶主體必須是境外機構才可以,並且只能在上海自貿區內的金融機構開設。

此外要強調的是,相比於OSA帳戶來說,FTN帳戶並不是完全自由,它受到國內外匯管制的約束。此外雖然FTN帳戶是本幣外幣合一的可兌換帳戶,但是並不是支持所有幣種,目前支持的幣種一般是美元、歐元、英鎊、港幣、瑞郎、新加坡元、丹麥克朗、日元、加元、澳元等。

4.NRA帳戶(Non-Resident Account)

是境內銀行為境外機構開立的境內外匯帳戶,主要用於與境外主體間的收付款,它的性質是境內帳戶。需要註意的一點是NRA帳戶的資金性質視同境外,與境內的往來需按跨境交易進行管理,所以受到外匯管制。

5.NRA帳戶與FTN帳戶的區別

主要在於FTN帳戶的範圍主要針對在自貿區的境外機構,而NRA帳戶沒有這個限制。此外NRA帳戶的用途更偏向於境外機構為中國境內提供金融服務,但FTN更傾向於資金的跨境流動,在與海外帳戶銜接方面有更好的政策。

所以一般如果是跨境支付機構要代發到海外,一般會開一個FTN帳戶方便資金出境。

6.外匯管制

外匯管制是指政府為平衡其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在國內也被稱為外匯管理。其目的主要是保證人民幣與外匯儲備的平衡、有效調節外匯儲備,保證有限的外匯能夠進口國內急需的商品。外匯管制的存在相當於築起了一道防火墻,讓國內經濟不會受到外匯快速波動影響(外匯儲備流失會影響國內進口商品)。

外匯管制按照類別來說可以分類數量管制(即限制自然人或者企業買賣外匯的數量)和成本管制(即對不同型別的進口商品采取不同的外匯匯率以調節企業和自然人成本以達到調節進口商品結構的效果)。

對於跨境支付領域的機構來說,影響力較強的外匯管制措施有以下幾條:

  1. 禁止外幣在境內的流通,只能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看起來很正常,其實很多國家外幣是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
  2. 限制個人和企業的外匯交易額度(例如個人便利外匯額度5萬美元/年,例如進口企業需要外匯額度審批)
  3. 經常計畫(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居民與非居民收入、經常轉移(指僑民匯款、政府援助等))的外匯收支應當具有真實、合法的交易基礎(需要進行交易訂單的申報審查)。資本計畫(主要包括內外資的直接投資以及長短期貸款等)的外匯收支,國家實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

7.國際收支申報

中國的國際收支申報,實際上主要分為間接申報和直接申報兩種情況。直接申報是指個人或者企業單位向外管局直接進行申報,間接申報是指個人或企業單位透過銀行進行申報。一般來說,跨境支付機構最常見的業務型別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國際收支申報主要透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間接申報。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在間接申報中從境外收款,在接到銀行通知後5個工作日內透過銀行辦理間接申報。向境外付款,必須在進行對外付款的同時完成申報手續。居民個人對於5000美元以上涉外收付款要逐筆匯報,5000美元以下的采取限額申報。貿易進出口類的資金往來則不論金額大小都要逐筆申報。

8.收結匯&購付匯

收結匯和購付匯是中國外匯管理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從整個國家角度看,這四個環節代表了外匯的流入和流出的過程。我們可以拆分成4個小概念來看:

  • 收匯:指個人或企業出口貨物或提供服務從而獲得外匯收入,也就是外匯從境外匯入到境內銀行外幣帳戶的這一過程。
  • 結匯:指將境內銀行外幣帳戶中的外匯兌換成人民幣的過程。這個過程要送出結匯申請,並提供相關的單據和證明檔(需要有真實的交易背景,否則有洗錢風險)。銀行審查無誤後會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
  • 購匯:指居民或企業向銀行購買外匯,銀行把人民幣兌換成外幣的過程。這個過程要送出購匯申請,並提供相關的證明檔和用途說明(單個人5萬美元以內屬於便利化額度)。
  • 付匯:指購買外匯後,使用這些外匯進行海外付款的整個過程。付匯操作過程中,外匯款項就從境內去了境外。一般來說只有國內企業或者個人需要購買境外貨物或者服務的時候才需要付匯到境外。這其中常見的場景有海外購物、留學、親友匯款等等。
  • 9.中間行&代理行

    中間行是提供了支付過程當中資金劃轉和轉換支付橋梁作用的金融機構。舉例來說,假設匯款銀行A和收款銀行B沒有直接業務往來,中間行C會作為雙方都認可的第三方來作為中轉。一般來說中間行會收取一定的費用(10-50USD左右)。

    代理行是指與其他國家建立往來帳戶,代理對方的一些業務,為對方提供服務的銀行。代理行之間需要開立代理清算帳戶,以滿足資金清算的要求。舉例來說,比如A國某銀行C希望參與B國的清算網路,但不是其他會員,所以委托B國清算網路的成員銀行D代替C進行清結算,C在銀行D開設清算往來帳戶。

    另外我們可以總結下二者的異同,在一筆跨境支付交易過程中,如果某銀行C同時與收款行A和付款行B都建立了代理關系,那麽C就可以作為支付轉賬的中間行。也就是說如果兩家銀行透過一家中間行完成交易,則中間行必定和兩家銀行都有代理關系。如果沒有這樣的中間行,則收款和付款銀行需要分別找自己的代理行,交易中可能就存在兩家中間行的角色存在。

    10.SWIFT

    SWIFT全稱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成立於1973年,是一個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合作組織。目前SWIFT網路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多家金融機構,它基於標準化的報文體系,成為國際間金融資訊數據交換的標準語言,解決了資訊傳遞的信任問題。它提供安全、可靠、快速且成本效益高的跨境支付和通訊服務,也就是說本質上SWIFT其實是一個金融行業的通訊網路。

    11.CIPS

    CIPS是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發的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同時支持跨境人民幣支付和外幣支付。CIPS系統共有33家直接參與者,903家間接參與者,覆蓋全球6大洲94個國家和地區,實際覆蓋167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銀行法人機構。

    CIPS執行時間采用「5×24+4」模式,實作對全球各時區金融市場的全覆蓋。該系統采用「即時全額結算+定時凈額結算」的混合結算模式,支持人民幣付款、DVP結算、PVP以及其他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等業務。

    需要強調的是,CIPS主要是針對資金流的處理,而SWIFT主要是針對資訊流的處理。二者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12.CHIPS

    CHIPS全稱「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於1970年建立由紐約清算所協會經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私營支付清算系統之一。CHIPS主要進行跨國美元交易的清算,它處理了全球約95%的國際美元交易。與SWIFT不同,CHIPS主要作用是資金流的處理。

    CHIPS的成員包括清算使用者和非清算使用者。清算使用者在聯邦準備銀行設有儲備帳戶,能直接使用該系統實作資金轉移;非清算使用者透過某個清算使用者作為代理行,在該行建立帳戶實作資金預算。參與者需要每天交易開始前儲蓄一定數量的資金,確保在系統執行時間內資金頭寸足以完成支付指令,任何參與者資金頭寸都不得小於零。

    二、跨境支付與國內支付的區別對比

    透過上面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跨境支付的基本定義和一些重要的概念,接下來我們來看下跨境支付和國內支付的不同點在哪裏:

    跨境支付和國內支付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1.交易幣種不同

    這一點其實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二者的支付行為的交易幣種不同,國內支付基本是人民幣但是跨境支付可以是人民幣也可以是外幣,具體交易幣種要取決於收款方要求的交易幣種。第二層含義是清結算幣種也可能不同。我們都知道一個完整的支付行為包含了支付和清結算過程。不同於國內支付支付和清結算幣種都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當中我們假設交易幣種是A,卡組織或者收單機構可能會轉換成幣種B進行清算,最後結算給商戶的幣種可能又是商戶所要求的結算幣種C(舉例來說,商戶在歐洲開展電商業務,收單幣種是歐元,收單機構收到歐元後轉為美元清算收取手續費,最後結算給國內商戶是人民幣)。

    2.監管要求不同

    在監管要求方面其實我們可以分市場準入、交易真實性、交易限額、其他4方面來看,我們用一張表格來概括一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

    首先從市場準入方面來看,從事跨境支付業務一般會要求有跨境人民幣業務資質或者外匯業務資質(目前國內從事跨境支付業務的企業一般同時具有兩個資質)。除此之外還會有一類特殊情況,那就是持有海外支付牌照的機構希望能從事跨境支付業務,這種情況一般需要和國內持有跨境業務牌照的機構合作才可以完成。

    其次從交易真實性稽核來看,國內一般更側重於商戶的合規性、真實性稽核。而跨境支付還需要稽核交易的真實合法背景。造成這一點的原因其實是很多支付交易實際上是在海外發生的,那麽這些交易發生後資金回國結匯時,國內監管機構其實無從得知交易是否是真實的(不真實就會有洗錢風險)。所以不論是資金入境,還是資金出境,資金流動背後是否有真實的交易背景也是監管機構非常關註的問題。

    從交易限額方面來看,國內支付一般是要看不同支付通道的限額,只要通道允許一般來說都是可以做的。跨境支付領域除了看通道是否允許以外,還要關註外匯管制相關規定。由於很多結匯或者付匯交易是采取申報後事後抽查的監管方式,大額的交易更容易在事後被監管機構(主要是人行和外匯管理局)做抽查,所以對應大額交易的風險也是跨境支付機構必須面對的課題。

    其他方面,國內支付和跨境支付其他還有很多特色。如國內特色的斷直連、二清等等。對於跨境支付來說,實際上主要的難度還在是國內的監管這一段,海外監管機構一般最關註的就是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只要做好這兩點一般來說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3.支付方式不同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在國內支付中目前主流的支付方式主要是支付寶、微信、銀行卡快捷支付等。而在跨境以及海外支付領域,由於不同國家地區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實際上支付方式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電子錢包、營運商支付、線下支付、貨到付款(paylater)、線上及線下銀行轉賬、網銀支付、信用卡支付、數位貨幣支付等等讓人眼花繚亂。

    4.結算場景不同

    在國內支付當中,最終都是結算到商戶或收款人的虛擬帳戶(比如支付寶帳戶余額)或銀行卡中。但在跨境支付當中,商戶或者收款人實際上會有更多的選擇,比如收款人或者商戶可以選擇結算到錢包虛擬帳戶、海外銀行帳戶或者國內銀行帳戶、甚至結算到加密數位錢包帳戶中。

    另外這裏再強調下,結算到海外帳戶和國內帳戶看起來似乎區別不大,但是由於中國有嚴格的外匯管制和國際收支申報制度,實際上結算到國內帳戶需要結匯並進行申報。跨境支付領域的一批跨境收款企業就是專門為這類需求服務的。

    5.清算模式不同

    在國內支付當中,其實上銀聯和網聯處於清算的中心地位,不論是銀行轉賬還是收單,銀行與銀行之間、銀行與支付機構之間都必須連線銀聯或者網聯。所以國內支付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以銀聯、網聯為中心的中心化清算模式。

    而在跨境支付領域,其實是有多種清算模式存在的。這其中包括與國內比較類似的卡組織中心化清算模式(主要出現在卡收單領域,以各卡組織為中心)、有雙邊清算模式(多出現在跨境轉賬領域,例如CHIPS清算所中銀行間的清算行為)、還有去中心化的清算模式(這個模式下,所有參與單位都有一個賬本,每發生一筆交易所有人都會記賬。如有沖突多數服從少數原則來處理爭議。這一模式多出現在加密貨幣領域)。

    三、跨境支付全域業務種類

    在看完國內支付與跨境支付的區別後,相信你已經對跨境支付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看下跨境支付的全域體系究竟是怎麽樣的。

    很多跨境支付從業者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區分辦法。有分為收單和收款的,有按照收付款物件來分類的(比如B2BB2C等),還有按照具體的業務來分類的(比如外卡收單、VCC發卡)。

    這裏我們為了能夠盡可能覆蓋全部的跨境支付場景,第一層首先按照資金流動方向將所有的跨境支付行為分為資金入境和資金出境。第二層我們按照支付業務場景區分出入境消費、外貿出口等具體場景,然後衍生出第三層,即對應不同業務場景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分類原則實際上也符合由業務需求衍生出產品解決方案的基本邏輯,畢竟沒有業務需求所謂的產品解決方案不論如何高大上也是無法產生實際價值的。每當有新的業務需求產生,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時,我們就需要將現有的一些工具重新從而組合產生的新的產品解決方案。

    從上面的全域體系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

    1. 收單相關的解決方案一般套用於零售消費領域,但消費並不一定都是依靠收單作為解決方案。消費這一領域的特點是消費金額相對比較小,絕大部份商家透過收單來完成交易,但也有部份商家接受跨境轉賬等方式進行支付。
    2. 外貿進出口一般采取收款解決方案的比較多。這一領域一般交易金額比較大,如果走收單方案,需要給收單行、發卡行、卡組織等一系列角色繳納手續費,所以並不劃算。大額B2B交易一般采用銀行轉賬或者VA帳戶收款的方式完成支付。
    3. 部份業務場景需要收單+收款組合完成全鏈路。這裏就涉及到收單和收款的關系。

    為了說明二者關系,我們舉例說明:一個國內商家在海外電商平台售賣貨物後將貨款收回國內銀行帳戶的整體流程來說明,用一張圖來表示二者的關系:

    收單的一段其實從資金結算到電商平台的海外銀行帳戶就結束了。但是此時款項還沒有回到國內銀行帳戶,所以還需要經過跨境收款機構資金才能入境完成最終目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收款其實是資金跨境流動的一種解決方案。收款解決方案的產生就是中國對於外匯出入境的管制措施所導致的。反過來說,如果中國沒有外匯管制相關規定,那麽資金就可以自由出入境內外,上圖中收單行就可以直接將資金打入電商平台海外帳戶(外幣手續費部份)和商戶國內帳戶(當然是經過換匯後的剩余人民幣貨款)。

    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跨境收款機構的存在,所以收款實際上是國內商戶境外收單以後資金回國的「最後一公裏路程」。

    四、跨境支付業務架構解析

    在了解了跨境支付全域體系之後,我們來看看一家三方跨境支付機構內部整體的業務架構,我們用一張圖來表示:

    某三方支付機構內部業務體系架構圖

    可以看出,跨境支付機構整體的業務架構可以分為業務層、支付層、清算層、通道層和中台層。與常見的國內支付機構業務架構相比,至少可以看出有以下幾點明顯的區別:

    1.中台層中有外匯系統和資金調撥系統

    首先是外匯系統,由於跨境支付企業在日常業務中需要頻繁的進行外匯兌換(其中包括購匯和結匯操作),外匯兌換的損益和整體效率直接關系到跨境支付企業的利潤和業務流程的完整性。

    所以體制健全的跨境支付企業一般會有一套完整的外匯管理系統,其中的主要功能包括外匯匯率的獲取、報價加點和平盤策略、外匯兌換路由選擇、外匯兌換最後的交易損益計算等等。

    我們用一張圖大致說明下外匯系統的整體工作流程。具體的外匯交易策略和外匯交易的各種細節我們在後面的文章中會詳細講述:

    某外匯管理系統業務流程示意圖

    對於資金調撥系統,其實也與跨境支付企業的特點有緊密的聯系。由於跨境支付企業往往在境內外有多個銀行帳戶(比如說跨境收款企業往往有許多合作收款渠道的銀行帳戶),而這些帳戶之間的資金調撥、歸集往往需要非常精細的控制、調撥的頻率往往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密集。人工營運難以滿足需求,所以很多企業會專門有一套管理資金調撥的中台系統以實作資金的即時調撥並滿足其規定的各種業務規則和觸發閾值。

    2.通道層更加豐富

    除了有國內支付企業常見的收單和付款通道以外,跨境支付企業還有VA帳戶通道、VCC發卡通道、換匯通道、結匯申報通道、物流訂單核驗通道等等。

    其中VA帳戶通道主要是用於跨境收款相關的業務場景,例如跨境B2B收款、跨境電商收款等。換匯通道會在需要外匯兌換時發揮作用,結匯申報通道會在資金入境兌換成人民幣時需要呼叫,物流訂單核驗通道則主要用在外卡收單的訂單真實性核驗環節。

    3.其他差異

    其實在其他看似相同的模組中跨境支付機構也與國內企業有著顯著的差異,我們這裏舉個例子:

    比如說開放平台,我們知道開放平台實際上是商戶接入的第一站。對於國內支付企業來講如果是以API形式接入的支付商戶,一般只會給商戶開放國內收單相關介面。介面的整體結構基本只有POS、網銀、快捷、委托代收、聚合支付等型別。但是對於跨境支付企業來講,除了這些型別之外還會有VA帳戶系列介面、結匯申報系列介面、外匯兌換系列介面、VCC發卡系列介面、海外代發系列介面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跨境支付企業有能力開放的能力其實都可以作為開放平台的一部份。

    再比如說收銀台,在跨境支付業務中的收銀台不但包括卡支付、電子錢包支付等型別,還有營運商支付、線下銀行轉賬、先用後付、甚至加密貨幣支付等形式,所以收銀台的結構和支付流程必然發生顯著的變化。

    某跨境支付企業的收銀台示意圖

    再比如說風控系統。我們知道國內支付企業的風控系統分為事前、事中、事後三大體系。那麽在跨境支付企業中,實際上風控系統更加復雜。其原因是在跨境支付中海外的風控難度更大,更難確定其真實背景。

    舉例來說,由於跨境支付企業需要向監管申報其外匯入境交易的真實背景。這就要求跨境支付企業需要報送其收款的每一筆訂單的明細數據。但是不同渠道來源的明細數據真假難辨,這給跨境支付企業的風控造成了很大困難,所以很多跨境支付企業甚至會直接接入收款商戶的CRM系統、或者直接與收款商戶所在的電商平台合作獲取精確的訂單明細數據。

    此外,我們前面提到監管會定期抽調跨境支付企業的訂單明細數據並進行調單,這就要求風控系統要能夠出具這些方面的報表,並且具有定期自動報送的能力。

    另外在外卡收單體系中,很多卡組織會要求企業有完善的拒付處理能力並符合相應的指標。這就要求風控系統有應對不同卡組織差錯處理的能力,這其中就包括事前的商戶評分預警、事中的風控模型處置能力、以及事後的差錯輔助處理和指標統計預警能力。

    實際上,諸如此類的差別還有很多,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業務需求發生了變化,產品也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

    五、跨境支付產品架構一覽

    了解了業務架構之後,我們來看下跨境支付機構的產品架構方面會有什麽變化。我們仍然用一張圖來表示:

    首先在前文所述的諸多業務系統的支持下,跨境支付企業有能力開放更多的底層能力介面給到外界合作夥伴。其中包括購匯及申報、結匯及申報、換匯(包含匯率查村和外匯兌換、遠期鎖匯等功能)、境外本地下單、查詢、退款、外匯跨境收款、海外代發、VA帳戶開戶及余額查詢、VCC發卡及查詢等能力。

    在這些開放基礎能力的基礎上,跨境支付企業能夠支持更多的業務場景:包含外卡收單、境外本地收單(電子錢包收單、營運商收單、銀行轉賬收款、線下收單等)、外貿B2B收款、電商C2B收款、個人C2C收款(留學、僑匯、家庭成員匯款等場景)、跨境付款(物流服務商付款、境外VAT付款、廣告服務商付款、境外員工成本付款等等)、VCC發卡付款等場景。

    總的來看,一個跨境支付機構想要支持更多的業務,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底層的能力。例如某跨境支付企業想做一個為商戶生成VA帳戶用於海外電商收款的能力,那麽整個機構必須有至少一個可用的VA帳戶開戶通道,並且該通道能夠支持商戶所需求收款地區的本地VA帳戶才能實作其業務邏輯。

    再比如說某跨境支付企業想做VCC發卡業務,希望透過VCC虛擬信用卡為C端客戶提供一個能夠人民幣充值並且可以外幣支持到多個場景的虛擬信用卡產品。那麽該機構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找到能夠支持其發行虛擬信用卡的通道。機構可以選擇和卡組織合作成為其發卡成員,也可以和已經成為卡組織發卡行的機構進行合作,采用介面對接的形式獲取其VCC發卡能力。有了底層能力之後,其余的工作就是水到渠成。

    另外需要註意的一點是,跨境支付企業並非完全不需要國內支付相關的能力。實際上很多跨境支付業務的國內一段都需要強大的國內支付能力做支撐。例如很多跨境收款機構出於減少搜集資料的需求,都需要給提現或者付款物件開具國內同名虛擬子帳戶的開戶能力,這樣可以實作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六、 一個案例看跨境支付全域

    最後我們來用一個案例來串聯看一下,一筆完整的跨境支付交易與國內支付交易有什麽不同。為了顯示其中的區別點,我們假設以下這樣一個例子:

    案例1:假設有某境內持卡人A,需要向某境外大學B支付一筆學費。這筆學費要求以USD支付給B大學。B大學與跨境支付機構C合作,雙方達成協定學費由跨境支付企業C代為收取。

    然後A在境內刷卡支付了CNY給跨境支付企業C(是一筆國內收單交易,商戶是C名下的自有商戶),跨境支付企業C收單成功後在合作銀行D將CNY換匯成USD,之後委托合作銀行E海外代發USD至境外大學B的開戶行F,同時合作銀行E也是C的付匯申報通道。

    整個過程的資訊流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表示:

    案例1資訊流全程示意圖

    1.首先A在企業C的收銀台發起一筆收單交易請求,商戶為C的自有商戶(因為大學B在境外,無法在境內入網),跨境支付企業以國內收單行的身份處理交易。

    2.C完成了該筆交易,並在收銀台返回了支付成功的應答,整個過程就是一筆正常的國內收單交易。

    3.隨後跨境支付機構C向合作銀行D發起將CNY兌換成USD的請求。

    4.合作銀行D返回了兌換成功的請求。

    5.跨境支付企業C向合作銀行E發起了海外付匯請求以及付匯申報請求。

    6.合作銀行E發起付匯,透過SWIFT網路向大學B的開戶行F發送MT103報文

    7.合作銀行E在付匯的同時向監管機構(人行和外管局)申報該筆付匯的訂單資訊。

    8.大學B的開戶行F在SWIFT網路應答了付款報文,結果成功。

    9.大學B收到開戶行F的付款成功入賬通知,該筆學費支付完成。

    案例1的資金流我們可以表示如下:

    1.完成國內收單交易後,實際上A帳戶所在開戶行的備付金帳戶中支付了一筆CNY給跨境支付機構C在銀行D的國內備付金帳戶。

    2.跨境支付機構C向銀行D發起了購匯申請,並將備付金帳戶中的CNY換成了USD。

    3.跨境支付機構C將自己在銀行D的USD轉賬到了銀行E的外幣備付金帳戶。

    4.跨境支付機構C向銀行E發起付匯申請,並送出了用於申報的訂單明細。

    5.銀行E操作付匯並且將申報明細發送到了監管機構。

    6.銀行F收到了E的付匯,資金流完成。